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意思 色彩斑斓的最佳意思

时间:2023-04-26 07:5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840 评论:0

唐诗最讲究颜色运用,单用非常频繁,譬如&34;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34;;&3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4;;&34;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34;;&3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4;;&3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4;等等。

高明的诗人经常在诗中将颜色搭配使用,这么使用的好处巨大,可以让诗句焕发出绚烂迷人的光彩,可做对比,可为衬托。比如杜牧的这首《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大概是翠的,但云一定是白的。还有那红似火的枫叶。一首唐诗,着了颜色,便活灵活现,美如画。

实际上,唐诗最爱写颜色。随手都能耳熟能详的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闹。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岸排闼送青来。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01.唐诗对于颜色运用非常灵动

在唐诗中,颜色甚至 可拿来做动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个&34;绿 &34;字,非常生动,是一种动画式的用法,&34;春风&34;使江南岸上之草绿了起来。

唐诗中有很多颜色的运用,非常耐人寻味,这个需要整首诗来解释 ,比如《送王十八归山寄题山游寺》: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先从作者来看,白居易,名字中就含有一个颜色,&34;白&34;。而白居易本身是个神童。敏悟绝人,工文章。诗尤其好。他七个月大的时候,人家将书展开,放在他面前,他竟然用手指&34;之&34;、&34;无&34;二字,而且百试不爽。九岁,暗识音律。所以对诗文有一种奇特的天赋。后来有个成语叫&34;略识之无&34;,就是因白居易而产生的。

像白居易这种神童级别的人,对于字词非常敏感,而唐诗又非常讲究遣词造句。所以,这首诗里,光看颜色,便令人眼花缭乱。

&34;黑水&34;&34;白云&34;相对,自然是极美的画面。但不知为何,下面接着这个颜色搭配,有点跟现代人认知不同,&34;红叶&34;&34;青苔&34;。

红配绿。

反正不那么搭配。但白居易似乎很爱,大约是因为这是自然之境罢。

还有一个红配绿的诗人,也是个大诗人。岑参。

他有一首少为人知的好诗《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

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谿梦里山。

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

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

岑参是南阳人,天宝三年的进士。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辞清尚,用心良苦。

所以,他就用心良苦的,来了一个&34;红亭绿酒&34;配。古人酒不是很好,所以也称&34;浊酒&34;,范仲淹词:&34;浊酒一杯家万里&34;。因酒不清,或有泡沫,浮动如蚂蚁,颜色似绿,所以也叫&34;绿蚁酒&34;,比如白居易,&34;红泥小火驴,绿蚁新醅酒&34;。(又一个红配绿!)

所以,绿酒只是一个代称而已。但配上那&34;红亭子&34;,可就是两个颜色了。

送人出行,原来可以如此搭配颜色。也算是新奇!

除了少数几人,似乎唐诗中倒很少见红配绿的情状。红配紫,想想倒是蛮好看的,比如《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诗的作者叫赵嘏(gǔ)。山阳人,常在浙江一带居住。有段时间,他住在浙西,家里有个美貌的姬妾。赵嘏对她甚是宠溺,爱到简直迷惑的那个地步。但在一次中元节聚会上,有个领导看上了这个姬妾,便强行据为己有了。赵嘏是无法反抗的,直等到他进士及第,便写了一封信四句诗:&34;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34;意思是说,过去了,这姑娘就送给你吧。这下那上司心里惶恐不安,忙派人将这姑娘送还给赵嘏。当时赵嘏刚出关,途径横水驿,恰见一队人马,车马排场甚大,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答:这是浙西尚书差送新及第赵(赵嘏)先辈娘子入京。

这时候,那个美貌姬妾在车中看到了赵嘏,喊他,赵嘏下马,揭开车帘,姑娘抱着赵嘏恸哭不止,竟然哭死了。赵嘏将他葬在衡水之阳。(山之阳为南,水之阳为北。)

赵嘏只有一只眼睛,另外一个眼睛用假眼珠子代替,他考取功名那一年,有人便嘲笑他:「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只眼看花。」

但一只眼睛不妨碍他诗中颜色的搭配,&34;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34;确实是极美极协调的景色。

02.颜色是诗人的视觉观感,运用于诗句中,诗便活了

诗人创作,实际上是自己的观感升华,这种升华,可以拔高,比如李白心情好,便会写:&3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4;,实际上没这么快。但我们能通过他的这种拔高,感受到他的心情 。也可以细微到具体,甚至直接把细小的观察或者感受写下来,不附加其他的东西,也能非常动人,比如王维的&3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4;。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

世上没有比颜色更加直接的观感了,所以,诗人们对于颜色的运用可谓穷尽智慧,有时候,甚至可以把七种颜色放在一起说,比如这句——&34;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34;

但这个也不好运用,用多了便落了下乘,诗不但没有活,反而累赘,比如&34;青紫朱绿黄白红&34;(宋 李石 《东山行》)、红黄萼绿蜡鸳鸯(宋 杨万里 《晓起探梅四首》)。

一般情况下,一首诗中涉及到两三个颜色,搭配使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崔颢的无上绝句《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只有黄、白二色,&34;黄&34;还不是具体的颜色(因为说的是黄鹤楼),&34;白&34;是具体的。只着两字,诗句灵动 已极。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黄河,两种颜色搭配起来,给人一种夕阳落山,金黄遍地的苍茫感。

同时,在颜色使用时,名句都以其他词性来体现灵动 ,比如&34;春风又绿江南岸&34;,&34;绿&34;,是动词用法。也可以搭配其他动词,来让颜色更加鲜活,比如&34;红杏枝头春意闹&34;,这个&34;闹&34;字,才能充分表现出&34;红 &34;的活力来。

总结:

唐的时代,是五彩斑斓的,唐诗的人才,百花齐放,唐诗也是五彩斑斓的。而那些五彩斑斓的体现,颜色运用是一个&34;杀手锏&34;。让唐诗更加灵动 、五彩斑斓,有感染力,为我们从另一个意象上打开世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