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故事 生活中一鼓作气的故事
一鼓作气来自春秋时期(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
在上篇管鲍之交中,提到早期管仲带着公子纠曾逃到了鲁国,结果鲁国好事办坏事,最后逼死了公子纠,放了管仲。当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的时候,鲁国公后悔不迭,打算报仇。
齐国公听了,想先下手为强,管仲不赞成,给齐桓公分析利弊,认为国家初定,应先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多与外国结交,然后再待机而动!齐桓公不想等,为了显示齐国的强大,派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向鲁国长勺攻打过去。
鲁国早就做好了准备,特意请来了一位军事厉害的人物曹刿(guì)。几日后,曹刿的军队和齐桓公的军队相遇,两军隔河相望,大战一触即发。这时,曹刿身边的一位军官询问要不要先击鼓,曹刿听完摇摇头。这时,齐桓公军队已经开始击鼓,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击鼓,但对方阵势稳固,纹丝不动。齐军冲出几步又回来重新准备, 士气沮丧。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有利变化,开始击鼓,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齐桓公打了败仗,向管仲认错,后悔当初没有听管仲的话,也因此更加重用管仲。后来,齐国越来越强,渐渐地齐桓公吞并了37个国家,成为了诸侯国的首领。
为什么齐国不第一次击鼓就上去开打呢?
这里要说一下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那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要么同姓要么姻亲,都是“兄弟之国”,能参加战争是一种荣誉,一般都是贵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战的。战争更像是一种竞技,不是为了消灭对方,夺其财富,而是为了让对方屈服,每场战争的伤亡数目都不大。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现在看起来很是“幽默”,打仗前要击鼓,告诉敌方我要来攻击你了。对方响应了,然后再开打。
战争礼仪总结起来有几点:要师出有名、不趁人之危、不斩来使、不杀俘虏、要约定时间和地点、打仗开始要有程序,诸多条条框框。
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权力欲望逐渐加重,战争变成了侵略,君子之战,再也不复存在!
一鼓作气
扩展资料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出自】:春秋时期左邱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勇气就减弱了,到三次击鼓时士兵勇气变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