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是其智弗若与 使弈秋诲二人弈
《孟子·告子(上)》学习之五十八
第九章: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1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2,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3,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4将至,思援弓缴5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孟子说:“无怪乎君王的不明智。虽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曝晒一天,寒冻十天,也不能够生长。我很少见到君王,我退回后寒冷者到了。我使他萌发的仁心又能怎样呢?如今举例下棋一种技能,小技能,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到的。弈秋,是全国下围棋的高手。让弈秋教两人下围棋,其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讲课。另一人虽然在听课,一心觉得天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杀它,虽然同时在学,但比不上那人。是他的智力比不上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范祖禹》照片来自于网络,敬谢!
注:1.暴:(pù音铺)同“曝”,曝晒。一暴十寒,喻无恒心。2.数:技也。
3.弈(yì音亿)秋:下围棋高手。
4.鸿鹄(hú音胡):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5.缴:(zhuó音灼)以绳系矢而射也。
议:宋朝范氏(范祖禹,字淳甫,又字梦得)曰:“人君之心,惟有所养。君子养之以善则智,小人养之以恶则愚。然贤人易疏,小人易亲,是以寡不能胜众,正不能胜邪。自古国家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盖以此也。”正理正言也。
终日在一起,从不讲道,非良伴。
《辽宁悠寺》照片有搜索提供,敬谢!
第十章: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1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2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3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照片有搜索提供,敬谢!
译:孟子说:“鱼,是我想吃的;熊掌,也是我想吃的;两样不可能兼得,那就舍弃鱼而得熊掌。
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两样不可能兼得,那就舍弃生命而得正义。
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所要的是超过生命的本性,我不愿苟生;死是我厌恶的,但所厌恶的已然超过了死亡,我是不避的。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不会超过生命的本性,那么所有求生的手段,为何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不超过死亡,但凡是可以避开灾患的手段,为何不去做呢?
为能生存的手段却不去用,能避灾害的事情却不去做,是因为想拥有的超过了生命,所厌恶的超过了死亡。不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思,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未丧失本性。
一箪饭,一碗汤,得到它生存,不得就死去。大声呵斥着给予,路人不会接受;践踏后给人,乞丐都不顾;万钟的奉禄不问礼义就接受,万钟的奉禄于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认识穷困人的感激?
过去宁死都不受,今为宫室华美而受之;
过去宁死都不受,今为妻妾侍奉而受之;
过去宁死都不受,今为认识穷困人对己感激而受之;
这事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迷失了本性。”
《辽宁沈阳》照片有搜索提供,敬谢!
注:1.舍生取义:舍弃生命求取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呼尔:怒叱(chì音斥)。3.蹴(cù音捉)尔:践踏貌。
议:孟子这里“舍生取义”的理念,就如乐章中华章,激励了多少代人,热血沸腾,前赴后继,为了正义,慷慨赴死而无憾,这是儒家的入世精神。试想:没有这种入世精神的关爱,谁愿意为不相干的人高歌而赴死,那种为国家、为民族不知皱眉精神来自于何处?就是文明之源儒学的入世理念啊。我们的安宁生活也是来自于这种理念。
扭曲其心而得到的,都是指失去了本性。当我们每日对一饮一食问心无愧时,那微笑的面容,可以俯仰无愧。
《大连——星海广场》照片有搜索提供,敬谢!
第十一章: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孟子说:“仁,是人心;义,是人道。舍弃人道而不走,放弃人心而不知寻求,悲哀!人的鸡犬丢失了,就知寻找;有丢失人心却不知道寻找。学问的道路没有别事,只是为寻求人心而已。”
议:此处想起《礼记·大学》修德的七阶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孟子这里所说的“放心”在《礼记·大学》中是“安”的阶段,此处“虑”之即可“得”也。
学问之道与修德之心是相一致的,这个最好的例子便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不识字但能解释经义。所以真正的学问是内求于心,外得以印证而得。
《慧能大师》照片来自网络,敬谢!
第十二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1屈而不信2,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译:孟子说:“今有人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不疼痛不妨碍做事,如有人能使他伸直,哪怕去秦国、楚国治疗也不觉路途遥远,就为他的无名指比不上别人。无名指比不上别人,就知道厌恶;人心比不上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不知轻重缓急。”
注:1.无名指:靠近小指的手指。2.信:同“伸”。
议:仁德(善心)之心比不上别人,不知厌恶。
一是不知他人之良善也,是不知学;
二是不知自我反省,是不懂学习的根本;
三是明知他人良善不学,以会可欺也,这种是不可教也。
《日出》照片有搜索提供,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