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案例
生鲜电商是由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而来,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各种电子商务营销方式对农产品进行销售,是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缩写,是一种新型的农产品零售模式。
生鲜鲜电商具有冷链仓储运输成本较高、消费者评论两级分化的特点,冷链物流是制约其发展瓶颈。
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生鲜电商的发展,生鲜电商未来主要有垂直型、综合平台型,线上线下融合型4种发展模式。
平台型生鲜电商
平台型生鲜电商,沿用综合电商平台的经营模式,在自身电商平台的基础上,专门开设生鲜频道,对农产品实行全品类经营,采用自营与开放平台相结合的方式。
平台生鲜电商,通过多年的发展已有成熟的运营体系,生鲜电商平台利用自身成熟的运营体系和流量优势,帮助入驻商家将农产品售卖给用户群体。
同时利用农产品产品客单价低、复购率高的特点为电商平台获得新用户,通过向第三方商家收取平台使用费、店铺或产品的推广费、销售佣金等实现平台盈利。
平台型生鲜电商具有客户流量多、农产品销量占比大、用户服务体验度高等优势,目前是消费者的首选渠道,主要以B公司、天猫生鲜、苏宁生鲜为主,具有明显的头部效应。
通过平台型电商的产品流程图可以发现,商家将自身农产品以短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借助生鲜电商平台向消费者展示,农产品通过平台物流或者第三方物流来实现流通。
平台型电商通过扩大商家入驻数量的方式,来提高商品的SKU量级,但实际并未参与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等产业链上游环节。
垂直型生鲜电商
垂直型生鲜电商深耕生鲜农产品领域,其目标是保证生鲜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垂直型生鲜电商从农业产业链源头,开始寻求符合标准的生产种植基地,通过自营种植基地与合作的方式,实现优质农产品的产出。
在合作方式中,主要通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合作协议,双方通过合作契约的方式生产出质量安全的生鲜农产品。
在实际运作当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自己的种植基地和员工作为合作资本,按生鲜电商的要求对农作物进行日常管理,负责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化任务的完成。
垂直生鲜电商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主要包括优良品种的选择、种植土壤、灌溉水源的实质性检测,以及其它相关技术指导。
垂直生鲜电商负责将产后的优质农产品,通过自身销售渠道进行优价销售,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
在这一合作模式中,垂直型电商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产出的农产品,将不再受市场供需的制约,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向忠实于自身的消费群体出售优质农产品。
垂直生鲜电商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了理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合作契约的方式从农业产业链源头开始介入,实现产出优质农产品的目标,满足了现实场景中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避免了农产品滞销和低质低价的现象。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全程掌控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证,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实现高利润。
劣势是具有一定地域性,销售辐射范围窄,产品定价高,极易受到同类农产品的价格冲击。
销售价格也超出大部分消费者可承受的价格区间,因而消费群体有限。目前,我国垂直生鲜电商发展缓慢且艰难,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天天果园和易果生鲜。
线上线下融合型生鲜电商
线上线下融合型是生鲜电商,在农产品销售端提升服务化水平的进一步延伸,也是未来生鲜电商的发展方向。主要有“社区O2O”、“到店+到家”、“社区团购”三种运营模式。
(1)“社区O2O”模式:平台通过在社区周边设置前置仓,与线下门店合作的方式,为周边社区的消费者提供本地化服务。
其弊端是与线下商家合作无法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代表企业主要有每日优鲜、B公司到家,以及深耕江浙沪区域的食行生鲜等企业。
(2)“到店+到家”模式:生鲜电商直接在城市社区周边开设门店,是新零售理念的现实场景体现和到家服务的进一步延伸,以门店为中心向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将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以及销售门店融为一体,生鲜电商开设的门店,既是线下餐饮购物的消费空间,又是线上配送的前置仓。
“到店+到家”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节约运营成本,增加平台盈利,其弊端是未向产业链上端延伸,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代表企业有超级物种,盒马鲜生、7FRESH等。
(3)社区团购模式:因下沉市场战略而生,各社区团购平台利用资金优势,对消费者开展价格补贴与竞争对手开展价格战。
团购平台提供农产品的物流及售后支持,社群团长利用自身优势负责社群运营。
社区团购的优势是获客成本低,轻资产化的运营模式易于规模化扩张,但其劣势因平台提供的农产品缺乏严格的标准,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代表型企业有美团优选,橙心优选、多多买菜、十荟团、食享会等企业。
综上分析,线上线下融合型生鲜电商大多建有自己的采购团队,农产品货源以线下批发市场为主,期望通过严控采购标准的方式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线上线下融合型生鲜电商在销售末端,深入社区,提高了自身与顾客的贴合度,但是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评价标准,依然停留在农产品的新鲜度、口感等品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