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恐滩头说惶恐 惶恐滩头说惶恐双关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名言一直伴随着我思考人生之路,也让我时刻考量自然之路。在我四十五年的记忆河流中,与我生命息息相关的路和桥,一直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如改革开放的道路,指引并见证着我的成长和进步,催人奋进,令人难忘。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记忆回溯中,有一首歌时常响起,但是外婆家门前的河流,是没有办法行船的。每次跟随父母看望外婆,或暑假去外婆家小住,都要经行一千米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小心翼翼地通过一米见宽的小木桥。如今回想,当年外婆家“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在泥泞坎坷的黄土路和摇摇晃晃的小木桥面前,却忘记了欣赏,错过了不少美丽的风景。小桥那头,拄着拐杖的外婆站在一棵千年朴树下,张望的目光,跨过这摇摇欲坠的小桥,看着我在雨后泥泞中行走,盯着我走上这歪斜的木桥,慈爱之中饱含紧张。这一千米的羊肠小道,留下我童年的足迹,这一米见宽的小木桥,一直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蓝桥造得有七孔,三孔流水四孔干。玉石狮子桥头站,乌木栏杆镶两边。既有大船上湖广,也有小船下苏杭......”家乡黄梅戏传唱的蓝桥,就在我老家门前,这是“南水北调”工程中一座长约五十米的石拱桥。当时,这可是家乡的一座“大桥”,桥的两端连接着河东河西的沙石公路。少不经事的我们,有过桥头嬉戏打闹的过往,也有桥洞里逃学打牌的张狂。那年、那月、那一天,那一座美丽的蓝桥,终在我高考落榜的那个夏夜,让我感到黯然神伤。独立桥头,满怀惆怅,“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惟见月,何处是长安”的忧伤油然而生。也就在那时起,我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这条铺满石子的乡间道路,跨过这七孔蓝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我从军入伍之前,家乡的蓝桥和两端的砂石路,依然是我走过的最好的路,最伟岸的桥。当我将高考落榜的失意和父母满怀的期待装进行囊,从山路十八弯的穷乡僻壤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之后,这种认知顷刻颠覆。记得新兵连第一堂课,就是指导员带领我们沿着中山东一路踏上古老而又传奇的桥——外白渡桥,聆听了解大上海的前世今生。这座1908年落成通车的铁桥,已经成为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新兵连结束后,又与上海南浦大桥结缘,下连深夜的第一班岗,就是荷枪实弹巡逻在南浦大桥上。放眼望去,江面流水潺潺、碧波荡漾,两岸浮光跃金、灯火辉煌......随后十几年时间里,有幸目睹了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长江隧桥、东海大桥的竣工通车,并参与了执勤保卫任务。一座座桥梁跨越着世纪,一个个隧道连接着未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持续演绎着“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壮丽奇观。
告别军旅,从保卫上海安全稳定转变为参与上海经济建设。富有戏剧性的是,到上航局报到的那一天,竟然是从外白渡桥走到中山东一路的海关大楼。入职跟入伍第一节课的路一样,只不过是方向不同。路线还是一样的路线,景观却今非昔比。“浦江之光”别具一格,熠熠生辉;“浦江之帆”帆墙林立,外汇与旅游业在这条经济之河中流淌;“浦江之风”如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舞动着轻松欢快的旋律。中交旗下118岁的上航局,巍然屹立于黄浦江畔。入职第一课“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企业文化便瞬间植根于脑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选择交通建设事业的信念和决心。今年年初,我有幸随同几名同事一睹我们中交人自己建造的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港珠澳大桥(原名伶仃洋大桥)。坐在飞机上俯瞰这气贯长虹的壮丽景观,像彩虹多娇,又似巨龙蜿蜒,耳边回荡着悠扬的歌声:珠江口的浪,伶仃洋的涛,激荡千年的梦想,紫荆花的艳,三角梅的俏,辉映莲花的洁白......不仅使我想起文天祥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优美诗句,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不就是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交通建设者吗?
生命中四十五年的路和桥,记录着成长的足迹,也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弱到强历程。毋庸置疑,我们明天的路一定会更宽更广,桥一定会更高更长,实现世界交通强国的“中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张应峰(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编辑: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