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来表达爱情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孔子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但人的需求等级却有先后之分。马斯诺五大层次需求理论中,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孔子说君子不担心贫困,而只担心自己心中的道不能施行,是将精神追求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亚里士多德
孔子有一个很有钱的弟子叫子贡,富可敌国,而子贡又非常地尊敬孔子。孔子逝世后其他弟子都守孝三年,子贡搭了个茅棚,在孔子墓旁独自守了六年,但富有的子贡并不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喜欢的是贫穷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说明孔子喜欢贫穷而厌恶富贵吗?
当然不是。孔子只是说不“忧贫”,并非要每个人都处于贫之中。人人都去“谋道”了,靠什么吃饭呢?贫穷或者富贵,是外在的条件,不是自己一下子能左右的,可能靠祖辈的积累,可能靠运气,可能靠技巧,向外的追求,不是仁者的追求。仁者向内,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要有钱,但这并不能一下子得到。小财靠勤,中财靠德,大财靠命。但你想要仁,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够马上得到,所以贫困的颜回,可以享受箪食瓢饮的快乐,这种品德值得称赞。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所以他对颜回的称赞,也是出于仁的称赞,跟贫穷、富贵并无直接关系。
颜回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一生只知道跟随别人走,却不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实为人生之悲哀。自古至今,圣人贤者在面对贫穷时,何曾颓然失志哉!颜子有箪食瓢饮之乐,醉翁借沙识字以成才,贫穷又何足道哉!慎修己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现代的很多人趋于浮躁,沉溺于物质追求而失去自己,以致如庄子所言“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岂不哀哉。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更需有一种社会担当,无恒产而有恒心,虽春秋代序而不改向道之心,从而给我们的社会增加一些温情和正义。因此,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家境贫寒可能给人的求学之路造成许多阻碍,但绝不是不能跨越的鸿沟。在曲折的求学之路上,学习最大的目的其实是丰富自己,丰富自己的德性和才能,而不是追逐利益和地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追求富贵,毕竟孔子也喜欢富贵:“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的生活其实很讲究,睡觉有“寝衣”,洗澡有“明衣”(浴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外出还要坐车,因为他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这与“安贫乐道”并不矛盾。因为孔子的爱富贵是有底线的,即“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也是重在讲追求道义和家境如何并不矛盾而已。
君子忧道不忧贫
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一天,十岁的王阳明恭敬地问老师:“请问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老师听了颇为诧异,十岁出头的孩童竟能问出如此高深的问题。
老师回答:“当然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入朝为官了。”
王阳明听后摇摇头,说:“不对不对,读书做圣人才是人生第一等事。”老师愧色渐显,无力反驳。
这个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就像好多人问我们,为什么好好学习?普遍的答案都是为了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拥有更好的生活。
但当我们真正面临的时候,却发现人生并没有那么简单。
小时候,我们的理想往往很大,相当科学家、相当宇航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好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理想。
但王阳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狂言”,而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做圣人。往往那些我们最仰望的人,是那些始终坚持信仰不动摇的人,进亦忧,退亦忧,然何时而乐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中有日月,心中有沟壑的人是历史银河中的繁星点点,面对基因里自私的本性,能够反其道而行之,恰恰映射出人类的倔强和人性的光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我始终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会逐渐从对物质资料的追求向精神层面的追求转变,一种情况是实现了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人人皆衣食无忧,没有人为经济层面的不富足而担忧。另一种情况是全社会仍然存在贫富差距,但人们发现基本满足了日常的生活所需,对于物质的追求却不是人们所看重的东西。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再为生存担忧的情况。那时的人们一定会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因为物质层面的攀比永无止境,而精神层面的攀比可能也会引发副作用,但绝大部分应该是比谁更贤能,有统一的信仰,有共同的价值观,比如民主、自由、法治就是当前人类的共识,没有国家对此有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可能会使人们不会那么浮躁,不会那么急功近利,转而大家皆是对自己的人生安定自若、泰然处之,也许到时候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足够精彩,每个人都能享受人生,享受和家人、朋友的欢乐时光,从而从容地面对死亡。
人本就是向死而生,每个人一出生就知道,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每个人知道死亡是最终的宿命,仍然充满勇气生活下去,这就是一种属于人这个物种的英雄主义。不管有没有造物主,不管宇宙的边界、人生的尽头是什么,人能知之而勇敢前行之,都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
道家讲无为而治,不是消极,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而是讲人生态度,讲面对人生的方法论,那就是面对人生泰然处之,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有达观心态,从而去解决问题,“掌控”自己的人生,有时候放开了,反而是掌控了。事与愿违是人生的常态,筚路蓝缕可能是良药苦口,一帆风顺反而是有毒的苹果。
疫情情况下,或许都面临种种的困难,有的人收入下降,不得不去寻找副业,有的人长期无法出门,特别是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但是与其盲目焦躁,不如沉静下来,多读几本书,多思考人生意义何如。躺平毕竟只是大家给自己的一个台阶,人人都不甘为庸碌之辈,人人都想使人生绽放炽热的光芒。
在此艰难时刻,我辈不可随波逐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使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便如蝼蚁,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园,也值得称颂。
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