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总复制的秘密 和爸爸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1977年5月的一天,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街头出现了一支特殊的考察团。他们黄皮肤黑头发,上下质朴的打扮,行色匆匆奔赴码头港口造船厂,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抛在脑后。
这是一群肩负重任的中国交通运输专家,带队者是时任交通部长的开国上将叶飞,考察的目的地除了丹麦还有瑞典挪威芬兰,总之都是北欧国家。
北欧与我国地理千差万别,在交通领域又会有什么借鉴价值呢?答案就是海运。
论起海洋运输,英国荷兰西班牙都是后来者,肆虐欧洲几百年的北欧海盗才是正统,哪怕到了二十世纪,北欧人在物流领域依旧底蕴深厚。
其中最小的丹麦,控制了全球航运市场的10%,航运商船队在世界排名第五,甚至超越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企业马士基以及一大票海运公司。
再看当时的中国,自建国后就面临国际航运组织的联合封锁,海洋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对外互通有无非常艰难。
七十年代,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走出实验室全面爆发,信息技术正拉近世界各国,物流改变传统经济格局,亚洲四小龙借国际分工先后崛起。
而中国大陆,尽管1972年毛主席拍板的“四三方案”引进了一大批西方技术设备,为解决粮食、纺织问题打下工业基础,但欧美昂贵的价格让捉襟见肘的外汇储备迅速见底,后续西方技术引进方案不得不搁置,中国在现代化上落后的越来越远。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如此。
为了打开海运物流局面,叶飞想到了国家驻香港的企业——轮船招商局。而承担这项使命的,就是百战老兵、谍战精英以及交通部的外事能手——袁庚,他当时也在赴北欧的考察队伍中。
1980年,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及美国集装箱公司,三方签订合资公司,袁庚任董事长,引进丹麦技术设备,在深圳蛇口成立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只用短短十几年,就为中国拿下集装箱设计制造的冠军,成为了中国制造横扫全球的前奏曲。
你或许会疑问,集装箱,不就是个大铁箱子么?
其实大有玄机。
01
1745年一月,瑞典的远洋商船“哥德堡号”满载700吨丝绸茶叶瓷器货物启程回国。
在海上漂了8个月后,哥德堡号即将到港,岸上欢迎仪式都准备好了,结果就在离港口900米的地方,竟然撞上暗礁沉没!
有人怀疑是部分商品在路上被船长给私自卖了,怕商品对不上号,所以故意把船弄沉了。但即便这样,人们从沉船里捞起来的部分丝绸、陶瓷等商品就足够覆盖“哥德堡号”的损失,还获利了14%!
要知道建造这艘以城市命名的“巨轮”,瑞典人用掉了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5%,还不算配备的30门大炮,但比起海运的暴利依旧是便宜的。
由此可见,海洋为欧洲人进入工业文明带来第一桶金不是句空话!
哥德堡沉船两百多年后,船只从风帆变成蒸汽机、内燃机甚至核动力,排水量越来越大,货物越运越多,单价越拉越低,但海运对于经济的影响却并没有质的变化。
问题就出在,海洋运输与陆地运输的中间环节——码头与港口上。
以美国为例,50年代纽约港处理的货物量,占到了全美国的1/3,两三百个码头,卡车天天排长龙,堵上一两个小时是常规操作!
因为几千上万吨货物的船舱,可能堆满了橘子、钢丝、棉布,而且发货的工厂需要一件一件地把货物装到火车或者卡车上,到了码头又要挨个卸车,反复清点数量。码头上装卸工有的扛麻袋,有的推车来回飞奔,各种货物与垃圾一片,乱成一锅粥。
由于贸易量太大、码头效率太低,纽约当时有10万多人负责运输业和仓储搬运,外加物流周边服务业,整个纽约港的从业人口高达50万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港口的拥堵导致码头鱼龙混杂,而码头工人却处于最底层,劳工动乱家常便饭,帮派文化、暴力冲突无所不在,甚至罢工停摆,最终又反映在了运输的成本上……
1961年,海运成本已经占到美国进出口总值的10%以上,一些特殊商品的运费高达25%。要知道当时美国的平均关税才7%,运费比关税还高让很多产品搞跨国贸易非常划不来。
如下所示,从美国到法国,运输成本最高的不是陆地和海洋,而是港口使用支出,吃掉了运费的48.7%。
正是由于运输成本,当时国际经济格局还是垂直分工,即一个企业在一个国家内、甚至一个城市建立整套上下游供应体系,全球化的经济形态还没能穿透国境线。
一个叫麦克莱恩的人看到了问题所在,从早期运煤的大箱子吸收灵感,发明了集装箱的概念。
1957年,麦克莱恩的公司第一次把集装箱纳入运输方案中,而且是多式联运,包括铁路、公路、内河水路等等。
而核心就是这个铁盒子。
你可以理解为,从此海运从七手八脚拣货装货卸货,变成了一站式全封闭点到点的快递包裹,装上就发货、到港直接拉走送到家门口,省去了港口很多麻烦。
9个月后调查显示,使用集装箱的航运成本就比传统航运降低了39%-74%。
1958年,美国开始制定标准,统一了10、20、30、40英尺四种集装箱ISO标准。
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特制集装箱起重机,每3分钟就能装卸一只4万磅的集装箱,装满一艘船的效率是码头工人的40倍以上。
集装箱这个东西看上去是一个铁盒子,但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装东西,集装箱代表的是一整套系统和标准,比如新式的集装箱船安装了适合固定集装箱的格槽,传统卡车也改装成适合运输集装箱,还引入叉车装卸以及专门的起重机。
海陆运输系统被打通!!工厂不用非要建在码头附近,码头工人越来越少!
据统计1963-64年纽约港招聘了140万人次的码头劳动力,到1970年就跌破了35万,到1975年,已经下降到12万人次,锐减了90%以上。
一个更深远的影响是,以前制造业紧挨着码头才能充分利用港口运输优势,而随着集装箱的普及,工厂选址越来越分散,制造业的成本越来越低,集装箱体系迅速在各国普及。
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的吃穿用住开枪打炮全靠海运解决,但越南交通设施老旧,美军后勤部门又官僚化,大兵们人到前线了,弹药装备却还堆在港口,于是麦克莱恩在1965年趁机说服美军在越南新建专门的集装箱港口才缓解运输压力。
后来日本、韩国也引进了集装箱体系,源源不断运送战争物资到越南,才支撑美军鏖战十年。但麦克莱恩的集装箱从越南回去也不能空箱子啊,就开始做从亚洲到美国的运输生意。
六十年代,刚刚从战后废墟中爬起的日本经济在集装箱帮助下进入黄金期,服装、收音机、工业设备乃至汽车开始出口到美国,七八十年代,韩国人成了集装箱生产大国,提供了全世界70%以上的集装箱产量,所谓的“汉江奇迹”也同时出现了。
香港、新加坡、台湾也都是同一时期开始,都是靠制造业转移+集装箱航运优势起飞的。
仅仅两年后,叶飞、袁庚被川流不息的巨大的钢制集装箱彻底震撼了。
当时国内港口码头基本还是肩挑手扛,连基本的机械化都没普及,集装箱是什么听都没听过,运输系统效率差距大到令人窒息。
追吧,不追已经不行了。
02
在集装箱普及前五十年代,一艘散装货轮,要是从纽约港出发,往欧洲运送5000吨重的物资,前前后后得花3个月。因为这5000吨的物资有上百万件东西,还分装在1200多个不同尺寸的货运箱里,时间都浪费在港口装卸。
如今,世界上排名靠前的集装箱船,20个人就能操作,其排水量超过20万吨,远超航空母舰,能装载超过22000TEU,不但25天就能跨越更宽的太平洋,而且节省燃油,各方面成本一降再降。
今天,从中国到美国每公斤成本货物能够降到2块钱,全世界96%的货物运输是海运,而这其中集装箱占99%。
集装箱成了全球贸易的绝对刚需,谁能够控制这个产业,谁就具有贸易优势。
然而这门生意却并不好做,因为一旦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最惨的恐怕就是集装箱制造。
80年代中期,两伊战争、美国经济动荡,国际航运市场进入萧条,刚刚进入繁荣的集装箱运输行业就遭到毁灭性打击。
连那位发明集装箱的麦克莱恩也在1986年背着12亿美元申请破产。
此时的集装箱制造业大国还是韩国,产能疯狂内卷。
1986年,刚投产四年的中集一年没订单,走到了关门的地步。对此,坚持死等集装箱订单的外方管理层选择撤退,中集最危险的时刻只剩下59个人。
如果无力抵御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中国就不可能站稳集装箱制造、设计以及相关物流装备产业链,即便靠压低价格勉强活下去,也只会在国际航运体系里充当苦力与打工仔。
1986年,为了寻找出路,中集一个人当几个人用,揣着开水榨菜馒头跑到河对岸的香港找各种订单,一家家公司们敲门,从临时宿舍、码头栏杆、钢铁建材到简单的机械零部件,只要和钢铁加工的活都干,只为等待有一天解开防尘罩、打开封存的设备,重启集装箱生产线。
由于积极跑订单,加上订单提成很高,当时的中集员工干得好,收入可以达到外面的十倍,干劲爆棚,只用三个月就开始盈利。
1987年,国际集装箱市场复苏,中国远洋总公司入股中集,集装箱主业恢复,同时也保留了其他正干得火热的业务为集装箱主业保驾护航、众星拱月。
经过这一波考验,中集也找到了真正抵御经济周期的方法——做大做强、多种经营。
1991年,中集的集装箱产量已经能占国内市场的11.7%,但全球集装箱企厂有60多家,韩国企业占据三分之一,中集并不起眼。
当时国内各地政府对于集装箱行情过于乐观,感觉就是种地瓜,造出来了就有人要,都在招商引资建新厂,结果没订单、掌握不好交付周期、质量把控不严,越做越亏,巴不得赶紧脱手。
中集利用自己的跑订单与抓管理的优势,迅速整合了国内各地产能,改进后者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在1996年实现产销量19.9万标准箱,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且这个记录一直保持至今。
但仅仅是数量的第一,还是不够,更高技术的冷藏集装箱老大依旧是韩国H公司。
这个H不是写文案的代称,人家厂牌上就是H这个字母。
1997年,亚太金融风暴来临,敏感的集装箱行业再次风雨飘摇,H公司把技术难度更高的冷藏箱厂建到青岛,准备面对面抢尚且稳定的市场,结果中集吃透德国冷藏箱“三明治发泡”技术,直接把韩国人逼到以2700万美元打包两家集装箱厂甩卖给了中集,只有之前报价的四分之一。
曾经垄断集装箱70%产能的韩国从此退出了集装箱竞争,背靠中国经济腹地的中集在逆境中笑到了最后。
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集装箱需求暴涨,2005年中集普通干货箱产能已达180万TEU,此后保持在全球集装箱的领导地位。
如今,中国集装箱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约为 95%,其中四大集装箱制造企业集团(中集集团、胜狮、新华昌、上海寰宇)占中国集装箱产量的 90%左右,尤其是中集,基本实现了中国主要港口城市的全布局。
但中集非常清楚,全球集装箱业务的天花板是有限的,要承担的风险却在整个物流行业是最大的。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虽然整整13个月接不到订单,集装箱行情比全球大多数行业都恢复得慢,但中集依旧稳坐老大。
因为在拿下集装箱领袖地位以后,中集原本“什么都干的多种经营”也实现产业升级了。
1999年春节,中集考察团在澳大利亚发现公路上有很多拖挂车,就突发奇想如果用这东西拉集装箱是非常好的。
于是中集就把业务延展到了集装箱底架车、拖挂车上来,依此路径又把业务拓展到冷藏车、罐式车、消防车等等业务。
2000年,中集进入罐式集装箱领域,投产LNG集装箱、罐式集装箱、低温液体罐。从300台到7000台罐箱产能跃进,中集只用了3年时间。2008年中集又通过收购欧洲的TGE公司股份,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大型LNG接收站核心技术的企业。
通过集装箱,延展多元化发展,中集集团顺势进入了道路运输、能源化工、空港装备、海洋工程、消防装备、物流服务的领域,甚至在机场登机桥等24个细分领域都拿下了世界第一的份额。
而且,这些垂直领域的第一,也不再是为了生存仓促间搞出来的,而是环环相扣,进去就扎稳脚跟。
比如在物流领域,集装箱道路运输设备、机场港口相关设备等等是核心,然后利用客户资源,稳步发展中欧班列、江海运输、海铁联运等等配套装备,极大扩展了业务抗风险能力与物流行业话语权。
可以说,为了站稳世界集装箱的第一,这群中国人足足干出了二十多个领域的世界第一,集装箱主业基本处于三分之一左右,毫不畏惧经济周期波动。
此外,中集还从运输装备切入到陆地海洋能源装备制造以及部分船舶设计建造业务,其中海洋工程还事关中国未来海洋战略。
比如钻井平台本来是为了开发海洋石油,但把格局打开,就发现其本质是个“平台”。
一旦我们把它看成平台,那它的功能就可以随意扩展啦!它不光能开发石油天然气,还能开发可燃冰,甚至能养鱼!别忘了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都需要这个东西!战略价值极其广阔。
公海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46%,之所以开发的人少,主要是成本太高。要知道公海普遍深度大于2000米,基本属于无人利用的状态。
公海指不属于任何一国专属经济区的海域,经济开发活动不受具体某国限制,而根椐联合国的公海《优先开产权》,任何国家在公海某一海域发现石油资源,拿出科考,石油勘探的详细科学数据,就可以向联合国申请某一海域的石油开产,优先获得该海域的开产权。
目前,中集集团最先进的钻井平台是“蓝鲸1号”,属于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自重4.4万吨,可抵御15级以上的飓风,可在全球95%的海域作业,也是领域冠军,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与关注。
中国做了几千年的陆地国家,今天要走内外循环良性互动的道路,不但要守住领土领海的权益,蓝水公海的利益甚至更加重要。
很难想象,这一切都是从生产一只平平无奇的大铁箱子开始的。
03
1588年,世界霸主西班牙掏空国库,派出130多艘船舰、两万多士兵水手的无敌舰队征讨英国与荷兰,准备一次性掐死后来的两大海洋强国。
但无敌舰队的货舱中,所有的补给淡水全部是容易腐烂的青木板桶制成,本该为战争准备的耐储橡木桶在一年前被英国人突袭烧毁了。
这就注定了西班牙人必须速战速决。
然而,面对英国的轻船快炮,补给不足、士气低下的无敌舰队既攻不了陆地、也灭不了英国舰队,还没能完成战略目标只能仓促回家,结果跟着洋流绕英伦三岛一大圈,只剩十分之一回到西班牙,大部分失去补给,要么沉没在了风浪中,要么中途靠岸被英国人截杀。
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国在不起眼的橡木桶拖累下迎来了霸权余晖。
比起地形崎岖多样、版图支离破碎的陆地,大海是均匀的介质,天然具有运输优势。
但如同陆地上的基础设施,海洋虽然不需要修公路造铁路,海洋装备产业却同样决定了一个国家海洋战略能不能走得远,因为哪怕只是一个集装箱也能暗中左右世界格局。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海洋贸易,国际产业链,全球物流体系最大的玩家,也是最大的利益攸关方。
近20年来,中国在全球各地至少60余国投资兴建、收购或租赁的港口项目总计已多达101个,地点遍布世界6大洲,其中一些处于海上贸易的关键地点,拥有极重要的战略支配地位。
全世界十大港口排名里面,中国占据7席以上,每一个都配套了中集的集装箱制造基地。而随着中集海外扩张的脚步,中国的未来的海洋战略支点也钉在了全球经济的主要大动脉上。
后疫情时代,全球物流大堵车,大量集装箱堵在欧美回不来,但以中集为首的国内集装箱产能稳定输出,为外贸不断增长创下历史新高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96%以上的集装箱产能,集装箱年产销量大概在200-300万TEU,带着中国的商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世界各地穿梭。
海洋,是两百年来,中国耻辱的来源,也是复兴的起点。
在哪失去了,必须在哪里拿回来。
从集装箱开始,一点引线,以线带面,中国人的脚步最终必然踏遍深蓝。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集装箱改变世界》马克莱文森
《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郑贤玲
《中国人的文明之路》南风窗
http://space.bilibili.com/origin/496070561李船长笔记
http://www.bilibili.com/origin/video/BV1sB4y1G7EB现代集装箱码头的变革之路
http://www.bilibili.com/origin/video/BV1SG4y1i7hF 【纪录片】共同事业征程
http://space.bilibili.com/origin/517450185 西曼船长Sea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