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苟可以强国 圣人苟可以强国的解释
西汉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里讲的意思就是,秦始皇是继承六代秦国君王的功业才得以扫灭诸侯各国一统天下。这里的六世是指自秦孝公以来到秦始皇之前的六国秦王,也就是说秦国的霸业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因为秦孝公在位时任用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从此秦国便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成功的。《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后国内实现了大治。而且在军事上秦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魏惠王兵数破於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商鞅率领秦军大破魏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到了安邑。
商鞅在秦国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孝公将於、商二地十五邑城池封给了商鞅,从此商鞅也就成了商君了。然而商鞅当上商君没多久秦孝公就撒手人寰了,秦孝公一死商鞅便被人以谋反的罪名控诉。商鞅从秦国出逃到魏国,却被魏国人拒纳。之后商鞅硬着头皮返回到了封地召集人马发兵攻打秦国的郑地。商鞅以区区十五邑之地和秦国抗衡结果兵败被杀。
那么商鞅为何在秦国能变法成功却不能保全性命呢?秦孝公在任用商鞅变法时曾顾忌会遭到秦国人的非议,商鞅为了坚定秦孝公变法的决心说了一段话其原文为:“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这里首先强调的就是要成就大事必然会遭受非议,而且他还刻意强调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也就说变法之初不能考虑百姓们的感受只需让他们以后享受变法后的成果即可。因此商鞅在变法之初采用的手段有十分极端,一般人认为商鞅的死是因为得罪了秦国的贵族,事实上商鞅不仅是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还得罪了秦国的百姓。
按照商鞅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的思想,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制定的法律很苛刻。《新序论》记载: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鈇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於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馀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於天地,畜怨积仇,比於丘山。在秦国但凡违反法律的人,无论罪行大小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秦国的法律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秦国太子犯罪,商鞅惩罚了太子的师父公子虔、公孙贾。但苛刻的法律也让商鞅在秦国失去了人心,《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事实上不仅仅是秦国的宗室贵戚怨恨商鞅,秦国的百姓们在商鞅制定的严峻刑法下生存也是苦不堪言。赵良曾对商鞅说过: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尽管给秦国带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但却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究其原因还是商鞅在秦国变法招致了众多人的不满,怨恨商鞅的不仅仅有秦国的贵族还是秦国的百姓。商鞅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秦孝公还活着的时候选择功成身退,然而商鞅却贪恋富贵不听赵良之言最终祸及自身。
商鞅曾问赵良道:“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从这里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后不仅没有危机意识甚至还有些洋洋自得,他认为自己的功业甚至超过了辅佐秦穆公称霸的百里奚。赵良直接指出,百里奚是凭借着教化治理秦国而商鞅却是依仗苛刑和武力来治理秦国。百里奚治国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而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赵良因此建议商鞅将自己的封地归还给秦国,选择功成身退这样才能避免灾祸。而商鞅却贪恋富贵,并没有听从赵良的建议。后来事情的发展果如赵良所料,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
参考资料:《史记 商君列传》 《过秦论》 《新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