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的实质 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时间:2023-04-26 14:5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192 评论:0

最近笔者收集和阅读了建国以来多位见证中国经济体制发展与改革的学者所编撰的书籍与论文,就储殷“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补充”观点继续补充,同时对之前笔者在《“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补充”?歪曲史实观点荒唐,网红被骂不冤》文章中所列举的文献与观点上的缺陷做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时代下,在各种矛盾凸显与社会思想交织的背景下,回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轨道上理性探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经济体制仍是有益的。

计划经济的形成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政治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工业上我们利用苏联援建的契机建立了基本的工业体系;经济上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在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体制也照搬了苏联模式,这一时期我们的方方面面深受老大哥的影响。同时,1953-1956年我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也由此奠定了我们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图片来自网络,阿尔法经济研究

全国解放后我们面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严重困难,三大改造和全国财经的统一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们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让一片萧条、百废待兴的中国在经济上得以快速恢复,这是计划经济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死板,在指导思想上中央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既要有大计划又要有小自由,强调统中有活、活中有统,“总的看来那个时候的经济体制既有高度的集中统一,但还不是统得很死,它基本上是和我们当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的,基本上是和我们国家的国情大体相符合的”。

计划经济弊端的初步认识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就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来为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1956年八大前后,当时主持经济工作的陈云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教员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也专门提到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戒,明确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利,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还指出“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

80年代的陈云,图片来自网络,阿尔法经济研究

在八大中周总理等人就当时经济体制已经出现的弊端和某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提出一系列改进意见,陈云同志则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建国后的周总理,图片来自网络,阿尔法经济研究

这是目前笔者找到的最早关于某某经济的补充的说法(后续有新的文献资料了再更新),之前笔者已经提到在十二大我们提出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十四大中提到“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并为解决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设想,有些甚至形成了相应的文件,但1957年之后在左倾思想、“大跃进”等影响下,除了60年代初期对经济做了一系列实事求是的正确政策以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外,后面的20年中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未能认真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建国后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等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八大前后我们也初步形成了国营为主的基本经济体制,同时我们在强调计划的同时也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对计划经济已经有了初步改革的思路。

参考资料:袁木《关于改革开放的若干认识问题》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系阿尔法经济研究原创,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免责声明:阿尔法经济研究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