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什么意思 次日生效是什么意思
2022年6月11日,柴象鲁找来收割机收第二块地的小麦。由于油价上涨,今年的收割费也高于往年。 (受访者供图/图)
种了一辈子地的柴象鲁没想到,经过2021年那场罕见的涝灾之后,2022年的冬小麦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大丰收。
与此同时,受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小麦价格大涨。这两个因素,让2022年可能成为柴象鲁包地以来收益最大的一年。
不过,要想真正实现丰收,柴象鲁还需要与坏天气、粮贩子作战,并解决迫在眉捷的“晒粮难”问题。
“能长出来就不错了”
66岁的柴象鲁是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柴家村9个种粮大户之一,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村里两块耕地,一块50亩,一块40亩,都用来种植玉米和小麦,两者轮作,收完玉米种小麦,收完小麦再种玉米。
农作物种植要遵循时令。2021年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那场涝灾,在导致玉米晚收的同时,还导致冬小麦晚播。包括一些农业专家在内,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由于错过最佳播种期,2022年的冬小麦注定要减产。
2022年2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去年受秋汛影响,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个省有1.1亿亩小麦晚播半个月左右,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3,这在以前从没有过。冬小麦“苗情长势复杂,夺取夏粮丰收面临空前挑战和困难”。
为了抢收玉米,尽快种上小麦,柴象鲁曾花高价买了一辆二手履带式玉米收割机(详见2021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报道《北方村庄的涝灾自救故事:一位种粮大户和他的“小铺链”》),总算勉强收完了玉米。然而当他种上最后那片小麦时,已经是立冬之后。小麦的正常播种期是寒露。也就是说,那块地的冬小麦比往年足足晚种了一个月。
播种的时候,柴象鲁觉得“能长出来就不错了”,至于产量,他根本没敢奢望。他甚至跟老伴说,好歹种上了,长多少算多少,就算颗粒无收,每亩地至少还有135元的国家补贴。
根据与村委会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在每个小麦种植季(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柴家村的种粮大户们需要交每亩地500斤小麦的承包费。算上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成本,即使加上补贴,也得平均800斤以上的亩产量才能保本。
作为一个传统农民,柴象鲁“包地”的原则是:可以少挣,但不能亏本。而2021年的极端天气,让他自包地以来首次担心亏本。
幸运的是,小麦年前长出来了。腊八最冷时节,柴象鲁去麦地查看苗情,发现小麦盘墩“盘得不错”,只是比往年稍小一点、矮一点。“当时就感觉减产不了太多。”柴象鲁说。
而等到年后小麦“返青”时,“看着就没问题了”。之后浇水、施肥,小麦很快长起来,看着承包地被密布的小麦植株全部遮住,柴象鲁放下了心。
种得最晚收得最早
在柴象鲁看来,今年小麦没有减产,得益于老天爷的眷顾——去年在出现罕见涝灾的同时,也出现了罕见的“暖冬”,由于天变冷较晚,小麦即便晚种,分孽也并没有太受影响。
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法宏认为,今年小麦丰收有多个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反而就是去年的秋汛,“麦喜隔年墒,地湿无晚麦。意思就是地只要是湿的,(土壤)墒情好,小麦晚播就不是问题。”王法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法宏的观点让柴象鲁想起老人们说过的一句话;要吃面,泥里战。去年,他几乎就是在泥里播上麦种的。
不过,小麦一天不入仓,就不能算丰收。和往年一样,进入6月之后,抢收小麦成为柴象鲁等种粮户们的当务之急。
2022年6月3日,柴象鲁在柴家村第一个开始收割小麦。最先割的,恰恰就是去年在全村种得最晚的那块地。
尽管强调自己种的小麦是一个早熟品种,但柴象鲁承认,今年麦子割得“有点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天气预报说未来连续几天有雨。
麦收时节就怕下雨。在柴家村包了160亩地的柴树旺说,小麦在下雨之后收割,麦粒上会有个“小黑腚”,品质降低,价格也会受影响。他已经连续两年收了“雨后麦”,今年不想再这样了。
可是,要抢在雨天前收麦,晾晒就显得尤为重要。麦子收上来后,如果来不及晾晒,紧跟着又是连续阴雨天的话,就可能发霉变质,那样的话价格会一落千丈。
2015年,柴家村土地流转一年之后,村民搬上了楼,原村址恢复为耕地。起初几年,柴象鲁等人都是在村边公路上晒粮,从2020年开始,政府不再允许这样做了,晒粮成为种粮大户们的大难题。
柴象鲁还记得,2020年秋收玉米时,他到公路上晒粮,城管很快过来轰,盯着他把十万多斤玉米挪走。
后来经过一番争取,柴象鲁等5个种粮大户,被允许在村边专门划出的承包地修建农场,用来存贮和晾晒粮食,但是由于面积小,粮食多,晒粮仍是大难题。
于是,柴家村新居社区的几块空地成为种粮大户们的晒粮宝地。可是地方有限,仅能容一两个种粮大户同时用。往年的规矩是:哪家先打下粮食,哪家就先在小区晒粮。
柴象鲁的计划是:先把那50亩小麦收割,在小区晒完后入仓。之后马上播种玉米,灌溉完之后,再割另外那40亩。分两次收,晒粮就没那么难了。
其实太阳好的话,只需要晒一两天就够了,然后要么入仓,要么直接卖掉。往后如果下雨,就是一桩大好事了——种下的玉米正需要雨水呢。
为了避免收获“雨后麦”,柴树旺连夜割完麦子。由于无处晾晒,只能堆在自家农场里。 (受访者供图/图)
浇地时下起了雨
柴象鲁的计划一开始就不顺利。50亩地正常情况下半天就可以割完。但收割机中途出故障,花了一天才收完。
柴象鲁用的是柴树旺的收割机。柴象鲁有铲车,但没有收割机等其他机械,柴树旺有收割机等机械,但没有铲车,自包地以来,两个种粮大户取长补短,互帮互助,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在晒麦子时,柴象鲁感觉麦子的“堆头”(小麦堆起来后形成圆锥体)比去年的还大,他估计平均亩产能在1200斤上下,比往年都高。而且麦色也好,麦粒也大,走过的村民都说不孬。
天气不错,只晒了一天多就入仓了。6月5日,柴象鲁和老伴两人开始浇玉米。这是种粮人一年中最受罪的时候。如今种地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机播机收,无人机打药,惟一耗时费力的就是灌溉。由于没有喷灌机,柴象鲁用两个水泵,浇完50亩地也得花一周。
为了尽快浇完,老两口中午不回家,在树荫下吃完饭,顶着烈日继续浇。
浇地方面,柴树旺比柴象鲁更拼命。他外号叫“铁人”。浇地时,在地里一呆就是半个月,经常晚上通宵浇,以免珍贵的河水被他人先用完。他在地头搭了一个窝棚用来休息。在此之前,他曾将自家一个旧橱柜拖到地里,碰上下雨就躲到橱柜里。
就在柴象鲁浇了一大半时,水泵出了故障,找人花了大半天才修好。
6月10日,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对于这场雨,柴象鲁又喜又忧,喜的是没浇完的玉米暂时不用浇了;忧的是另外40亩地里的小麦还没收。
这已是今年麦收时第二次下雨。第一次是6月7日晚上下的,把柴树旺搞得狼狈不堪。前一天,他看到别的种粮大户纷纷开割,沉不住气了,开着联合收割机就下了地,“先割点能放心”。
然而他很快就后悔了。先割的那二三十亩麦子还不怎么熟,由于找不着地方晾晒,只能全放在自家农场,结果铺了厚厚一层。还没怎么晒呢,晚上雨就来了,柴树旺赶紧打电话找人帮忙堆麦。七八个人一通忙乱,总算没让麦子淋了雨。
但是,由于含水多,又没有充分晾晒,有些麦子开始发霉。
两天之后,又下了一场。
墓地边晒粮
6月11日,雨后次日,柴象鲁开始收割另外那40亩小麦。他之前看了天气预报,发现13日、14日、15日连续三天都有雨,只有12日一个晴天,他必须抓住这仅有的晾晒机会。
如果这天上午收割完毕,就能有一天半的晾晒时间,那也够用了,晾晒完就可以直接入仓。
不料,收割机这天也出了状况,直到下午5点才全部割完。
居民小区的空地已经被别人占了。柴象鲁对此早有准备,他把麦子拉到村子的公墓门口——那边上有一长溜硬地,基本可以容下他那片地的小麦晾晒。
柴象鲁在公墓旁晒粮有好几年了。这块地盘基本由他和另一个种粮大户柴象强专用,其他种粮户都不来。
为防止麦子被偷,晚上得有人看。柴象鲁和往年一样,一个人抱着被子、枕头过来,把三轮车车厢的后挡板拆下来当床,晚上就睡在墓地旁边。他一晚没睡着,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蚊子太多。
这晚同样没有睡觉的还有柴树旺。6月10日下的那场雨,以及后面连续几天有雨的天气预报,让他害了怕,担心今年再割“雨后麦”。6月11日下午,他开始割剩下的麦子,为了赶在下雨之前收完,白天割完,晚上接着割,割了一个通宵。这是他包地8年来第一次通宵割麦。
麦子没地方晾晒,就直接堆在农场院子里。十万多斤麦子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
看着眼前这座小山,柴树旺更害怕了——一要是未来几天一直下雨,堆在一起的麦子就会发霉,还不如不割。
另一个种粮大户张萍也是6月11日收割的,找不到地方,她冒险将麦子拉到公路边上晒,结果没事——这天是星期六,城管不上班。
6月12日,天气预报中说的晴天没有兑现,早晨甚至还下了几滴雨,这让正在墓地边上晒粮的柴象鲁高度紧张,急忙用铲车把墓地边尚未晒干的粮食收起来,运回自家农场堆放。
和柴树旺一样,柴象鲁惟一能做的,就是期盼天气赶快好起来。
南方周末记者 柴会群 南方周末实习生 罗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