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起义 元末
元末贾鲁开河后,农民领袖韩山童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韩山童是河北栾城人,出身于北方白莲教世家。其祖父韩学究为白莲教主。武宗时禁白莲教,韩学究被谪徙广平永年县。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的弥勒净土法门,得名于五世纪初东晋庐山慧远之白莲社。南宋初昆山(今属江苏)人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即白莲教。该教信奉阿弥陀佛,认为死后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该教要求徒众做到三皈(皈佛、皈法、皈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张素食。
元朝建立以后,白莲教进一步得到发展。“南北混一,盛益加焉。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聚徒多至千百,少不下百人,更少犹数十”。至元十七年(1280)江西都昌杜万一利用白莲教“妖言惑众”,发动武装起义,之后白莲教徒起义屡有发生。武宗时白莲教被禁。仁宗时恢复。韩山童成为北方白莲教主后,即以“弥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为号召,“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元史·顺帝纪五》)。
在韩山童的周围拥有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一批骨干,他们积极“倡言天下大乱”,煽动起义反元。治河开工前,韩山童等凿好石人一个,只开一眼,在其背上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个字,预先埋于黄陵岗,同时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史·河渠志三》)。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下旬,开河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传出,人人惊诧,以为天下真要大乱了。
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聚众3000人于颍州颍上县(今属安徽),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宣布起义。韩山童发布文告称:“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假托南宋卫王赵昰走崖山、丞相陈宜中走日本,来达到“复宋”的目的。刘福通又鼓吹山童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将刘光世的后代,当辅之。起义军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联。很明显,起义爆发后,韩山童等用鲜明的政治口号来代替宗教迷信作为号名。所谓“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揭露了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蒙古、色目贵族搜刮掠夺财富的社会现实,把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至于“复宋”的口号,则迎合广大汉族人民心理,是达到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正当起义军汇集在一起,誓告天地之时,地方官闻讯突然袭击,韩山童被捕牺牲,妻杨氏、子林儿逃奔武安(今江苏徐州武安山)。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于五月初三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大起义正式爆发。起义军头裹红巾作标志,称红巾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妥欢贴睦尔十分惊慌,立即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素号精悍,善骑射”的6000名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又令河南行省徐丞相派兵协同镇压。这三个元将“但以酒色为务,军士但以剽掠为务”,无心恋战。双方对阵后,赫厮见红巾势大,扬鞭高呼:“阿卜!阿卜!”(快跑!快跑!)迅速逃跑了。刘福通据朱皋(今河南淮滨东南),攻破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等地,进兵舞阳、叶县。九月,刘福通占领汝宁府及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众至10万。
颍州起义成功后,对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鼓舞很大。北方地区响应起义的主要有徐州李二和濠州郭子兴。
邳县(今江苏邳县北)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于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与社长赵均用(一作赵君用)、彭大及其子早住等起兵占领徐州,从之者十余万人,也以“烧香聚众”,称红巾军。未几,占领徐州近县宿州、五河、睢县、虹县、丰、沛、灵璧、安丰(今安徽寿县)、泗县等地。十二年二月,定远(今属安徽)富豪郭子兴与农民出身的孙崖、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郭子兴称元帅,亦以红巾为号。闰三月,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为亲兵。
南方白莲教首领们也立即抓紧这个时机,发动起义。彭莹玉是南方白莲教主,至元四年发动袁州起义失败后,逃匿于淮西民家。“淮民闻其风,以故争庇之,虽有司严捕,卒不能获”(《庚申外史》)。
他奔波于江淮、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化名彭翼、彭国玉,又称彭和尚,教徒称之为“彭祖”,敌人诬之为“妖彭”,其徒遍及南方各地。至正十一年夏,彭莹玉起兵于淮西。八月,麻城(今属湖北)铁工邹普胜、罗田(今属湖北)布贩徐寿辉等起兵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他们宣传“弥勒下生,当为世主”,烧香拜佛,也头裹红巾,故亦为红巾军。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为都,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压倒“大元”之意),改元治平,推徐寿辉为帝,邹普胜为太师。
天完政权是元末农民起义中建立最早的农民政权,行政和军事机构均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又称莲台省),下设六部;地方有行省;军制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等及其相应管军机构。自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开始,天完军队分兵四出:丁普郎、徐明达攻克汉阳、兴国(今湖北阳新),邹普胜克武昌、龙兴(今江西南昌),曾法兴克安陆(今湖北钟祥)、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中兴(今湖北江陵),欧普祥克吉安,陶九克瑞州(今江西高安),陈普文克吉安,周伯颜入江西、湖南、广西,王善攻福建。彭莹玉这时也与天完军会合,与项普略(又名项甲、项奴儿)东去九江,入安徽,激战于徽州(今安徽歙县),过昱岭关,破杭州,在杭州“不杀不淫,招民投附者,署姓名于簿籍”。旋因元军反扑,弃城去苏南,又转战于徽州等地,最后退至瑞州。红巾军所过之处,所在农民纷纷响应,“不旬日,众辄数万,皆短衣草屦,齿木为杷,削竹为枪,截绯帛为巾襦,弥野皆赤”(《元史·魏中立传》)。
南方红巾军的重大胜利是与他们的政治口号分不开的。据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四月,江西宜黄的红巾军首领涂一、涂佑,新城红巾军首领童远攻占建宁(今属江西)、泰宁(今属福建),不久,入邵武(今属福建),“扬言‘摧富益贫’,以诱村氓从逆。凡窭者之欲财,贱者之欲位,与凡子弟之素无赖者,皆群起趋之。旬日间,聚至数万,掠富民家,散入山谷搜劫,无获免者”。“摧富益贫”这一针对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而提出的战斗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南方起义队伍的发展异常迅猛。
与此同时,江淮起义军在赵普胜(双刀赵)、李普胜(李扒头)领导下,于至正十二年春,渡江南下,克无为,入繁昌,占领铜陵、池州,进围安庆,再下湖口、彭泽,势如破竹,号称百万水师。
在北南红巾军起兵后不久,河南、湖北一带则有“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至正十一年十二月,王权(又名布王三)、张椿等攻占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今属河南),称“北锁红军”,又攻占唐(今河南唐河)、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临汝)、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进逼滑(今河南滑县东)、浚(今河南浚县)。明年正月,孟海马等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称“南锁红军”,旋克房(今湖北房县)、归(今湖北秭归南)、均(今湖北均县西北)、峡(今湖北宜昌)、荆门等州。
面对红巾军起义的浪潮,元朝廷加紧了对汉人、南人的防范。规定凡议军事,汉人、南人官吏必须回避。脱脱上奏妥欢贴睦尔:“方今河南汉人反,宜榜示天下,今一概剿捕。诸蒙古色目因迁谪在外者,皆召还京师,勿令诖误。”同时,元廷又用卖官、募捐等办法来求助于富豪巨商,组织和支持地主武装——义兵。河南沈丘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和罗山人李思齐纠集地主武装至万人,元廷授察罕帖木儿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汝宁府知府;淮东豪民王宣,募得丁壮达三万人之多,号称“黄军”。此类地主武装,农民起义地区处处皆有,他们配合元军,使红巾军遭受很大损失。后来元廷在许多地方设置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讨贼自效。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胡芦’,故以名之”(《元史·顺帝纪六》)。
元廷将中原红巾军视为心腹之患,不断派出重兵血腥镇压。赫厮、秃赤率阿速军镇压失败后,又于至正十一年九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以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兵十余万前往河南;十月,又增派知枢密院事老章至河南。十二月,元军破上蔡,俘杀红巾军将领韩咬儿。十二年三月,元军陷汝宁。红巾军偷袭驻守沙河岸边的知行枢密院事巩卜班军,杀巩卜班,元军退数百里。不久,也先帖木儿再驻沙河,某夜,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尽弃军资器械、粮草、车辆,率残兵退至朱仙镇。当时官军之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脱脱亲率大军出征徐州芝麻李。九月,破城,元军进行大屠杀,芝麻李被俘杀,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奔濠州郭子兴。脱脱命贾鲁围濠州,贾鲁不久病卒。次年五月,元军撤围。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势力在郭子兴之上。十四年,彭、赵东去盱眙、泗州等地。
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活跃于南阳、襄阳及汉水流域一带,拥众达十余万。元廷遣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答失八都鲁等分路“围剿”。至正十二年五月,答失八都鲁陷襄阳,布王三被俘杀,北锁红军先被镇压。十四年正月,答失八都鲁再陷峡州(今湖北宜昌),南锁红军也被镇压。
南方红巾军虽分兵四出,夺取许多城池,但所得多不能守。北方红巾军受察罕帖木儿、李思齐“义兵”牵制脱脱又荡平了徐州芝麻李,北锁红军被答失八都鲁镇压,使南方红巾军失去屏障。于是,南方各省元军从四面八方前来“围剿”。赵普胜、李普胜率领的江淮水师因孤立无援,退守巢湖自保。至正十三年(1353)十一月,元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破瑞州,彭莹玉等惨遭杀害。十二月,江浙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等联合进攻天完政权都城蕲水,城破,天完政权四百多名官员被屠杀,徐寿辉等遁入黄梅山和沔阳湖中。至此,南北红巾军经过最初两年的战斗,虽然摧毁了许多元朝地方政权,对元朝统治和各地地主富豪打击十分沉重,但敌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红巾军又牺牲了韩山童、彭莹玉这样的杰出领袖,因而遇到了暂时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