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艺表演有哪些 50个简单才艺
在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下一届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法国巴黎带来了精彩的8分钟展示节目。其中,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Thomas Pesquet)在空间站中吹奏萨克斯的镜头成为不少人心中的“宇宙级浪漫”典范。
其实不仅是托马斯,包括我国航天员在内的诸多“飞天大咖”,都在“飞天绝技”之外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
其实我们都是歌手
中国航天员大队里的航天员,个个中气十足,再加上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既有雄浑的气势,又有悠远的韵味。
“神舟五号”航天员“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神舟十号”航天员张晓光就组了一个“演唱团体”。他们的四重唱代表作《我们是中国的航天员》多次荣登部队舞台,得到过颇多赞誉。组合中费俊龙的高音昂扬激越,颇具美声风范,而杨利伟声音则更显饱满、醇厚。
■航天员四重唱组合
杨利伟说:“我在航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期间,喜欢上了唱歌、弹吉他,成了文艺骨干。”闲暇时,杨利伟一边弹拨吉他,一边唱歌,俨然是驻场歌手的风范。
2003年“神舟五号”飞天成功后,杨利伟随中国代表团赴香港参加宣传活动,还与成龙合唱了一曲《男儿当自强》。
不仅杨利伟,其他航天员也多次赴港表演,用歌声联通“龙的传人”。2012年8月,“神舟九号”飞天成功后,景海鹏、刘旺、刘洋3位航天员再次赴港,现场合唱《龙的传人》《东方之珠》,3人响亮激昂的歌声将两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演绎得别具特色。翟志刚、张晓光、刘伯明的组合演唱也同样让人心潮澎湃。
■翟志刚、张晓光、刘伯明的组合演唱
“大队”里的“小乐队”
中国的航天员们在艰苦训练之余,还组织了一支管乐小乐队。乐队由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奏老师作指导,晚上休息时间集体排练。
■航天员大队的管乐小乐队在进行表演
乐队成立之初,几乎所有航天员都要上阵,杨利伟、刘旺是黑管乐手,翟志刚是萨克斯手,聂海胜是小号手……可别小瞧这些军队里的“硬汉”们,他们凭着对音乐的热情,在工作之余钻研乐谱、勤奋练习,不停地琢磨吹奏乐器的技巧,很快就掌握了六七首曲目的演奏技法,并且多次登台献艺。连乐团的专业指导老师都对他们的音乐领悟能力感到钦佩,说他们“就是特别”。
用画笔开启“太空之旅”
美国航天员艾伦·比恩曾两次进入太空,参与了1969年的“阿波罗12号”任务,是全球第四位成功登月的航天员。1981年他从美国宇航局退休后,开始了另一段“太空旅程”——用油画描绘太空之旅。在将近40年间,他创作了许多阿波罗主题的画作,用画笔回忆那段辉煌的旅程,也用画笔描绘对太空的热爱。可以说,他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探索太空。
■艾伦·比恩的作品《阿波罗12号指挥官皮特·康拉德》
在2008年美国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采访中,比恩曾经表示,在月球上行走是他做过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他说:“由于重力不同,自己在月球上能够轻松地踮着脚尖走路。”并且他还为这个经历画了一幅画,叫做《在风暴洋上踮脚》。
2015年,比恩完成了油画作品《阿波罗15号航天员戴夫·斯科特和吉姆·欧文守护月球车》,这幅画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纹理的呈现。艾伦·比恩把月球尘土混合到丙烯酸树脂颜料中,并用他的阿波罗锤子和靴子拓印在画中。用他的话说就是,“雕刻出一个在所有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纹理表面”。
■艾伦·比恩的作品《阿波罗15号航天员戴夫·斯科特和吉姆·欧文守护月球车》
艾伦·比恩用他的画作向我们述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唯有追随梦想,并去努力实现它,才是人生最美妙的事情。
Hello,我们是反例
下面介绍的“太空摄影师”们,可不是被航天员职业“埋没”的,恰恰相反,这个特殊的职业让他们的“摄影”才能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美国航天员唐·佩蒂特在2000 年?2012年期间共3次进入太空,在国际空间站工作过370天。返回地球后,佩蒂特整理了他在空间站拍下的无数张照片,出版了摄影书籍《太空》。在这本书里,佩蒂特用照生动地展示了一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所见之景。从云层在地球表面投射的长长的阴影,到地球夜空迷人的“星空轨迹”,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浩瀚太空的魅力。
■唐·佩蒂特的摄影作品
斯科特·凯利是美国宇航局中能与唐·佩蒂特一较高下的另一位航天员“ 摄影师”。他1999年首次进入太空,执行过两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2015年,年满50岁的斯科特再次进入国际空间站,并驻站一年接受在轨测试。在轨的340天,他拍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太空照片。
■斯科特·凯利的作品《巴哈马布鲁斯》
后来,他将这些照片汇集起来精选,出版了摄影作品集《无限奇迹》。这本书中包括3种类型的照片:凯利的使命观(包括发射、着陆、太空中日常生活)、从太空看自然世界、用长镜头拍摄的地面艺术照片(展示了地球的图案和纹理)。
■斯科特·凯利的作品《中东地毯》
■斯科特·凯利的作品《喜马拉雅山脉》
感谢这些被航天事业“发掘”的摄影师们,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地球上瑰丽绝美的色彩,也让我们胸怀星辰与大海的同时对我们的蔚蓝星球更加恋恋不舍。
文/阎岩 王宸悦
来源: 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