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率
一、引言:瑞信之后,德银走到聚光灯下
二、德银可能暂时成为瑞信,但也有“软肋”
三、欧洲银行体系面临的总体压力是否会加大?
四、如何实时监测德银和其他银行的风险?
核心观点
一.引言:瑞信之后,德银走到聚光灯下
过去两周,欧美银行风险持续发酵、演绎。瑞信瑞银闪电合并后,欧洲银行板块继续承压(参见《瑞信AT1债清零、或有“余震”》2023/3/21)。3月24日,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DB)股价日间最大跌幅达14%(图表1);3月15日以来,DB股价累计下跌18%,远超美国地区银行指数和欧洲斯托克银行指数的跌幅(图表2)。信用风险指标也开始“预警”,DB的信贷违约互换(CDS)冲破200个基点,达到2022年来高点。此外,DB票面利率为7.75%的AT1债券价格跌幅居前,票面价值下探至65.9欧元,利率上涨至11.7%(图表3-5)。
德银AT1债券走势与2周前的瑞信有些许“神似”,加剧了市场担忧。市场的担忧是“杯弓蛇影”,还是“一叶知秋”?
本文从德银出发,简析市场担忧的合理性。但更重要的是,欧美银行体系风险演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宏观基本面走势、央行政策等都会出现互相影响、反馈、加强的关系。因此,我们也通过鸟瞰欧洲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来推演事态可能的发展和风险事件“概率”的变化。
二.德银可能暂时不会成为瑞信,但也有“软肋”
首先,德银很重要。DB作为德国最大、欧盟第9大银行,2022年报显示资产规模达到1.34万亿欧元,在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中排名第19。与瑞信相似,德银主要对手方为机构客户,其对手方遍布欧洲、美国、亚洲等,其稳定性对欧洲、乃至全球金融系统稳定性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参见《瑞信和硅谷银行风波是否会产生共振》2023/3/16)。
全球金融危机后,德银相关风险已经第二次走入聚光灯下。2018-19年,德银遭遇经营困难后展开整改,此后盈利能力有所恢复、资产负债表稳健度也有所提高。DB的股价在全球金融危机前一度达到118美元以上,市值已经蒸发92%、至28日收盘仅9.7美元。德银的衍生品业务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遭受严重冲击,录得大幅亏损,2012-2015欧债危机后欧洲连年经济疲弱,压制德银盈利能力,而各类诉讼案件带来的高额罚款则进一步加剧其经营困难。为突破困境,德银2018-2019年展开整改和战略转型,重构业务板块、削减投行业务、大力压降成本、加大科技投入、强化资本管理,降杠杆、控成本、提升资本充足率。转型取得成效,2020年实现扭亏(图表6)。2022年4季报显示,德银的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CET1)为13.4%(监管要求11%);反映短期流动性情况的流动性覆盖率(LCR)为142%,在美欧主要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居于前列、显著高于监管要求(100%)(图表7和图表8)。
虽然边际改善,但德银的一些特质可能会加大它在目前宏观环境下的“脆弱性”,具体看——
1.衍生品资产占比高、定价不透明是德银的长期问题。常年以来,德银以其衍生品交易规模闻名业界。虽然过去10年,德银的衍生品资产规模有所下降,但截至22年非中央对手方清算的头寸为13.1万亿美元,相当于总资产9.8倍,高于全球主要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图表9)。同时,德银账上有96亿欧元定价最不透明的“三级衍生品(level 3 derivative)”,规模仅次于JP Morgan,为全球第二位。2022年4季报显示,DB衍生品总风险敞口达42.5万亿欧元,为其资产规模的32倍,但9成以上的是较为标准的利率和外汇衍生品,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信用衍生品。衍生品合约定价波动大、流动性差,在市场恐慌的时候容易出现预期的自我实现。
2.AT1 债券占总资产比例高于同行。彭博显示2022年德银持有(其他机构)AT1债券共85亿欧元,占其风险加权资产的2.4%(图表10),高于欧洲银行2.2% 的均值及部分欧洲银行。
3.对商业地产、尤其美国商业地产的敞口较大。2022年末德银持有的商业地产贷款达340亿欧元,占其总贷款的7%左右,占总资产的2.6%,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图表11)。其中,约一半为美国商业地产——德银这一敞口可能在欧洲大银行中较高。
4.德银投行收入占比较高,导致其盈利波动较大,“反脆弱”能力较低。2022年投行营业收入为100亿欧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为37%,高于疫情前水平,并且在2020年超越私人银行业务,成为德意志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图表12)。在经济下行周期,投行收入减少可能加大融资缺口,加剧金融风险。去年瑞信投行相关收入大幅跳水也是触发其融资需求的因素之一。
5.DB未保险存款占比高于欧盟银行平均水平。去年4季报显示,德银未保险存款的比例达到66%,高于欧盟平均水平(63%),但低于美国主要银行(图表13)。但总体而言,欧洲银行挤兑风险较低。
三、欧洲银行体系面临的总体压力是否会加大?
瑞信和德银都是系统性重要银行,只有把握欧洲、甚至全球整体的宏观走势、金融稳定性,才能全面、动态地监测其风险。瑞信、德银,虽然都有其特性,但也折射出欧洲银行系统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欧洲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目前总体高于美国。主要基于三点——
1.欧债危机以后,欧洲银行业监管整体要比美国更严格,特朗普时期美国还一度放松了对中小银行的监管要求。从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指标看,欧洲银行业监管比美国更严格。2022年,欧盟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为16.3%,显著高于美国(13.7%)(图表16);欧盟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比率(LCR)也要明显高于美国(图表17)。在银行的压力测试中,与美联储相比,欧央行更多考虑了利率风险。例如2022年2月美联储压力测试的基准情形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1%(此后实际高点一度达到4.2%),但是在欧央行的金融稳定报告中则更多提示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同时,欧元区银行更加积极使用利率衍生品来对冲利率上升——2021-2022年3季度间,欧元区利率互换(swap)总规模增长约50%(图表18)。
2.相比美国,欧央行在疫情期间扩表规模相对保守,目前金融条件紧缩速度和幅度也不及美国,对实体经济形成的压力较小,而实体经济增长在紧缩后的“落差”也低于美国。疫情期间美联储累积扩表4.8万亿美元(最大扩张114%),而欧央行虽然大幅扩表,但与美联储相比显得更保守——疫情期间欧央行累积扩表4.1万亿欧元、或69%(图表19)。央行扩表造成银行系统和存款的快速膨胀,而紧缩时势必出现银行体系脆弱性。例如,美国M2(存款)在2020-21累积增长40%左右,是疫情前趋势的6-8倍,而目前已经进入全行业存款负增长阶段(参见《硅谷银行破产会产生蝴蝶效应吗》2023/3/12),而此前快速膨胀极端积累的证券资产价值大幅缩水,银行经营压力骤然上升。在欧洲,M2在2020-21年间累积扩张24%,目前也将进入负增长区间。
3.同时,欧央行紧缩滞后于美联储,也更温和。欧央行加息滞后美联储约1个季度,至今累计加息350个基点,而美联储已累计加息450个基点。以1年期国债利率与通胀衡量的真实利率来看,2023年2月欧元区真实利率仅为-5.6%,远低于美国(-1.1%)(图表21)。
但是,虽然比美国更稳健、波动更温和,但欧洲也面临和美国中小银行类似的问题。
1.负债端:欧央行大幅扩表后开始缩表、存款总规模开始收缩。疫情期间欧央行大规模QE推动银行体系负债表规模的扩张。2020-2021年欧元区M2和欧元区银行的存款快速上涨,增速从2021年开始下降、而总额在2022年10月开始收缩。欧元区M2(储蓄)在2020-2022年9月大幅提升25%、或3.1万亿欧元。由于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的到期偿还以及提前偿还,截至23年2月欧央行资产负债表已经相对2022年9月的高点收缩10%,规模下降1.3万亿欧元。2023年以来,欧元区M2(存款)增速从2021年1月11.4%的高点回落至23年2月的2.7%,存量和占GDP的比例分别从高点回落1.3% 和4.3pct(图表20)。
2.资产端:资产减记以及资产质量下降双重冲击。在欧元区M2快速膨胀的2020-21年,欧元区1年和10年国债平均收益率分别为-0.7%和-0.3%,如今已上升至2.7% 和2.3%。此外,欧元区银行疫情期间所发放的大量贷款,信贷质量可能在经济下行周期面临考验,特别是商业地产相关贷款(参见《排查高利率下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2023/3/6)。部分前期房价上涨较多或者浮动利率占比较高的国家,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明显调整。例如,瑞典房价在2022年下半年来已经下跌一成。
同时, 2022年11月开始欧元区国债利率开始出现倒挂,类似于美国,但比美国发生时间晚、程度轻。利率倒挂长期将影响依赖期限转换的银行等金融业的盈利(图表22)。快速攀升的短端利率也会大幅冲击实体经济现金流和投资需求。利率倒挂如果长期维持,欧元区增长和金融稳定性均可能经受较大挑战(图表23)。此外,前期部分房价上涨较多或者浮动利率占比较高的国家,房价和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的压力较大,从而拖累银行的信贷质量。例如,瑞典房价在2022年下半年已经累计下降10%,但相比疫情前水平仍然高企、仍可能继续下调。
此外,相对于美国很多银行的劣势在于,欧洲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并未经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减计,高利率下金融体系内部可能隐藏着较多脆弱性和“暗伤”。具体看,2008年后,美中央行均大幅宽松,稳定全球金融体系。此后,2010-12年,欧债危机爆发,但彼时的欧央行主席德拉吉(Draghi)当时向市场表示将“无底线”(whatever it takes)支持国债市场和欧洲银行。虽然当时有效地稳定市场,但实质上是延迟了处置欧洲银行问题的“痛苦”。然而,欧洲银行体系的内在价值,却再度失去了清算和重估的机会。这样看,欧洲银行,尤其是监管相对宽松的、非核心国、基本面较弱国家的投资银行,可能聚集了一定的风险。
四、如何实时监测德银和其他银行的风险?
数字银行和社交媒体时代,金融风险爆发和传染的速度显著加快,客观上来说及早预测银行危机难度较之前更大。硅谷银行(SVB)和瑞信在爆发危机之前各项指标似乎都高于监管的要求,市场机构也一致看好。但是一旦出现挤兑或者市场丧失信心,都在数天之内倒闭。SVB存款一天流失四分之一,2天后倒闭;瑞信虽然股价持续下跌,但是从3月15日“暴雷”到3月19日被瑞银收购也不到一周的时间。然而,这些银行虽然是个例,但如我们此前的分析,也有基本面的瑕疵(参见《瑞信和硅谷银行风波是否会产生共振》2023/3/16和《硅谷银行破产会产生蝴蝶效应吗》2023/3/12)。
银行的商业模式建筑在公众的信心之上,从这个层面而言,股价、CDS、债券价格等能够实时反映市场对相关金融机构信心的高频指标,值得实时监测——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些“信心指标”的变化对银行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例如,股价持续下跌可能会导致负反馈,即股价下跌→存款流失/对手方降敞口→股价进一步下跌。从CDS来看,近期德银出现明显上涨,但是绝对水平仅略高于其他欧洲银行,远低于瑞信。后续我们将密切关注德银的股票价格、CDS以及AT1债券价格,这些指标既能够反映市场对德银的信心,同时也能够反作用到德银本身的经营情况。
风险提示:欧洲银行风险加速暴露,欧元区市场波动超预期
相关研报
研报:《为什么市场会担心德银?》2023年3月29日
易峘 研究员
胡李鹏 联系
齐博成 联系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