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是哪国人 哥白尼怎么死
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人都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作伊曼纽尔·康德。
柯尼斯堡的定时钟
在18世纪的德国柯尼斯堡,如果当地居民,谁家的表走得不准了,那么需要做的只是蹲点到康德家门口调下时间即可,因为每天下午4点,康德会准时出门散步,其准确度相当于今天央视《新闻联播》。这一规律行为直到卢梭《爱弥儿》的出版,作为卢梭超级粉丝的康德,对《爱弥儿》爱不释手,以至于忘记散步。那天下午4点,教堂的钟一如往常敲响,可康德还未现身,柯尼斯堡陷入一片恐慌,大家一致以为:教堂的钟坏掉了!这就是德国大名鼎鼎的康德。
康德其人
康德,男,生于1724年,死于1804年,一辈子宅在柯尼斯堡,把德国古典哲学推向顶峰的缔造者。他出生的那年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正处雍正二年,四爷党们正在政坛上龇牙咧嘴,禁止基督教在华传播;
康德小时候是个穷苦放牛郎,爹爹是工匠,家境极其贫苦,家中兄弟姐妹又多,13岁康德经历了丧母,16岁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柯尼斯堡大学,并对牛顿的思想与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在他准备在思想领域大展拳脚之际,他的父亲撒手人寰,家里的经济来源从此中断。可优等生康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本欲继续深造的他毅然决然放弃学业,选择当家庭教师赚钱补贴家用。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家庭教师的地位和家仆不相上下。曾经自负骄傲的哲学男青年康德大吼一声:“不要绕着困难走,要迎着苦难行”。
从此,他在家教之路上走了9年,更将学生家长——女东家凯萨琳伯爵夫人教成了自己的绯闻女友。
一鸣惊人
1781年,淡泊明志11年后,康德终于一鸣惊人。他数月间完成了哲学巨作《纯粹理性批判》,并轰动整个哲学界。在康德之前,关于人类的认识问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吵吵闹闹,喋喋不休。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在他们看来,感觉和经验并非知识的来源,只有理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理性本身不会产生错误。他们的代表笛卡尔还提出天赋观念,认为上帝存在的观念,数学原理,逻辑规则,道德原则都是为人们所普遍承认的天赋观念,只要从这些天赋观念出发,经过严格逻辑推演,人类就能够获得知识,获得真理。康德将此称为“独断论”。
而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等,在他们看来:一切观念都是从经验认识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人们所知道的一切除了逻辑和数学,都以感觉材料为依据。理性不依赖感觉和经验就不能给人们以现实的知识。康德将此称为“怀疑论”。
他将这一哲学争论深入浅出地总结为:笛卡尔-牛顿体系在解释宇宙结构和运动方面已经表明人类的理智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而洛克、贝克莱、休谟等经验主义者则认为,人类在理性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或知识根本不可能把握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
四个基本问题:
一、我们能够认识什么?
二、我们应该做什么?
三、我们能够期望什么?
四、人是什么?
在书中,康德对人类抛出了以上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构成了康德所从事的全部哲学事业。
“我们能够认识什么”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将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所谓的纯粹理性也就是理论理性,指的是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通过理性的有限范围去认识;而“批判”原意是“书评”,就是分析,即通过纯粹思辨对理性进行考察。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不只是驳斥独断论与怀疑论的不足,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主客体关系,人类只认识到自然实在表现出来、被人类心灵捕捉到的那部分现象,而不能认识到真实存在本身及其规律性;知识不再由对象所决定,而是由我们的认识能力所决定。说白了,人类认识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正是通过理性批判确立了理性的合法适用范围,同时也肯定了理性所产生的客观性知识。
康德的纯粹理性要求人们的理性要从常识性的见解中解放出来,因为客观认识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并非源自客体,而是源自认知主体,也就是人本身。有一些先天条件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又决定经验,这就是“先验论”。至此,康德完成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这一革命的核心正是“人为自然界立法”。
在康德之前,人的观念是迎合对象,这种思路类似于太阳要围绕着地球转,但康德指出,不是观念要符合对象,而是对象需符合观念,我们的世界是人根据自身的认识条件所认识的世界,而并不是全部的世界。全部的世界根据我们人类自身的认识和目前的条件是认识不到的。由此,他在一直争论不休的认识论上完成了新的“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革命性突破。
康德的名句: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