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出身怎么填 本人成份怎么填写才正确

时间:2023-04-28 00:1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986 评论:0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实习生 曾施涵

4月5日,清明时节,当人们缅怀逝者、寄托哀思时,公墓旁的殡葬工作者也会特别受到关注,而火化工人就是这一群体中最特殊的存在。他们作为生命终点的护送者,常面对异样的目光,却仍在默默地坚守。

59岁的王利本、44岁的曾磊、33岁的赖博是内江市市中区殡仪馆火化车间的三名火化工。不同的年龄让他们对这份工作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相同的是对逝者的敬意、对生命的珍重。“去公墓走一圈,来我们这待一天,什么名、利、钱都没那么执着了,活下来就很重要。”他们朴实的话语正对应了那句“人生,除了生死,再无大事”。

60后

下岗再就业

将偏见当作“善意的谎言”

4月4日下午,来到殡仪馆时阳光明媚,天气似乎与这里的氛围有些不搭。穿过接待大厅,走进后院,风吹着大树,沙沙作响,告别厅锈迹斑斑的锁链,还有显示屏上逝者的信息,不由得让人心生几分寒意。

刚刚忙完工作,王利本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坐在休息厅的沙发上,一脸和蔼。1994年,时年29岁的王利本因工厂倒闭被调入了殡仪馆。那时就业不易,能找到这份工作还得靠些关系。他克服惧怕心理的动力,全来源于养家糊口的信念。“一家老小都指着我吃饭,就得把这个饭碗端好。”

王利本

在王利本眼里,这份工作和上一份没什么区别,都是“工人”。虽然不能说“爱岗”,但还是称得上“敬业”。过去允许点香,逝者家属如果有需求,哪怕没人监督,王利本也会帮忙守着,让灯火不灭。

从业29年,他送走了太多逝者——曾三更半夜去背被火车撞死的人,打着电筒小心翼翼地走在铁轨两侧,随时谨防火车驶来;也曾帮助因车祸被烧死的人,一点点地分离车架,并将逝者腰包里的几万元现金分文不少地交给警察。

见多了生离死别,并不代表已经麻木。当看到爷孙俩同时触电身亡时,他能体会到失去儿子和父亲的那位“中间人”锥心的疼痛;当看到好友刚上大一的女儿因病逝世时,他也会感到无比惋惜。

或许是自己对这份职业没什么忌讳,王利本也并不觉得他人有何偏见。他会将别人不愿意跟他一桌吃饭当作玩笑,“就像善意的谎言一样”。

70后

从小耳濡目染

服务好人生的“最后一站”

曾磊读的是体育专业,跨行从事殡仪工作于他而言并不突兀,因为,他的父亲就是殡仪馆的驾驶员。在他小时候居住的民政大院里,周围的叔叔阿姨也都是在殡仪馆工作。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即便如此,19岁那年,得知要来这里上班,他也曾哭过。

曾磊

以前,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接运遗体、化妆、火化,曾磊都要做。现在,他主要负责火化。常人眼中“恐怖”的工作,在他看来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生“最后一站”服务,在家属最悲伤的时候给予他们一点点温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当面对哭得撕心裂肺的家属,他会道一句“节哀顺变”,或者拿出纸巾递给他们擦拭泪水,或者拉下窗帘遮住玻璃窗口,不让他们看见燃烧的火炉。

这么多离去的人中,最让他动容的是高寿过世的老人。当看到一大家族的人为老者送行,他会被这种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氛围所感动。

因为曾磊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普通话好,这些年,他也从事殡仪主持工作。告别仪式前,他会提前熟悉逝者资料,与家属充分沟通,悉心布置场地,也会根据逝者年龄、职业、性别的不同,注意语言方式,尽可能体现殡葬职工的温度。

生活中,曾磊不会主动介绍自己的工作,怕别人有一定的顾忌。但如果有人问起,他也直截了当地说:“火化”。有的人接受,甚至戏说道:“我走的时候,你要给我整好点”,也有的人知晓后,便不怎么理睬他。

90后

科班出身

害怕别人对孩子说闲话

赖博算得上是“科班出身”。他在报考大学时,之所以选择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一方面基于分数限制,另一方面听说好就业,这是农村家庭出身的他不得不考量的因素。班上40多人,如今有一半多都没干这行了,他却坚持了下来。

赖博

起初,他也不适应——学校里没有真正的遗体,火炉比真正的炉子小一半;来到殡仪馆,第一次独立操作时,他还是害怕,特别是灯突然熄灭时,他会马上跑到室外敞亮的地方,缓和一下再进去。

对于90后的赖博来说,最辛苦的是早起。上班期间5点就要起床,无论如何都不能耽误火化遗体的时间。因为长时间观察火炉,他的视力也在下降。夏天最难熬,火化车间的温度比室外高好几度,不仅热得人直流汗,而且稍不注意还会被烫伤。

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令他难以适应的是压抑的氛围,“看到年龄小的或者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离去,一家人在那儿哭,我自己都想哭。”他至今忘不了,那对年轻的夫妇双双跪在他面前,哭着请求赖博送好他们几个月的孩子最后一程。

更让赖博难过的是,外界对火化工人的歧视和偏见。有人说,他是没文化、找不到工作才来干这行,也有人直接说,他的手不干净。赖博的哥哥因尿毒症33岁去世时,甚至有亲戚认为是他为哥哥带去了霉运。

因为这些成见,赖博自己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不会主动抱别人的孩子、不会看望病情严重的患者、不会参加普通朋友的婚礼等,他害怕因为自己而让别人觉得“不吉利”。

曾经因为多次相亲不成功,赖博萌生了改行的想法。庆幸的是,他后来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如今,他们的孩子只有几个月大,赖博又有了新的担心,害怕别人对孩子说闲话,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希望得到理解,而不是被人当作‘稀奇古怪’来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