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扎伊采夫 瓦西里柴瑟夫的恋人
这是近期顿巴斯地区民兵执行任务时的照片——身着苏军披风,肩扛莫辛纳甘步枪,当街排查纳粹分子。
过往人员中,壮汉属于他们查验的重点,必要时,还得扒开衣服仔细看——因为参加“亚速营”等新纳粹武装的人,通常都会带着纳粹标志的纹身。
检查从战区逃出来的居民
在早前的苏联时代,顿涅茨克名字叫做斯大林诺、卢甘斯克则为伏罗希洛夫格勒。卫国战争中,顿巴斯地区,还曾涌现出过“青年近卫军”这样抗击纳粹的英雄群体。
如今,白卫军和法西斯纷纷卷土重来,试图对俄语人口搞迫害甚至屠杀,“老区人民”的后代,自然不甘当刀俎上的鱼肉了。
于是,老披风穿起,开打新纳粹。
乌克兰国旗很可能是被故意丢弃在路中央,供车辆和难民践踏的——这得是多大的仇恨
而要说“披风”这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经典的形象,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以至于一些网民看到顿巴斯民兵们的装束,不禁惊呼——瓦西里同志回来了。
现实中,“苏联英雄”、二战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卫国战争后的大半辈子,就定居于乌克兰。
1991年12月15日,苏联解体前10天,瓦西里在基辅去世。
他的遗愿是,葬到马马耶夫岗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下。
马马耶夫岗曾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惨烈的战场
然而,瓦西里的遗愿,在当时没得到任何回应。直到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遗体才以军礼被隆重迁葬到马马耶夫岗。
但这时候,已经没有了斯大林格勒,他曾经誓死保卫的城市,早就改称了伏尔加格勒...
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墓地
虽然《兵临城下》的男主也叫瓦西里,并以瓦西里·扎伊采夫为原型,但这个人物跟现实中的瓦西里,差距还是挺大的。
毕竟,《兵临城下》是英法德美多国合拍的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如果太认真还原历史的话,一不小心就容易搞成红色“主旋律”电影了,在西方话语权的环境下,可能连过审都成问题。
不过,客观看,在狙击细节的演绎和服饰道具方面,电影还是很用心的。
《兵临城下》中的苏军披风和莫辛纳甘步枪
但跟其他西方二战电影必“黑”苏联一样,《兵临城下》对历史的处理,仍带着明显的偏见。
比如,对苏军政委进行的刻意黑化——苏军单兵枪不够用,赤手空拳被轰上前线;以及政委拿手枪督战,在队伍后面射杀逃兵。
而事实上,苏军政委/指导员(连级为指导员,团级单位才有政委)都是阵前带头冲锋的。
这著名照片,是时任苏军第18集团军第4师第220团下属某连指导员叶廖缅科,拍下后不久,他牺牲在了一次战斗中
这方面,看卫国战争中,苏军政工人员的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和德军对其的态度,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另外,就是男主的原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文化程度和思想觉悟。
瓦西里虽然确实是个大山里的乡下人出身,但也并非电影中大字不认几个的半文盲,而是一名具有中专学历并取得了会计资格的知识青年,开战前在苏联红海军财务部门工作。成名后,他还写过两本关于狙击术的书,至今仍被俄罗斯军队用作经典教科书。
电影男主与原型
事实上,1930年代的苏联,已经普及了免费的7年制义务教育,除了中亚的个别偏远乡村,整个苏联,包括女性在内,青壮年文盲已经很少见了。
比如下图,是战绩不逊色于瓦西里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她参军前为基辅国立大学的一名历史系大二女生;而此时的很多西方大学,都不招收能获得正式学历文凭的女生。
好了,咱们再接着说瓦西里·扎伊采夫。
1915年3月,瓦西里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大山之中,爷爷和老爸都是手艺高超的猎户。
他们家的姓氏,“扎伊采夫”在俄语里就有“野兔”的含义。
儿时的瓦西里,上学之余就是帮家里放羊,打猎、种地。
在爷爷与父亲的教导和日常狩猎经验中,他的枪法日益精湛,同时也培养出了瓦西里非凡的自我控制力与超强的耐心。
完成7年义务教育后,瓦西里考入了当地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并顺利拿到了中专学历和会计从业资格。
在1930年代,一个中专毕业的青年人,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
中专毕业后,他走出大山,进入了苏联红海军岸勤部门,担任会计。
这样的工作在当年,可属于一个坐办公室的“体面职位”。
然而,在《兵临城下》中,他直接就是个猎人,一个从山沟里“无缝衔接”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场,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电影里还特意用一些“细节”表现了瓦西里的半文盲状态——写封信件,还要不停地问政委单词怎么拼。
在西方眼中,苏联的英雄,好似就不配有文化,必须得透着“土味”!
此外,《兵临城下》中的瓦西里似乎是被苏军“抓壮丁”过来参战的,最开始的时候,连枪都不给发,直接让他炮灰冲锋,思想上懵懵懂懂,没有什么大局意识。
《兵临城下》中,开场时,男主连枪都没有就被直接轰入战场
但其实,无论是上前线还是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他主动申请去的。
原本,卫国战争的最初,瓦西里还在后方坐办公室。
瓦西里连续多次申请去前线后,才获得了批准。
紧接着,瓦西里在报纸上看到了斯大林格勒的情况,又自愿加入这场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会战
1942年8月,瓦西里被调入苏军248师第1047团。
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个普通的步兵。
没多久,一次偶然的机会,瓦西里仅用一支普通的莫辛纳甘步枪就远距离狙杀了3名德军。
之后又接连在10天内随手击毙了42名德国官兵,拿到了战争中的第一枚勋章。
当年瓦西里用过的枪仍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
如此厉害的战绩,让团长梅捷廖夫中校马上关注了他。
梅捷廖夫中校派人交给了瓦西里一把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
在接受了简单的培训后,瓦西里正式成为了一名狙击手。
到了当年10月,斯大林格勒几乎被炮火轰击成了碎片。
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双方都陷入了巷战的胶着状态,无法进行大规模进攻~这就是所谓的“老鼠之战”——“就算占领了厨房,客厅还要再打上一场&34;。
狙击手开始成了战场上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
此时,如果交战的一方中还存在特别知名狙击手,会对另一方的官兵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甚至严重影响到战斗士气和信心。
反之,弄死他,对于战争的进程和士气的提升,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通信兵通常是狙击手们重点照顾的对象
电影《兵临城下》演绎的,就是这一阶段的情形。
这时候,瓦西里已经快速打出了名气,让德军那边非常惊恐,产生了巨大压力。
于是,德军也赶紧调来了个王牌狙击手,要千方百计地干掉他。
在电影里,这个德军狙击大佬是狙击学校的校长,一大把年纪的秃头上校科宁斯。
《兵临城下》中的科宁斯上校
双方周旋了好几天,最终在一间废弃的工厂内展开了历史性的决斗。
对于狙击手来说,第一枪的要求最高,甚至说得上是生死攸关。
通常,第一枪后,狙击手潜伏的方向就会被敌人定位,稍有闪失自己就暴露了,很可能都轮不到第二枪、第三枪的机会。
因此,双方都一直在诱导对手开第一枪。
科宁斯试图利用一顶德军钢盔做诱饵让瓦西里率先开火暴露位置,但瓦西里马上判断出了这个骗局。
之后双方又展开了长达十几小时的对峙,直到太阳在瓦西里背后升起,在确定狙击镜不会反光暴露位置的情况下,瓦西里小心翼翼地举起一个戴着钢盔的假人头。
随即“砰”的一声!假人头被精准命中了!
现场一片死寂。
科宁斯耐心等了许久,发现对方没有动静,就从铁板下探出半个脑袋窥视。
这时,瓦西里的枪响了!
这场广为流传的精彩决斗至今仍存有争议性。
按照瓦西里自己的回忆,他从被击毙的尸首上所搜出的身份证明文件而得知,自己弄死的德军王牌狙击手,叫做海恩兹.托尔伐特的德军中尉,比自己还小一岁。
整个二战东线战场,并没有任何一个上校军官直接跑战场上当过狙击手,这个科宁斯的人设,确实比较高于现实。
据苏联官方统计,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四个月的作战中,仅凭自己就击毙敌军共243名,合作狙击的,超过300人。
1943年1月,瓦西里眼睛被炮弹炸伤,转移到了后方。
同年2月,病床上的瓦西里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
这以后,瓦西里成了苏军的重点保护对象和宣传素材,被组织上坚决留在了后方。
用作宣传的瓦西里摆拍照片,真实战场上,不会穿这么整齐
在后方,瓦西里发挥了更厉害的能量。
他被任命为拉祖尔化工厂狙击学校校长,源源不断地帮助苏军培养出了大批出色的狙击手。
他们承担着准确歼敌,袭扰德军的任务,削弱了德军嚣张的气势,为苏军完成部署调整并最终战胜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意思的是,这些经由瓦西里训练的优秀的狙击手,又被风趣地称为“小兔兔”——瓦西里的姓“扎伊采夫”,就有野兔之意。
据统计,这些“小兔兔”,一共弄死了6000多个轴心国官兵。
战后,瓦西里·扎伊采夫主动退役,并服从政府分配来到了乌克兰的一家纺织厂工作,担任中层干部,后来又调任到了基辅裁缝机厂当厂长。
瓦西里战后才结婚,他的妻子妮娜是乌克兰人,纺织厂妇女干部,两人经组织介绍开始交往并组建了家庭,认真生儿育女。
瓦西里的爱情故事一句话就能讲清楚,跟《兵临城下》中的浪漫女搭档没有半毛的关系。
瓦西里的战后岁月,几乎都在乌克兰基辅度过。在工作之余,他写了回忆录和两本狙击教材,至今俄军还在用着。
虽然论战绩,瓦西里并不是最顶尖的那个,但他训练了大批优秀的狙击手,还出了两本经典教材,对战争的胜利和苏联军队建设的贡献同样关键。
也正因如此,瓦西里·扎伊采夫享誉了很高的声望。
莫斯科方面为他授予过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其中,除了金星勋章,还包括了级别非常高的列宁勋章(授予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集体、机关)。
中老年瓦西里,戴着的苏联英雄标志的金星勋章
1991年12月15日,瓦西里·扎伊采夫逝世于基辅家中,享年76岁,就在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国家崩塌前的10天。
他的遗嘱里,曾希望组织上能将自己安葬在马马耶夫岗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下。
但在那样的气氛中,根本就没人顾得上考虑这个老干部的愿望。
瓦西里被匆匆下葬在基辅,几乎没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莫斯科方面并未像往常那样为逝世的“苏联英雄”举行官方追悼会、发布讣告——人人都在忙着处理“更着急的事儿”。
直到2006年1月31日,在俄乌两国的协调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遗体才终于以隆重的军礼被重新迁葬到马马耶夫岗,回到了他誓死保卫过的斯大林格勒...不,这时应该叫伏尔加格勒了。
斯大林格勒纪念碑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