悉尼是哪个国家的 悉尼是个国家吗

时间:2023-04-25 20:4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674 评论:0

今天给大家聊一个神奇的国度——澳大利亚。

关于这个国家,中国人并不陌生,毕竟中国已经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旅客来源地,每年还有大量中国人前往澳大利亚留学或者移民。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曾因为一口流利的中文,一度被中国网友拉成了“自己人”。

澳大利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既有钱环境又好,简直是居住天堂。这个国家的GDP排在全球第13位,人均GDP更是高达6.04万美元,排在全球第十位。

澳大利亚为啥那么有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家里有矿”。的确,澳大利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煤炭、天然气、铁矿石、原油、天然气等等。其中铁矿石占比最大,早在2008年,澳大利亚就取代巴西,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铁矿石出口国。全球四大铁矿业巨头中,有三家来自澳大利亚。

没有矿产,澳大利亚可能迄今仍旧穷得叮当响。但问题是,世界上像澳大利亚那样资源丰富的地区不在少数,比如许多中东国家、欧洲的俄罗斯、非洲的尼日利亚等等,它们的发展水平均不如澳大利亚,也没有成为发达国家。

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这些国家靠卖资源就能赚钱,没有动力去发展本国工业,但澳大利亚的工业体系并?不算特别发达,为啥人家的日子反而过得好好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升级为强国,就必须有发达的工业。英、美、德、日,一战后的苏联,二战后的中国,都经历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造。

反观澳大利亚,它虽然有自己的工业体系,但在出口和GDP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工业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显然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澳大利亚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就通过澳大利亚两个常常被忽视的支柱产业——农业和畜牧业,来探究其繁荣背后的秘密。

先简单说一说澳大利亚的历史。

别的国家建国,要么轰轰烈烈干革命,要么发表一个牛逼轰轰的宣言,要么充斥着压迫与被压迫,总之写进历史书里不是光荣与梦想,就是鲜血和泪水。

但澳大利亚的历史乏善可陈,它应该是所有现代大国中历史最平淡的。但也许正是这种平淡,成就了今天的澳大利亚。

18世纪库克船长发现澳洲大陆,彼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初期,人口增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社会矛盾加剧,英国人担心监狱装不下,干脆将澳大利亚作为更大的“监狱”。把大批犯人流放到那里,他们成了澳大利亚最早的一批开发者。

早期移民的生存条件极其艰苦,连吃饭都成问题。

在最初的十几年里,澳大利亚的粮食全靠英国的补给,直到18世纪末,澳大利亚的粮食仍旧靠配给获得,每人每周获得面粉4磅、大米1.5磅、咸猪肉2.5磅。

有熟悉地理的小伙伴可能会问,这不科学啊!澳大利亚的土地明明很肥沃,气候条件也很好。这里有大面积的草原与森林,气候横跨热带与温带,今天的澳大利亚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为何那时候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因为农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气候和土壤,还取决于干活的人,说到底,种地也是一门技术活。

再看看当时流放到澳大利亚的都是些什么人?有杀人放火的,有欠赌债的,有无证经营的,还有小偷和妓女。这群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让他们偷鸡摸狗吃喝嫖赌可以,老老实实种地还真不太会,放牛放羊就更不会了。

更何况就算不种粮食,国家也会派人送来,反正吃不饱也饿不死,所以在18世纪,澳大利亚几乎没有农牧业。

到底是谁拯救了澳大利亚呢?那是一种产自西班牙的绵羊——美利奴羊。

美利奴羊的羊毛属于上乘的毛纺原料,一头羊的产毛量可达15—20公斤。但是美利奴羊在英国养不好,因为那里气候潮湿,美利奴羊会得烂脚病。但澳大利亚气候干旱,反而成了这种羊的乐园。

到了19世纪初,英国当局同意划出一万英亩土地给犯人放美利奴羊。澳大利亚的羊毛产业也借助工业革命驶入了快车道。由于英国本土对羊毛制品的需求量猛增,澳大利亚的养羊业蓬勃发展,不久就成为了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

时至今日,澳大利亚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羊毛生产国与出口国。境内有超过1.35亿只绵羊,其中美利奴羊超过一亿只,羊毛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4—1/3,每年生产的羊毛超过70万吨。出口创汇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10%以上。

自此人们给澳大利亚起了个外号——羊背上的国家。

这个外号有点憨憨,但澳大利亚人也明白这是老天赏的饭碗,必须死命保住。

澳大利亚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视,从其科研投入中可见一斑。澳大利亚政府会将科研经费的70%拨给农业,在政府所属的37个科研机构中,有六个专门从事畜牧业研究,不少大学还开设了相关专业,研究如何养羊。

另外,澳大利亚在畜牧业方面还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机制,学术机构会将技术成果申请专利,并建立公司负责管理和推广技术成果,最后被大型的农业集团购买,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说完了畜牧业,我们再来看看澳大利亚的农业。澳大利亚是粮食出口大国,小麦是国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中有80%用于出口。

澳大利亚的农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得归功于当地一个独特的现象——农场主经济。

目前澳大利亚有12.65万个农场,其中94%属于家庭大农场。而且很多农场把粮食与牛羊一起经营。既能放牧又能种地的大型农场,占农场总数的64%。

拥有私人大农场的国家不在少数,但农业因此而搞起来的国家屈指可数。尤其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那些大地主没把国家搞垮就不错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比较一下与澳大利亚类似的两个地区,拉美与东南亚。

与澳大利亚相似,拉美也存在大量的私人农场,集中度甚至比澳大利亚还高,全拉美75%的土地,集中在5%的人手里。在巴西,1600家地主拥有10万公顷土地;巴拉圭2500万公顷的土地被607个大地主瓜分;最夸张的是玻利维亚,全国的土地归在600位地主名下。

与之相似的还有东南亚国家。在印尼,许多富豪都是大地主出身,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尼军队的高层军官大多来自地主阶层,能够直接左右政坛选举。而在菲律宾,80%的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里。菲律宾有一个省,其中80%的甘蔗被17个家族控制,农业在这些地区被高度垄断。

如果一个国家的耕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前途无疑是堪忧的。

首先是农民惨遭剥削,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地主可以凭借高地租获取高额收益,农民则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与阶级对立。

其次,这套模式无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既然地主垄断了土地资源,最简单快捷的赚钱方式就是收租金。地主没必要投入设备与技术提高产量水平,反正农民多得很,劳动力源源不断,只要种地的人越多,交租的人就越多,地主躺着赚钱,何乐而不为?

所以,但凡实行大规模私人农场的国家,农业和工业最后都发展不起来。因为农业不发达,提高生产只能靠人力,这就导致农民世世代代被困在土地上,靠出卖劳动力维持产量。一旦农业无法释放劳动人口,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

你看20世纪的拉美与东南亚,后来的发展都不太好,就因为当初对农业改革不上心,才导致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

问题来了,为啥澳大利亚没有重蹈这些国家的覆辙?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澳大利亚人口太少了。作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澳大利亚每平方公里只有3.3人。去过那里的人都知道,除了个别大城市,当地小城市即使白天马路上也是空空荡荡,看不到几个人影。

人口稀少,意味着澳大利亚农业发展不能靠劳动力堆积,而是规模化生产与技术改良。所以澳大利亚花大力气研究农业技术,产量也节节攀升。

幸运的是,虽然澳大利亚生产了那么多粮食,澳大利亚的人口却不足以消化那么大的产量,于是这些粮食就销往国外。如今,澳大利亚小麦的年产量高达2100—2500万吨,这么大的产量里,有一半用于出口创汇。

可以拿澳大利亚和中国做个比较,中国小麦的年产量是澳大利亚的五倍以上,但因为人口众多,光这些产量还不够自己消化,仍旧得从国外进口。这些粮食不仅是为了吃,还被用于生产活动,比如饲料与炼油。

除了人口数量少,澳大利亚相对单一的人口结构,也减少了土地兼并带来的摩擦。

东南亚与拉美的种植园经济源于殖民地时期,这些地区原本就有不少当地居民和土著,种植园发展起来后,他们要么充当地主的佃农,要么被逐出原来的土地。

但这种情况在澳大利亚较少发生,澳大利亚本土的土著?民族?发展非常落后,尚处于石器时代,没有农业,甚至连制陶都不会。

所以这些土著?对欧洲移民无法构成威胁,他们没有农田,所以也不会耕地。欧洲人既不会侵占他们的田野,更不会利用他们的劳动力。就这点来看,澳大利亚?土著?确实比印第安人和黑奴要幸运一些。

所以从一开始,澳大利亚的土地兼并就显得相对和平,他们原本就人少,加上开拓新大陆,人地矛盾也没那么尖锐。所以你会看到,澳大利亚尽管有那么多私人农场主,政府却从不搞什么土地改革再分配,因为实在没必要。

独特的历史与地理因素,让澳大利亚农业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既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又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除了自身条件不错以外,外部环境也是澳大利亚发展无需过度依赖工业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许多后发国家,从当初的德国和苏联,到后来的日韩和中国,之所以大力发展工业,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为了应对外部威胁。

这些国家的周边群狼环伺,强者如云,一旦发展落后,就可能遭遇强敌入侵。所以为实现快速发展,政府往往会强势介入工业领域,大规模投资、给补贴政策、或者把私营企业国有化。

但澳大利亚的地缘政治环境没这么严峻。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孤悬海外,周围没有强国。因为全球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北半球。除了二战期间短暂遭到过日本的威胁,其余大部分时间可以安安心心过“躺平”的日子。

所以,澳大利亚发展工业不像其他后发国家那样迫切,虽然政府也试图发展本国工业,还大搞贸易保护,结果却导致国内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澳大利亚国内的市场又太小,抑制了工业体系的成长。

即便工业制成品没有优势,澳大利亚仍旧可以靠出口矿产与农产品大赚特赚。战前,澳大利亚的出口对象主要是英联邦国家,战后则转向了亚太地区。如今在澳大利亚的前十大贸易国中,来自亚洲的国家就占了七个。

最值得一提的是和中国的贸易。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仅用十年时间,从2002年的两万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六万美元。

因为中国为澳大利亚提供了最大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货物出口,已从2000年的60.1亿澳元,提升至2019年的1484亿澳元。出口增加又带来了服务业的兴盛。今天的澳大利亚,服务业占比超过66%,包括金融、房地产、IT等产业都比较发达。

最后来我们聊一聊,为什么澳大利亚能够摆脱“资源的诅咒”,没有重蹈很多资源丰富国家的覆辙。

首先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制度背景,它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即信奉“小政府-大市场”,反对向市场进行过多的干预,政府只能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相应的,政府受到的法治约束较强,官员们很少中饱私囊,也不易产生腐败与特权阶层。在国际著名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排名中,澳大利亚排在了第13位。

还有就是澳大利亚所属的国际秩序。作为英联邦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早已融入由英美主导的市场体系,被视为平等的一员。这套体系从19世纪起,就保护了澳大利亚不受列强掠夺。而在如今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澳大利亚以小弟自居,对老大哥不会构成威胁。

澳大利亚之所以混得风生水起,自身原因固然重要,可最大的推手仍旧来自于外界。孤悬海外的地理环境,英美老大哥的扶持,以及来自亚洲的广阔市场,让澳大利亚成了南半球的“世外桃源”,小日子美得不行。

某种意义上,这个由罪犯创建的国家,却在日后受到了上帝的眷顾,成为全世界少数几个靠天吃饭还能致富的幸运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