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公输子善其巧

时间:2023-04-24 05:4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956 评论:0

孙 轶 北京联合大学

风筝,起源于中国,也被称之为纸鸢、纸鹞。扎燕风筝作为北京风筝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样 式,具有传承脉络清晰、造型精简、艺术表现力强的工艺特点,北京风筝的美是一种“自然可爱” 的美,虽灿烂之极却归于平淡,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提到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比 之于“镂金错采,雕绩满眼”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风筝样式不光体现出对美的要求,更投射出 社会生活的风貌,可以看到浓郁的地方特征及鲜明的独创风格,对于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生成与演 进有一定的价值。文章试图通过系统的对风筝的渊源与发展、北京扎燕风筝的艺术性与民俗性的视 角去探讨扎燕风筝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溯源中国风筝

风筝源于中国,因由纸糊制,可以随风起舞,看 似天上飞的老鹰,所以最初也被称为纸鸢或 纸鹞,《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 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 如筝,俗名呼风筝。”大约在唐代以后,因为会在纸鸢 上装置竹哨,将其放飞于天空中,迎风飞扬发出声音, 故后来纸鸢被称为风筝,一直沿用至今。

风筝前身可推本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墨翟和鲁国著 名工程师公输般发明的木鸢。据《墨翟》记载:“墨子 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公输子削竹木以为 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材质上从木质变为更轻盈 好弯曲的竹质,更利于飞行。随着汉朝造纸术的发明与 兴起,伟大的工匠们在竹子骨架上贴上纸,称之为纸 鸢。风筝早期是作为传递军事消息的工具。在《事物纪 原》中提到汉代将军韩信用一只风筝测量一条地道的距 离。在《新唐书·藩镇传·田悦》记载:“伾急,以 纸为风鸢,高百余丈,过悦营上,悦使善射者射之,不 能及。燧营噪迎之,得书言“三日不解,临洺士且为悦 食。”由此可以看出,风筝在唐中期的制作使用上已经 非常成熟了,作为军事工具,可以传递军事信号、运输 物品、测量距离、风速、风向。到了唐代,风筝的职能 从军事工具逐渐变为娱乐玩具。一方面造纸术的广泛普 及,让风筝走进了百姓生活;另一方面盛唐、宋时期, 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带动了文化发展,节日 的兴起推动了风筝娱乐化发展。娱乐化发展促进了风筝 的装饰艺术兴起,在宋代,已经有专门的手艺人制作风 筝,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放风筝的“赶趁人”。到了明清 时代,风筝的装饰手法和材料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开始 与各种民间工艺有机地结合,风筝上逐渐采用了贴纸、 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装饰手法。在宋代 苏汉臣的《百子嬉春页》中描绘了几名孩童一起放风筝 的景象,风筝的造型单调简单,呈几何形态,不施色 彩,飘带装饰。在明代画家仇英多版《清明上河图》中 都有孩童放风筝的场景,这一时期画作中的风筝样式略 有改进,并带有简单色彩装饰;到了清代,清院本《清 明上河图》的展卷就可以看到田野高坡上有两位父亲带 着孩子们放风筝。画作中描绘了凤样和蝶样风筝,这 一时期还有大量带有风筝的画作出现,风筝的造型也 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纷纷呈现出动物的形态,并带有 装饰图案。

北京地区的风筝自清代以来,开始形成鲜明的地域 特色,在全国各地的风筝艺术中独树一帜。清代有四位 非常重要的风筝手艺人,曹雪芹、哈国良、金福忠、马 晋推动着北京风筝的发展,此后也形成了四大派别,分 别是“曹氏风筝”“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金马派 风筝”。“金马派风筝”因传承人关宝翔分别师从金福 忠、马晋两位老师学习风筝制作和绘画艺术,关宝翔为 纪念两位老师,由此产生了“金马派风筝”,其作品吸 收了金氏风筝骨架结构简洁的特点,又吸收了马晋的精 致的画工和雅丽的着色。扎燕风筝,又称沙燕、沙雁, 是北京地区风筝的代表样式,说到扎燕风筝就不得不提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记录着各种扎燕风 筝制作口诀、风筝图谱等对研究风筝有意义的内容,它 的出现使风筝在北京地域形成特有的风格。

扎燕风筝的艺术性

扎燕风筝作为北京风筝的一个流派,流传许久,有 其独具特色的地方。

特点一,和谐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万物 以“和”为美。北京扎燕风筝的骨架结构和构图设计上 体现了和谐美,左右对称的结构与设计,给人一种中正 平和的感觉。

《易经》中《离卦》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丽者并 也,丽加人旁,成俪,即并偶的意思。离卦中体现了对 称、对偶的对立美学思想。扎燕风筝就很好的体现了中 国传统造物观的对称与均衡的美感。在图案绘制上,扎 燕风筝的“和”主要指其外在形式上体现出“和谐”的 美学底蕴:“对称均衡”。扎燕风筝左右两翅绘有相同 的主题图案,在布局上构成了“对称均衡”。周围的装 饰纹样同样讲究左右“对称均衡”,呈现出整齐、严谨 的装饰效果。同时,主次分明的构图设计,突出主题, 主题元素占据画面很大一部分比例,形成视觉中心,周 围伴随着小的主题元素的对比与映衬,突出主体,并形 成和谐完整的画面。此外,在骨架结构上,受外在风力 影响,对称骨架结构的设计使风筝在空中均匀受力,平衡 气流,不易倾斜翻倒,能够平稳的在空中飞行。

特点二,色彩美。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 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 谓之黄。扎燕风筝在用色上主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方 正色。风筝陈设和放飞呈现出不同的美,给人不一样的 视觉效果。风筝在放飞时,距离人眼距离远,而人眼捕 捉到色彩细节较少,所以在风筝绘制上主体多采用高饱 和大色块平涂的方式填涂主体物和轮廓装饰花纹,突出 沙燕风筝的形象。沙燕风筝色彩上多用夸张的设色手 法,但是为了近距离观赏,沙燕风筝在大面积颜色中, 还穿插小面积颜色和点、线的颜色,一方面可以丰富色 彩,使风筝的色彩更有层次感,削减大面积设色的单调 感;另一方面,对主体物起到对比烘托的作用。

中国绘画领域从彩墨山水画到水墨画,从多色到单 色,沙燕风筝在上色上,也有一种单色的风筝叫“锅 底”,以黑色为单色绘画的风筝则被称为黑锅底,以此 类推。单色风筝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乾隆皇帝驾崩,在国 丧期间百姓的衣服饰物主要以素色为主,间接地影响了 沙燕风筝的设色,之后便发展出了单色风筝,后来也深 受百姓喜爱。从艺术角度讲单色锅底沙燕风筝,外取家 燕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不施彩墨,但神韵气骨已 足,《贲卦》提到:“上九,白贲,无咎。”白贲是 指绚丽又复归于平淡,有色达到无色,才是艺术的最 高境界,扎燕风筝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可爱 之美。

中国传统风筝设色具有鲜明的主观意象性,遵循自 然又不拘泥于自然,色彩搭配又体现出一定的对比调和 之美,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情感变化和民族传统,通过 谐音寓意等手法进行大胆的想象、夸张、变形,体现出 一种热烈奔放、吉祥喜庆、活泼生动的美学风格,红 火、热烈、喜庆也正是风筝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特点三,装饰美。看取决于知,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涉及知识的成分。贡布里希提出了观看者的本分这一概 念,指观者根据意识对任何再现之物所做的解释。强调 艺术创作与欣赏间的互动性,艺术交流是双向的。欣赏 一件扎燕风筝作品时,创作者向观看者通过风筝发出一 个信号,作为观看者结合对文化的了解,对民俗风情的 认知去合理的解读创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挖掘出特定 时代所赋予的深刻寓意,而这也间接反映了一件手工艺 作品由思想性和艺术性两部分组成。

南朝齐谢赫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绘画思想的指导原 理。一件手工艺作品不仅要把器物的形态表现出来,还 要把器物内在的生命力表现在画面上。扎燕风筝的绘画 者绘制了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和精简概括的装饰纹样,一 方面奠定了沙燕风筝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制作者运用了 大量具有民俗吉祥辟邪寓意的动植物形象,引起观者想 象,由形象产生的意象,不光是虚实的结合,更丰富了 扎燕风筝的文化内涵。

北京的沙燕风筝以“曹氏风筝”和“哈氏风筝”流 传较广,从装饰图案上,曹氏风筝多以蝙蝠、蝴蝶、桃 子、荷花、牡丹花等装饰图案平铺对称绘制。哈氏风筝 则多以龙凤、鸟、鱼等装饰图案为主叠落穿插绘制。北 京沙燕风筝的装饰上主要分为几何类、植物类、动物 类、文字类、其他吉祥纹样。笔者收集曹氏、哈氏制作 的近150幅北京沙燕风筝,将最主要的纹样进行梳理(见 图1 纹样寓意)。艺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画面的 构建表达思想,在扎燕风筝的装饰图案中有很多组合纹 样,这种组合纹样就像“形式素材库”,就像我们常说 的语法组合一样。北京沙燕风筝组合样式丰富,富有美 好寓意,主要有祈求鸿福、长寿健康、富贵荣华、爱情 美满、子嗣绵延,还有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在中国古 代,百姓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风筝上,通过放飞 纸鸢,以求得上天的庇护。

图1 纹样寓意

扎燕风筝的民俗性

小小的风筝看似简单,却体现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 化。柏拉图认为:艺术面对的是形象,而非匠人制作的真 实物品。一件好的艺术品不仅能从中感到审美愉悦,还能 通过对形象的恰当运用促进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扎燕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艺,对于大众来说放 飞风筝是最重要的。柳宗悦提到“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 根本。”手工艺品不光要有装饰之美,更要有实用之美。 所以,一件手工艺风筝要经得住恶劣气候条件的考验,才 能算一件好的手工艺品。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春秋 天风沙较大,北京的沙燕风筝各派别从骨架结构的设计和 竹子的选材上虽不一样,但都更加注重抗强风性。放风筝 是一项以人为活动中心的项目,自古风筝就有着放郁的习 俗。在《平度州志》中提到:“清明祭墓行负土礼,童子 放纸鸢,女子坐秋千戏。”这里提及清明节前后,孩童们 在放风筝。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呈现出新生的景象。在清明节的早上去 放风筝,等风筝飞远后,用剪子或小刀将风筝线割断,让 风筝在空中飞走。把旧年的霉运都送走,在新的一年过得 吉祥顺意。

北京的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并不是 独立分割的两个群体。北京的沙燕风筝就很好的体现了 北京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两种文化的交融。《帝京岁时纪 胜》中提到:“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 厂为市易之。”由此可见,风筝不光是平民百姓的玩具, 也有制作精良,供官僚子弟品鉴的精品。也有不少文人雅 士写了风筝元素的诗歌。

“燕”与北京有着难以分割的缘分。北京自古是燕地 的一部分,北靠燕山,从燕都到燕京,在几千年的发展 中,“燕”代表了北京,是北京独特的地域符号。扎燕风 筝有六种形态,分别是肥燕、瘦燕、鼻翼燕、新燕、小 燕、雏燕,将燕子拟人化,沙燕风筝被赋予了性别和年 龄。风筝体现着顺应自然,人类与天地和谐共处。自古以 来,人们认为燕子在自己家宅中筑巢生育是祥瑞之事,燕 子春来繁衍,一窝燕子就是一个家庭,象征着多子多福。 正因为北京对“燕”的偏爱、燕子有诸多美好的寓意,北 京放风筝的季节也正是燕子开春从南方飞回来的时候,届 时,北京的天空中总有成群结队的燕子在飞翔,所以北京 地区的老百姓格外喜爱沙燕风筝。

北京扎燕风筝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离不开百姓的淳朴情感与民间风俗习惯,体现着 民间传统文化和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如今,弘扬民族文化 自信、文化创新,使北京沙燕风筝在这个时代更好的传承 与发展下去,也要极力探索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使之顺 应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 部第102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5:明代陈沂《询刍录》.

[2]高承撰.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冯骥才、白庚胜.中国民间风筝技法[M].北京: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供稿.曹雪芹风筝艺术[M].北京: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谢赫撰,王伯敏注译.古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9.

[8]费保龄.曹雪芹风筝[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社,2008.

[9]哈亦琦.哈氏风筝[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

[10]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2021.

[11]杨建业.北京扎燕风筝[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 社,201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