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文学《班主任》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周秀义
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高考语文优秀阅卷员。曾参编《智慧背囊》《满分作文》,为《中学生语文报》撰稿。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张婷 / 美编:马云
【编者寄语】
文革结束后不久刘心武发表了小说《班主任》。他用他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文革”一系列文艺禁区。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思想的挖掘,从人物关系的新表现到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都给小说创作开拓了新思路。在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了谢慧敏、宋宝琦等思想精神上受到了严重创伤的青年一代典型人物形象。作者以及其深刻的笔调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呼声。虽然小说还存在若干不成熟,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伤痕文学”作品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今天,我们截取小说的一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揭示深刻社会问题的。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
班主任
刘心武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我想,你肯定不愿意,甚至会嗔怪我何以提出这么一个荒唐的问题。(设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小流氓是否有人愿意和他相处。设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但是,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瘦而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信任的眼光望着高三(3)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换一种方式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张老师并不以为古怪荒唐。他只是极其严肃地考虑了一分钟左右,便断然回答说:“好吧!我愿意认识认识他……”(承接上文。张老师愿意认识小流氓?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极其严肃”“断然”,为下文张老师与小流氓宋宝琦的接触做铺垫。)
事情是这样的:前些日子,公安局从拘留所把小流氓宋宝琦放了出来。他是因为卷进了一次集体犯罪活动被拘留的。在审讯过程中,他作了较为彻底的坦白交代,并且揭发检举了首犯的关键罪行。因此,公安局根据他犯罪情节较轻而坦白揭发较好,加上还不足十六岁——将他教育释放了。他的父母感到再也难在老邻居们面前抛头露面,便通过换房的办法搬了家,恰好搬到光明中学附近。根据这几年实行的“就近入学”办法,他父母来申请将宋宝琦转入光明中学上学。他该上高三,而高三(3)班又恰好有空位子,再加上张老师有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又是这个年级班主任里唯一的党员。因此,经过党支部研究,接受了宋宝琦的转学要求,并且由老曹直接找到张老师,直截了当地摆出情况,问他说:“怎么样?你把宋宝琦收下吧。”(“文革”结束不久,中国教育既充满希望又存在许多问题,百废待兴的情况,张俊石老师和他的同事,肩负起改造不良青年的社会重任。此处为插叙。介绍宋宝琦犯罪的经历,到光明中学上学的缘由,学校找到张老师的原因,侧面烘托张老师的社会责任感。张老师能接受吗?引出下文情节。)
正像你所知道的那样,张老师思忖的目光刚同老曹那饱含期待、鼓励的目光相遇,他便答应下来了。(党支部书记老曹的了解,侧面表现张老师的责任担当。)
>>>一、故事开端:张老师答应领导接收“小流氓”。
说了半天,你可能还不知道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趁他顶着春天的风沙,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的当日,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他一番。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欲扬先抑。从整篇小说角度看,为塑造张老师是有着独立思考精神的知识型、智慧型、有担当的教师做了厚实的铺垫)。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发胖。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也一丝不苟地扣着。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介绍张老师。年龄、外貌、目光、嘴唇、话语,粗线条勾勒中不乏细节刻画,将一个“平凡”的人介绍得极具特色,为下文写张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做铺垫。)
一路上,张老师的表情似乎挺平淡。等到听完公安局同志的情况介绍、翻完卷宗以后,他的脸上才显露出强烈的表情来——很难形容,既不全是愤慨,也不排除厌恶与蔑视,但忧虑与沉重也明显可见。(略去一切语言动作描写,重点写张老师的表情变化。复杂感情掩藏在强烈的表情下,显示教育小流氓宋宝琦的棘手。)
张老师从公安局回到学校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他掏出叠得很整齐的手绢,一边擦着脑门上的汗,一边走进年级组办公室。显然同组的老师们都已知道宋宝琦将于明天到他班上课的事了。教数学的尹达磊老师头一个迎上他,形成了关于宋宝琦的第一个波澜。
尹老师和张老师同岁,同是一个师范学院毕业,同时分配到光明中学任教,又经常同教一个年级。他们一贯推心置腹,就是吵嘴,也从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总是把想法倾巢倒出,一点“底儿”也不留。(关系密切,关心越切。尹老师的劝谏,侧面衬托出教育宋宝琦的艰难。)
尹老师身材细长,五官长得紧凑,这就使他永远摆脱不了“娃娃相”,多亏鼻梁上架着副深度近视镜,才使他在学生们面前不至有失长者的尊严。(对比。尹老师的外貌描写与张老师的外貌描写形成对比,侧面衬托张老师的成熟、睿智。)
关于宋宝琦即将“驾到”的消息一入他的耳中,他就忍不住热血沸腾。(承接上文“娃娃相”,写尹老师反映的激烈,一方面说明他关心张老师,一方面暗示宋宝琦的难以教育。)张老师刚一迈进办公室,他便把满腔的“不理解”朝老战友发泄出来。他劈面责问张老师:“你为什么答应下来?眼下,全年级面临的形势是要狠抓教学质量,你弄个小流氓来,陷到作他个别工作的泥坑里去,哪还有精力抓教学质量?闹不好,还弄个‘一粒耗子屎坏掉一锅粥’!你呀你,也不冷静地想想,就答应下来,真让人没法理解……”(“文革”之后,国家和地方都很重视教育,狠抓教学质量,张老师收了“小流氓”,能否管好他?老师们的担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尹老师态度生硬地责怪,一方面反映他的直率,一方面反映他担心张老师没有精力抓教学质量。又设悬念,张老师能兼顾教育好宋宝琦和抓教学质量吗?)
办公室的其他老师,有的赞同尹老师的观点,却不赞同他那生硬的态度;有的不赞成他的观点,却又觉得他的确是出于一片好心;有的一时还拿不准道理上该怎么看,只是为张老师凭空添了这么副重担子,滋生了同情与担忧……(侧面衬托。前面详写尹老师对张老师接收宋宝琦的立场鲜明的态度,此处使用排比句,略写各位老师的表现,详略得当,使张老师的形象更加鲜明。)因此,虽然都或坐或站地望着张老师,却一时都没有说话。就连搁放在存物架上的生理卫生课教具——耳朵模型,仿佛也特意把自己拉成了一尺半长,在专注地等待着张老师作答。
张老师觉得尹老师的意见未免偏激。但并不认为尹老师的话毫无道理。他静静地考虑了一分钟,便答辩似的说:“现在,既没有道理把宋宝琦退回给公安局,也没有必要让他回原学校上学。我既然是个班主任老师,那么,他来了,我就开展工作吧……”(冷静、沉着,有责任担当。)
这真是几句淡而无味的话。倘若张老师咄咄逼人地反驳尹老师,也许会引起一场火爆的争论,而他竟出乎意料地这样作答,尹老师仿佛反被慑服了。别的老师也挺感动,有的还不禁低首自问:“要是把宋宝琦分到我的班上,我会怎么想呢?”
>>>二、故事发展和高潮:关于宋宝琦的第一个波澜。尹老师与张老师之间的分歧。
张老师的确必须立即开展工作,因为班级还有好多事情等着他。亲爱的读者,也请你抱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同我们的张老师一起,来考虑考虑如何教育、转变宋宝琦这类青少年吧!
>>>三、故事结局:将问题抛给读者,为小说主体部分内容充分蓄势。
(节选,有删改)
【知识建构】
//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突出表现为塑造和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了各种受“四人帮”毒害的人物形象,刻画的人物一般是显示矛盾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典型环境中不只一种典型人物,就如同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同性格人物一样,丰富多彩的典型人物形象更能反映本真的社会形态。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让人惊醒的不同的典型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四人帮”反动路线对一部分青年的毒害和影响。有作者肯定的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有追求进步、朴实但思想行为极端的谢慧敏、思想落后自暴自弃的宋宝琦,这篇节选部分,重点刻画了张俊石老师的形象。作者通过张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进行正面刻画,还通过尹老师和其他同事的形象对张老师进行侧面衬托。他对失足青年的极端负责任、处事的坚毅果敢、办事的实事求是态度,充分显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工作作风。通过作者的刻画,张老师的形象生动、立体、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