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老死花酒间 但愿人长久
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大画家、大才子唐寅,字伯虎,他曾经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古体诗《桃花庵歌》。这首诗看上去既像是一首诗,又像是一首顺口溜。
只因诗中的“桃花”一词和“花”字,高频率重复,被明代文学家王士贞讥为:“如乞儿唱莲花落”。论及唐伯虎这首诗的水平,古代的诗评家大多都是看不上的。
不过这首诗评家看不上的诗,在民间却一直很有市场。这首诗歌主要用俚语写成,反映了唐伯虎对失落人生的深刻感悟,因此极易在底层人士中找到共鸣。
同时,作者运用“桃花”、“车马”、“贫贱”、“富贵”等意象的反应交织,成功打造出了一幅“桃源隐逸”的生活画卷。再配合唐伯虎本人在民间传奇中“风流才子”的个人形象,因此广受欢迎。
《桃花庵歌》赏析
《桃花庵歌》——明·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在分析这首诗歌之前,我们还是要大致交代一下唐伯虎的生平。唐伯虎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商人家庭里面,他自小就聪明好学。在他二十四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得无忧无虑。
可是在唐伯虎二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原配徐氏以及姐姐都相继去世了。突然遭遇如此的“灭顶之灾”,唐伯虎内心是受不了的,所以他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心读书了。
日渐消沉的唐伯虎,让一众好友看了也感到非常着急,好友就开始开导他。后来,在文徵明等人陆续开导下,唐伯虎才重新开始研读各种古籍,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伯虎在乡试上夺魁,当上了“解元”。第二年,信心满满地又去参加了会试。结果,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被卷入了一桩科举舞弊案中。
不过,后来在结案的时候,唐伯虎的罪名事实上是并没有被坐实的,不过他的功名却都被革去了。同时,上面的官员却要求他用钱把自己赎出去,他为此感到非常愤怒。
出狱以后,朝廷又把他贬到地方上当小吏。唐伯虎觉得这种行为对他来说是莫大的侮辱,所以直接就拒绝了。从此,他的日子就过得非常的贫苦。
这个时候,唐伯虎的继室见他科考失败,就天天和他大吵大闹。于是,唐伯虎一怒一下,干脆就把这个继室也休掉了。
一晃,时间来到了六年以后,唐伯虎娶了一名风尘女子沈九娘为妻,还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叫桃笙。
有一天,唐伯虎路过苏州城北的桃花坞,顿时就爱上了当地的风景。于是他用自己卖画所得之资,在这个地方买了一块地,盖了“桃花庵”,然后写下了这首《桃花庵歌》。
唐伯虎这首《桃花庵歌》,其实从整体的思想内容上来讲,与前人的诗歌相比较,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内涵。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它当中既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潇洒姿态,又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傲气质。
包括诗最后压轴两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内涵,也和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屠?》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茫茫”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大概的意思无非是说,生命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再加上一些对功名利禄的调侃。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一首诗歌,会在民间如此受欢迎呢?
其实这是因为,唐伯虎通过这首诗很好地“重塑”了自己的风流倜傥、潇洒的形象。在这首诗的前四句里,作者高频率使用“桃花”意象,把自己比喻成了一个隐居的“桃花仙人”。
唐伯虎的个性,一直都是非常狂傲不羁的。他在隐居桃花坞以后,还曾经给自己刻了一枚印章,上面的字就是“江南第一才子。”由此可见,唐伯虎是非常“傲”的。
他的诗歌,一开始写桃花坞、桃花庵都是实景,可是写到自己的时候,偏偏就成了一个虚拟的神仙。从前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很奇怪唐伯虎为什么会用“桃花”来自况。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爱的是菊,“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菊花饱经沧桑,也不畏严寒,隐喻坚贞。周敦颐爱荷花,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着正直、纯洁。
那么,唐伯虎为什么要选一个“另类”的“桃花”呢?原来,“桃花”在民间隐喻是“桃花瘴”,象征着的,正是“风流放荡”的意思。这样的隐喻和唐伯虎的情况,是高度重合的。
另外,“桃花”还容易让人联想到“世外桃源”。唐伯虎在诗的开篇连用6个“桃花”,如果加上标题中的“桃花”,那就是7个。其实他的意思是在明示读者,自己正在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那么,唐伯虎这个“神仙般的生活”,到底又是怎么样的呢?就像他自己在诗中说?的?那样:买桃花坞,盖桃花庵,种桃花树,再摘下桃花,去换酒钱买酒喝。
无论是酒醉的时候,还是醒着的时候,唐伯虎其实都是一直呆在这座桃花庵里,生活过得平静如流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自己也感觉非常地满足。
整首诗歌,淡化了唐伯虎在现实生活中的贫苦,只是让人看到了他风流倜傥、潇洒不羁的一面。仿佛桃花换酒很容易。“但愿老死花酒间”,也不想学别人,为了五斗米去折腰。
民间一直有一句老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可是唐伯虎却认为:桃花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此句一出,那种“风流浪子”的感觉,一下子就浮现出来了。
这种印象和唐伯虎在民间小说中的形象是高度吻合的,因为在民间的百姓的印象中,唐伯虎就是一个风流潇洒,浪荡不羁的大才子,所以大家读着这首诗就很有“画面感”了。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其实才是真正体现出唐伯虎人生哲学的地方。“车尘马足富者趣”以下四句,意思就是说:富贵的人喜欢追逐着那个车马后面的尘土,他们觉得那样生活才有趣味。
但是,我这个贫穷的人觉得,还是每天拿着花枝和酒杯,在家里“躺平”比较有意思。每天不用为这些琐事而烦恼,岂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吗?何乐而不为呢?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这两句,就比较有哲理味道了。有钱的人为了赚钱,每天都驾着马车不停地在道路上奔波;而贫贱的人;就完全不用操这个心了。
整天驾着马车跑来跑去,就好比如今那些在节假日自驾出游,赶上塞车的家伙一样倒霉,哪有我“宅”在家里饮酒、赏花,外带在电视上看他们“塞车”悠闲呢?
外界的人笑我是一个疯子,我就笑他们其实是傻子。试问,你们劳心劳力,费尽心思赚那么多的钱,在死之前真的花得完吗?你们还记得“五陵原”上,那几个皇帝的坟吗?
这些皇帝生前是多么?威武啊,死后甚至还风光大葬了呢。可是到了现在呢,他们的坟头早就已经被人铲平了。用他们的骨灰滋养过的土地,现在已经被农民变成了耕田。
结语
《桃花庵歌》的成功,不是在于思想上的突破,而是在于叙事技巧。古代的时候,创作诗词本来是讲究“避复”的,但是唐伯虎却在诗中连用了8次“桃”字,14次“花”字。
尽管由于“桃花”一词的高频重复,让王士贞嘲笑他这首诗是“乞丐唱莲花落”,但是“桃花”带来的意象,以及“桃花仙人”的自喻,和唐伯虎本人在民间传奇中的形象是高度吻合的。
结果,这种高度吻合,反而让这首诗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让民间的百姓从这首诗中,找到了极大的情感共鸣。所以,这首诗也就更加容易被传播了。
其实,“风流放荡”的“桃花仙”,同时也是一位看破世情的“桃源”隐逸者。由这样一位不羁的“神仙”来唱出功名利禄的虚妄,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比请一位高僧当面念“四大皆空”更有说服力。
末句很让人震撼,五陵原埋葬着汉代五位帝王。他们生前建立了丰功伟业,可死后坟?莹?历经了人世间的沧桑变幻,最终变成了一片农田。这才是:尘归尘,土归土,富贵荣华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