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谦恭未篡时 王莽未篡时
白居易有首很有名的诗是这样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周公,一个是王莽。前者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真君子甚至是圣人的代表,后者也可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伪君子,从而被后世所不屑。
周公是周朝的忠臣良相,又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他忠诚能干,处事稳健,有着安邦定国的大智慧。东征胜利后,他对叛逆者并未赶尽杀绝,仅仅处死了首恶武庚和管叔;对参与者蔡叔、霍叔等只作流放、废黜等处罚;同时又录用蔡叔的儿子,封在新蔡。
对于降而复叛的殷人,周公也并未断绝其香火。他把微子封在商丘,以承商祀,是为宋国。这个咱们前面已经提过。
周公还在东方营建起一座大城——洛邑,又叫成周,把殷族的上层人物迁移至此。此外又继承前代文化,制定礼乐制度,也就是周礼。
周公特别爱才,听说有贤人来访,如果正在吃饭,就赶紧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如果正在洗澡,也赶紧把头发挽一挽,忙着出来会客。后人称赞他“一饭三吐脯(肉干),一沐三握发”。曹操作诗就曾说:“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正是拿周公自比。
不过周公活着的时候,因为功劳太大、权力太高,没少受人猜忌。就是侄子成王,对他也是心存敬畏,常在心里“犯嘀咕”。——他哪知道周公对他父子俩的一片诚心呢?《尚书》中有一篇《金縢》,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周人灭商次年,武王姬发患了重病。周公背着人建起三座祭坛,坛上放置玉璧,自己捧着玉圭,向故去的曾祖太王 、祖父王季和父亲文王祷告。
周公的祷告词挺有意思,可谓“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他说:先王啊,您的长孙姬发得了重病,是不是您三位在天上需要子孙去服侍啊?如果那样,就让我姬旦来顶替吧!我这个人能说会做、多材多艺,擅长服侍鬼神。至于您的那个长孙姬发,可不像我这么能干,他哪里服侍得好呢?……如今我已用神龟占卜,如果您同意我的请求,我就带着璧和圭回去等候您的命令;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请求,我就把璧和圭丢掉。
周公在三王灵前各放一只神龟占卜,结果竟都是吉。再翻开占书一查,也都是吉兆。周公这才放心,于是把祷告词放到一只匣子里,用金线缠裹,收藏起来。到了第二天,武王的病居然好了。
以后周公辅佐成王,大权在握。管叔等人到处散布流言,一时“主少国疑”、政权不稳。周公于是率军东征,收拾了管叔、蔡叔等。然而在成王看来,这毕竟是一场“叔叔间的战争”,心里难免结了疙瘩。
周公死的那年秋天,本来丰收在望,忽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不但庄稼倒伏,连大树也都连根拔起!成王和大臣们惊恐万状,穿戴起礼服礼帽,战战兢兢打开金线封缠的匣子,看到了周公的祷告词。成王拿来问史官,史官说:周公让我们保密,我们哪里敢泄漏呢!
成王捧着祷告词哭泣说:周公替王朝辛苦操劳,我这当晚辈的竟然不知道!如今这是老天发威、来彰显周公的盛德啊!我得亲自去主持周公的改葬仪式。
说来也怪,成王刚到郊外,天就下起雨来,风向也变了,倒伏的庄稼又都立起来。太公、召公命百姓把倒伏的大树都扶起培牢。这一年,获得了少有的好收成!
这篇《金縢》可能是战国时人根据周初的史料编写的,从中还可看出商周时人们对天命的重视,即使像周公这样的开明人士,也深信不疑。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当时掌权的大将军王凤病重时,王莽亲自在身边此后,亲口尝药,端屎端尿。弄得蓬头垢面,几个月都没有脱衣睡过觉。所以王凤将死之时,将王莽托付给王太后及成帝,拜他为黄门郎,之后又升为射声校尉。
再之后他的叔父王商上书,愿意分自己的的领地给王莽封侯。同时,当时的一些名士也联名上书,都为王莽讲好话。成帝于是十分欣赏王莽,加之太后又经常为王莽说话。所以不久就封王莽为新都侯,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爵位越尊贵,反而对人越谦恭。他把经常把自己的车马、衣物、皮裘等物品周济给下属,以至于自己搞得没有多少积蓄。他不断的结交各路名士,公卿大夫,于是这些人轮番给朝廷举荐他,到处宣扬他的德行。这样,王莽的声名日隆,以至于压过了早于他封侯拜将的叔父伯父们。
由于王莽形象太过于高大上,所以他也成为了世人的焦点,经常被放在道德的聚光灯下。一次,他买了一个婢女,兄弟中有人知道了,他于是解释到:“我听说后将军朱博没有儿子,这女人看起来能生儿子,我准备买给他的”。当天,就把这个女子送给了朱博。
王莽之后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就当时来看,王莽绝对是道德楷模,儒林标兵。但我们仔细看他做的好事,是不是好的有点“出格”?就像齐桓公时期的竖刁易牙,把自己阉了,把自己孩子煮了给主子吃,好的实在过分。不是说做好事的人不好,只是,有些做好事过于超出常理的人,我们需要擦亮眼睛,耐心等待,看看他是真正的君子,还是包藏祸心的伪君子。
因此,我们看一个人,我们经常说要“听其言,观其行”,以确保其内外一致,但另外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一惯性。要看其人为人处世是一时之表现,还是能一而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