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劫不复是什么意思 万劫不复形容爱情什么意思

时间:2023-04-24 05:1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488 评论:0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创新者坚持方向,经常改变方法。守旧者坚持方法,经常改变方向。插图:肖乾旭

导读

创新赢得未来,创新改变世界。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官兵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激励大家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军的自觉行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当前,我们正处在大交流、大碰撞、大变革的风云时代。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潮流中,如何把握这个时代,引领这个时代,如何在千帆竞发、百舸急流的态势下,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唯有大力推进军事领域的全面创新,舍此无他。

文化感世事之变化,立变革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创新文化是新思想“造陆运动”的策源地,是新技术革命的角力场,是新军事理论催生的发动机,也是新军事人才脱颖而出的催化剂。在改革强军的征程中,我们必须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用以引领广大官兵穿过重重迷障,越过层层阻碍,突破观念藩篱,破解守旧束缚,用创新驱动发展,用创新引领强军。

(一)

思想的创新,是创新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只有跃过思想的“天花板”,才能引领军事实践的创新

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是利剑,一是思想,而思想最终总是能够战胜利剑。思想是照亮世界最具光芒的火焰,是推动时代发展最具伟力的巨轮。思想的创新,是创新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正如一颗种子的活性。唯有思想创新的生长欲望、成长活力不可抑制,才能够开辟时代、走向未来。而缺乏终极目标,缺乏进取精神,缺乏执着追问,缺乏超越能力,对权威盲从,对书本迷信,遇锋就避,见难就躲,很难有所突破,遑论有所创新?

战国时期的赵括,虽是名将之后,但盲目信守兵书,生搬硬套兵法,不能灵活应对复杂战场态势,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甚至导致赵国自此国运衰退,一蹶不振。清末北洋水师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军事变革的开始。但无论是清朝统治者,还是北洋海军的领导者,都没有跳离旧制思想的“天花板”,用弓马时代的勇营编制,训练装备着新式枪炮的部队,只注重“改器”而不注重“改制”,只注重“变事”而不注重“变法”,正如戴着镣铐跳舞,手里拿着的武器虽然变了,但头脑中存在的思想却依然没有变,最终抵不过思维一新、“文明开化”的日本侵略者,导致痛饮海殇、千古遗恨。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说过,中国人之所以落后是由于缺乏动机而非缺乏能力,是由于社会条件而并非由于其天生才智。二战时期,身历中国抗战的史迪威曾断言:一贯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如果有先进的装备和新的思想的训练,他们可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事实上,他也按这个观点去做了,真的在印度训练出一支让日本人于缅北战场吃尽苦头的中国远征军。

美国一家幼儿园因为教小朋友认了数字“0”,而遭到了家长的起诉,理由是:“0”不只代表数字,也是一种图形符号,可以是太阳,是月亮,是圆圈……幼儿园这种教育把小孩的想象力给扼制了,以后他(她)就只会想到是数字“0”,而不会想到更多的美好的东西。美国人对个体思维想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尊重,是这个国家得以在创新领域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原因。

军事领域的创新不同于自然科学,单靠知识的积累难成大家气象,单靠技术的突破难以独领风骚,满足于模仿挪用他人的成果则只能造成自我创造力的弱化。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激荡而成的充满思想活力的创新文化,才能切切实实地推动与引领军事领域的不断变革、前瞻发展与全面进步。如果我们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那就无异于是围绕着几个现成观念所划定的圆圈机械地跳舞,圈外的风景无从领略,圈内的舞步也在陈陈相因中走得越来越局促。

格力总裁董明珠曾这样自信地回答记者:“我认为只要保持不断地创新,就永远没有‘天花板’,‘天花板’就是不敢挑战自己。”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说:“不创新,就灭亡。”“苹果”教父乔布斯认为,“唯一能让我们想出改变世界的新点子的途径,就是让思维跳出所有人头脑中固有的束缚。”这不仅是商场的法则,更是战场的定律。谁在保持着不断的创新,谁就在领跑着明天的战争。领跑者给予别人的是一个让人模仿借鉴的学习标杆,更是一块令人难以逾越的思想“天花板”,不仅令人瞠乎其后而叹息,更令人趋其步伐难出息。

没有思想的自由,就不可能有实践的创新。创新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是发轫于思想之端,其引领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于其跃过思想“天花板”的高度。踩着别人的脚步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我们唯有跳出箱子看箱子,才能够真正地立于思想之巅观瞻世界、研判大势、把握未来。

(二)

弘扬创新文化,关键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敢于冲出守旧的“沼泽地”,涵养创新、创造的文化担当

利德尔·哈特有句名言:“比向军人灌输新思想唯一更难办的,就是消除他们头脑中的旧思想。”

弘扬创新文化,关键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敢于冲出守旧守常的“包围圈”和“沼泽地”。在这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故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如果我们抱着过去的辉煌不放,思维的触角就伸不向远方。李大钊曾言:“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地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杜黑也曾说过:“死抱着过去陈旧的东西不放对未来没有什么教益,因为未来跟过去发生的一切根本不同。对未来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

守旧的思维,是人们思维惰性和路径依赖的表现,它的突出特征就是封闭保守、思想僵化,往往崇古法经,溺于旧闻,甚至严守习俗,盲执往古。正如宋襄公的“半渡不可击之”,最终导致自己一败涂地。高尔基曾说过:“保守是舒服的产物。”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就是黏性很强、较为固执的一种惰性病,是思维的一片“沼泽地”,身陷其中,难以创新,也无法突破和超越。随波逐流、苟于俗流固然能够求得一时安稳,但时日一久,必然会被时代大潮所抛离。彼时想要奋起追赶,就为时晚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世界战争史,就是一部创新文化战胜落后守成思维的历史。谁打赢了“脖子以上的战争”,谁就赢得了战争主动权。

据《汉书》记载,西汉名将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正是由于他不拘泥于孙吴兵法的教条,能够针对匈奴的优劣实际,开创长途奔袭、孤军深入、斩首行动、以战养战等诸多战法的先河,最终赢得了战场上的诸多胜利。

“二战”期间,希特勒行军以集群坦克闪击战法,仅用了一个半月便突破了法国人奉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占领了法国。其实,早在二战前,法国青年军官戴高乐就在《职业军》一书中提出了“未来战争将是坦克战”的新的军事思想,但未引起当时沉溺于“一战”阵地作战思维的法军统帅部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国人是败于自己的守常守旧思维,而德国人则是胜于敢于用新思维指导战争。事后,一位法国有识之士痛心地说:“德国人赢得胜利,只花了15个法郎——戴高乐那本书的售价。”苏联也是如此,虽然有了大纵深作战理论,但由于思想守常,在战场上却受不到重视、得不到运用,结果在行军集群坦克的进攻下损失惨重,不得不在惨败下撤换军官、推行变革。以朱可夫为首的军事家迅速接受了坦克集群闪电战的思想,一举挽救败局,直捣柏林。

毛泽东生前曾称赞四渡赤水作战,是他一生指导战争的“得意之笔”。在一个前有长江、后有乌江的狭窄地带,以3万饥饿疲惫之师,抗击40万国民党军,最终使敌人疲于奔命、次次扑空、处处被动。这最根本的就是得益于毛泽东不拘泥于兵书战法的惯常思维,而是以敌变我变、以变应变的创新性思维指导战争。粟裕在指挥淮海战役时,之所以敢以小吃大,敢“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在于他敏锐地把握了战场态势,突破常规思维,一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创新的本质是改变,是创造,是发展;创新的阻力,是束缚,是守成,是禁锢。只有冲出传统思维定式的“沼泽地”,才能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创新文化就像是为人们打开一扇闸门,把光明引渡进来,把创新的思想引发出来,积极关注新情况;又像是为人们送上一块跳板,把思想观念从制约和束缚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不断开辟新途径。

当前,我军正处于改革大潮之中。攻克制约我军建设和改革的突出矛盾,需要以创新的思路办法攻坚破难。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改制”和“改器”而不肯改换思想,仍然突破不了守旧的思维习惯,克服不了顽固的路径依赖,则会成为现代军事竞争的落伍者。诚如一位作家所言:在创新成为人类进行军事竞争最不可或缺的动力时,如果我们依然循规蹈矩、守成守旧、不思进取,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人的身体落于沼泽地,尚还有希望获救;人的思想一旦沦陷其中,就会是万劫不复。创新,不只是要立于思想之巅观大势,更要免入沉沦之境勤进取,要敢为人先、打破陈规,想人所未想,行人未所行,自觉把创见、创举、创制作为价值追求,涵养创新、创造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

(三)

创新之魂,文以化之;创新之力,文以铸之。创新文化,烛照着我们这支军队的光明未来

创新是国家兴旺、民族进步、军队强大的一个重大文化命题,须臾不可离。

詹姆斯·莫尔斯曾言:“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军事领域历来是竞争对抗最激烈、最残酷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在一定意义上,军事力量的较量,最深处的是军事创新的较量,是军事创新能力的较量。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年代,比拼的不只是显性的现实力量,还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追寻社会进步的脚印,我们可以看到:军事文化的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凡是对新挑战作出创新应答、创新文化活跃的军队,就能日益强大、以至后来居上;凡是创新文化乏力、囿于固有经验、死守传统不变的军队,就难以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是创新的母体,是军队赢得未来战争的先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军队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适应使命任务要求的创新文化史。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同时也有军事理念创新的勃发繁荣。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从普通火绳枪、火绳滑膛枪到来复枪,到火炮机动性增强和发射率提高,再到坦克、飞机等成为机械化战争的主导;从线式战斗队形、纵队战斗队形到散兵线性战术,再到总体战、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等;从莫里茨军事改革、古斯塔夫军事改革,到俄罗斯军事改革、普鲁士军事改革、拿破仑军事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到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以及其后的制海权、制空权,再到现代的“战略瘫痪”理论、“五环目标论”“快速决定性作战”“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等等。一路走来,可以说,谁走在军事创新前面,谁就占据了制胜先机。

创新之魂,文以化之;创新之力,文以铸之。一个民族崛起,首先在于创新撞开了历史进步的闸门;一支军队强大,同样在于创新赋予其进步的灵魂。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极力呼唤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和战略的领先,呼唤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力争主动、赢占先机的创新文化,呼唤在军队乃至全社会导引一种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营造一个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是人类智慧中最美丽的花朵,是一支军队文化活力的标志。军事创新文化,作为军事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支撑,是更具深层意义的战略资源和战略威慑力,是战胜对手的锋锐利剑。

中国已汇入了创新的时代洪流,军队已站在了创新的重要关口中。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要让创新之风在军事领域劲吹,让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让创新技术整体涌现,让创新成果竞相迸发。

胜利向那些能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的人微笑。创新文化,带着突破思想重围的理性之光,烛照着我们这支军队的光明未来。

我们笃信创新,我们躬行创新;我们敢于创新,我们善于创新。这是我们赢得未来的信心所在,也是我们赢得和平的力量所在。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