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代表作 辛弃疾的三部代表作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弃疾可以说是宋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词作最多、成就最高的大家:《全宋词》收录1300多位词人、两万多首词,辛弃疾以600余首(为什么我只读了598首,文末会专门说明)高居榜首。
多年以来,辛弃疾一直被认为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从中学语文课到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乃至许多专门的宋词和辛词学术文章或者专著。但是,当我静下心来下来,把辛弃疾598首词一一读过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辛弃疾不是豪放派词人。
一、辛词题材风格统计分析
词这种文学样式,在北宋前期及以前,被人们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在北宋欧阳修之前,词的内容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温软哀婉。北宋欧阳修扩大了词的境界,使词向清疏俊朗的风格演变,而苏轼则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以诗为词”的新风尚。
辛弃疾在苏轼之后,将词的题材进一步扩大。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则是“以文为词”,且无事不可入词。正因为无事不可入词,导致辛弃疾词的内容题材广泛、风格极不相同。因此,对辛词题材风格的统计分析有一定困难。为此,我的统计分析分为两步:
第一步:概括
概括的意思是,我先不设定概念,不去管诗词界已有的什么“豪放”“婉约”“山水田园”“边塞”等已有标签,细读每一首词,然后分析它属于什么题材或者什么风格。即根据词的本身,来提炼一个词,定义这种题材或者风格。
当然,这种分类比较个人化。例如一首词上阕下阕内容不同,应当归为哪一类?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源于中国文学历来有借景抒情的传统:景只是工具,只是衬托,因此要看后半阕抒的什么情,才能将它归类。但是,如果他在这首词中抒的情只是热爱自然、热爱大好河山——也就是热爱他笔下的景,那么我当他只有写景,没有抒情。
另一种传统是托物言志。辛弃疾有60首咏物词,应当将它们归到哪一类呢?我认为至少要分三种情况:
一、有些词歌颂某物美好,但通篇都在掉书袋(这是辛弃疾的毛病),那么只能做纯咏物来看待;
二、歌颂某物美好,但不脱前人窠臼,如歌颂梅花高洁、牡丹富贵等,未见新意,仍归在咏物词便是;
只有第三种:咏物言志,道前人之所未道,这才需要根据其表达的志向或者情感,考虑这首词的其他归属可能。
有些词通篇写景,当然归入“写景”一类;有些词上阕写山水风景,下阕写乡土人情,我把它归到“田园生活”一类;在他的大量的送别词中,有些写的是别离之情及重逢的期待,当概括为“赠别离愁”;而有些词,只是借送别的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这首词如何定性,就要看他的心里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平之事了。
最终,我得到如下数据:
人生感叹:61首,孤高情怀:18首,落魄心情:26首,田园生活:51首,隐逸思想:70首,赠别离愁:60首,赠友祝寿:66首,题词:14首,游记:31首,写景:20首,咏物:55首,怀人:16首,怀古:7首, 伤春:22首,闲愁:19首,奢华生活:6首,豪情:19首,悲愤心情:11首——足足十八个门类!
第二步:分类
如果要一一统计分析十八个门类,一来有些费事,二来也显得杂乱。因此,我将这十八个门类再综合分析,合并为八类:
1、田园生活和隐逸思想可以归为一类,前者是作者目睹和经历的生活,后者是对前一类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一类,不妨叫做“田园隐逸”;
2、游记、写景、咏物可以合并为一类,姑且叫做“景物描写”,当然,其中个别咏梳子这类事物的,似乎不太恰当,但又无法归入别类,姑妄存之;
3、孤高情怀和落魄心情,合并为一类,命名为“怀才不遇”;
4、为他人书画屋宇题词、赠别离愁、赠友祝寿合为一类,因为多数为特定场合,应特定需要歌颂,可称之为“应制”词;
5、伤春、闲愁,以及描写奢华生活的,因为都是有钱有闲人才有的情绪,合为一类,我生造个名字叫“富贵闲词”;
6、怀人怀古合为一类,想不出名字,就叫“怀人怀古”词罢;
7、人生感叹,单独成类;
8、豪情与悲愤心情,是同一种世界观的两面:辛弃疾是主战派,但南宋朝廷多数时间是主和派当权,因此,在他提出某些作战计划时,是豪情满怀的,但因为现实残酷,最终多数落得一腔悲愤无人理会的结局。这一类,可以称之为“豪放”词。
把这八个类别及其数量输入EXCEL表格,我们就得到了辛词内容(题材)风格的统计图表:
第三步:特殊情况分析
数学好的同学可能发现了,以上统计数据,不是我读的598首的全部,它们只有572首,还差26首。
为什么不对这26首进行分析?不是我不分析,而是我实在没有能力对它们进行分类。比如有一首是喝酒时的游戏之作《好事近》:
医者索酬劳,哪得许多钱物?……觑着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
难道可以概括为“游戏之作”?恐怕不能,因为他不止这一首游戏之作,有些还是多少表达了他个人情怀与志向的,而这首,我实在无力分辨,只能归到“无法分类”一栏。
再比如有三首与饮酒有关的词《卜算子》,分别名为“饮酒败德”“饮酒成病”“饮酒不写书”,从题目看,是提醒自己少饮酒,因为“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而且“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但是,他接下来又表达了“人都是要死的,管它那么多”的消极心情,三首词最后都是同一句话“且进杯中物”。
当然,喝酒多了一定会难受,于是辛大人要戒酒了,因此做了一首《沁园春》,题目叫“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开篇第一句说:“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一通胡言乱语之后,酒杯拜了两拜,说,好吧,我是挥之即去,招之即来的。这首词写完没多久,有朋友携酒看望,辛大人慌忙又作一首《沁园春》,以“杯汝知乎”开头,解释并且掩饰自己好酒的德行。
开篇我就说过,辛弃疾“无事不可入词”。什么意思?就是词里面啥都敢写!辛弃疾词中有不少这样胡说八道、不知所云或者我没有能力概括的词,我把它们统统放到“无法归类”一栏,共26首。于是加入“无法分类”一栏,我再做一个饼图,更直观地显示:
二、代表风格如何确定?
根据“辛弃疾词分类统计图”柱状图来看,他的豪放词的数量,在其八个主要类别中,排在第七名。一个人数量排名第七位的作品风格种类,可以称之为他的代表风格吗?我表示怀疑。
再从总体占比来看,豪放词在辛弃疾近六百首词作中只占有5%的比例,我们把景物描写、应制词两类看不出作者人生观念的排除,在豪放词之前,至少还有类四:田园隐逸词,20%;人生感叹,10%;富贵闲词,8%;怀才不遇,7%。排在第五位的豪放词,如何能代表辛弃疾创作?或者说,某个作者作品中只占1/20的类别,如何能成为其代表风格?
李白和杜甫的诗我没有统计过。但是我想,李白被称之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风格是飘逸洒脱,杜甫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风格是沉郁顿挫,当是指其大多数诗歌作品、或者最多一类的诗歌作品,是这种风格的。
李白同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表达了对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杜甫同样有浪漫主义的诗作《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但是,李白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杜甫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在其总体诗歌创作中,应当是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其作品数量较少的那类风格的存在,就否定其主流风格、主要风格。
另一个例子是陶渊明,他存世的诗歌作品总共125首,金刚怒目诗至少就有《读山海经》其九、其十、其十一、其十三以及《咏刑轲》《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八首,占其全部诗歌的比例超过6%。
但是,文学史上承认陶渊明的6%金刚怒目诗,却仍然将他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凭什么辛弃疾5%的作品,就要成为他的代表风格?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智范先生曾撰文指出,苏轼词的主要风格不是豪放,而是“旷达”,那是一种历尽人间浮沉、看破凡尘生死后的洒脱与逍遥。
我当年想做方智范先生的学生而不得,但是愿意学习先生:辛弃疾的主要风格不是豪放,而是“隐逸”,那是乱世中个人之力无法回天的感叹与伤怀,那是看清世人懦弱苟且面目后的失落与萧瑟。
三、为什么只读了598首而不是626首?
辛弃疾是宋代词人中流传作品最多的作者,一般说法是,辛弃疾现存词作六百余首(多数采用626首的说法),但是本文只分析了598首,其中原因何在?这要从辛词现在的版本说起。
当前存世的辛词版本,最可靠的是元朝大德年间广信书院印行的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这个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过一次。但是,这个版本只收录了573首,和600多首的数字相比,有一定差距。
于是我需要再找其他的版本。我找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邓广铭先生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这本书在广信书院版本之上,又增加了清代学者法式善、辛启泰编辑的《辛词补遗》,以及《永乐大典》、《清波别志》、《草堂诗余》等著作中辑录的辛词作品。
邓广铭先生指出,法式善、辛启泰编辑的《辛词补遗》中,收录了36首词,但是,其中6首在广信书院的十二卷本里就有,所以,属于重复收录;此外,有两首《樵歌》属于朱希真已是定论,因此,真正属于“补遗”性质的,只有28首。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以广信书院版为底本,综合各家资料,共收录了辛词626首,但是,他也承认,法式善、辛启泰编辑的《辛词补遗》中其他的28首,来源也有些可疑。例如《出塞春寒有感》等词作,“与辛氏事历多不能吻合,疑期间误收者尚多”,但本着无确切考证则“姑妄存之”的态度,收录至该书。
而本人则奉行“宁缺勿滥”的原则,将这些“不能吻合”的28首词剔出,只留下《永乐大典》、《清波别志》、《草堂诗余》等著作中辑录的辛词,因此共得到598首辛弃疾词作。
当然,即使是这598首词,也有一些存疑的作品,如《西江月》“堂上谋臣帷幄”一词,在同时代词人刘过的《龙洲词》中也收录得有,但是,无法证明与辛弃疾个人生涯历练的冲突,因此计入辛弃疾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