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与你同在 上帝与你同在翻译
1979年,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一家高级餐厅里,白罗克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宴请他们远道而来的两位中国客人。
突然,餐厅里一位身材高大的美国男子走了过去,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中一位女客人,然后边摇头边不可思议地惊呼道:
“OGM,刘长官!真的是你吗?”
女人愣住了,中美才刚刚建交,这是自己第一次来美国,怎么会有人认识她,还知道她的姓?
“在朝鲜,我是你的俘虏,还记得吗?”男人兴奋得声音都有些变调。
“你是.....”女人盯着男人认真地看,思绪一下子飘到了28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刘禄曾!新缴一批文件,你想办法尽快翻译!”
“好的!连长。”
收到任务,女人马不蹄地盘腿坐在狭窄昏暗的坑道里,聚精会神地翻译手头文件。外面战火纷飞,头顶飞机轰鸣。
手冻得快握不住笔了,她就哈口气搓搓手;饿了,她就和着雪咬一口像石头一样硬的土豆。
这是她在朝鲜的日常工作生活常态,可谁能想到,她从小过的都是养尊处优的生活。
1928年,刘禄曾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名门望族,曾祖父刘秉璋是晚清名臣、抗击外寇的英雄。她的父亲是银行家,而母亲的上辈人与曾国藩、李鸿章家族都有姻亲。
刘禄曾从小就按着大家闺秀的标准培养,长大后举止优雅。然而,在她看似娇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坚韧的心。
从东吴大学国际法专业毕业后,她毅然报名参军,希望像曾祖父一样上战场为国效力。可军队因为她小姐的身份,却不敢收留她,刘禄曾失望地找了份回校任教的工作。谁知,半年后她竟得偿所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支援与我国“唇亡齿寒”的朝鲜,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联合国军展开顽强抗战。
可对于抓获的战俘和缴获的战利品,由于志愿军中懂英文的战士极少,沟通交流和物品识别工作进展困难重重,前线急需英语翻译人才。
刘禄曾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大学期间她一直苦练英语,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夜晚,刘禄曾和其他21名青年翻译官们一起踏入战火纷飞的朝鲜。
这是她第一次上前线,尽管之前她已在脑海中无数次想象过战争的惨景,但她没想到,真实的情况远比自己想象中更加残酷。
她就深刻体会了什么叫惊心动魄。
当时他们正背着行李、米袋,头戴用树枝编结的伪装帽,与战士们行军在朝鲜白雪皑皑的重山险峻中。
突然,“轰轰轰”,美机成群从头顶呼啸而过。
“趴下,快找地方掩护!”
刘禄曾吓懵了,慌忙跑到一棵树下蜷缩着,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出。
狂轰滥炸后,到处一片狼藉,满地的鲜血和断肢,受伤战士发出痛苦的呻吟声,一匹血肉横飞的马就横在刘禄曾不远处,刚刚还搀扶在一起的战士倒在血泊中再也起不来,刘禄曾吓得浑身发抖。
在恶劣的环境中连续行军多日后,刘禄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个叫“球场”的小山村里,这是志愿军第9兵团政治部敌工部的驻扎地。
她被分配在这里,负责翻译缴获的军事文件、物品、战俘信件,监听敌军电台、向美军广播等。
后来,随着俘虏越来越多,上级就让法律专业出身的她也加入审讯工作。
刘禄曾需要在短短3天内搞清楚俘虏的“来龙去脉”,再分门别类后送往俘虏营。
这个工作对她来说可不轻松。
虽然她懂英语,但对于班排连营编制、兵种、装备这些却是一知半解。为此她常深夜在防空洞里努力学习军事用语、敌军概况、审讯技巧等。
更难的是对付那些久经沙场的俘虏。
一次,刘禄曾审讯一个飞行员上校,对方拒绝回答任何问题,还一脸不屑地说:“想不到我堂堂名门后裔,居然落在一个毛丫头手上!”
刘禄曾并不气恼,她只用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就挫败了对方的锐气。
“我的曾祖父官是四川总督,70年前就是抗击侵略者的英雄!现在轮到我来对付你们这些侵略者了!”
她接着严肃地说:“我们优待俘虏,但你完全不配合,我只好先把你和南朝鲜人关在一起,等你想通了再来找我。”
心高气傲的美国飞行员怎能忍受自己与他眼中不屑的南朝鲜伪军关在一起呢?
不出几天,他就毕恭毕敬地回答了所有问题,而刘禄曾也不计前嫌,给予了他优待政策。
俘虏们对这个21岁的小姑娘刮目相看。为了更好地管理战俘,刘禄曾还开动脑筋“应俘施教”。
美国种族矛盾严重,刘禄曾会利用这种心理,让黑人、白人俘虏们互相监督,表现好的发香烟奖励。
她注重引导和感化俘虏,让他们感受平等和尊重。
刘禄曾无意中看到一个小战士在刮一个俘虏的鼻子,那人十七八岁的模样,歪戴着帽子,佝偻着背,无精打采,一点也没有军人的样子。
她连忙制止,说这个动作不太尊重人。
小战士委屈地说:“他饭也没扒拉几口,老在发呆,我好奇刮下他鼻子,看他会不会有反应。”
正说着,这名俘虏突然小声啜泣起来。
刘禄曾忙把他单独叫来询问原因,此人叫詹姆斯·柏特纳,他在沉默片刻后,说:“我想回家,我想亲人了!”
刘禄曾叹口气轻声说:“你看,你也会想自己的亲人,那你为什么要远涉重洋跑到这儿来杀别人的亲人呢?”
柏特纳情绪变得激动,红着脸大声说:“我是为正义而战,是为了阻止你们的侵略!”
“侵略?”刘禄曾转身拿出一份报纸,递给柏特纳,“你自己看看吧,这是美国人创办的反战报纸,这可是美国作者写的文章,是美国政府欺骗了你们!他们才是战争的真正发动者!”
柏特纳飞快扫读文章后,低头不语。
刘禄曾放缓语调:“现在你还认为这是正义之战吗?真的值得你为之送命吗?”
柏特纳无奈地说:“可我没得选择!”他向刘禄曾讲起了自己的过去。
他原是一家餐馆洗碗工,热爱旅游,奈何囊中羞涩,便动了歪念头——偷一辆车圆梦,结果被逮个正着。
在等待判刑时,一个美国政府官员却神秘地告诉他,“有个免去牢狱之灾的好办法,你愿意干吗?”
他说的好方法就是去朝鲜打仗,将功赎罪。
官员一面鼓吹这是正义之战,一面信誓旦旦地保证在军队能拿高薪,可以吃香喝辣,说不定还能娶个漂亮的朝鲜姑娘回家。
说得天花乱坠,柏特纳心动了,稀里糊涂地答应下来。
临走前,随军牧师轻拍着他的肩膀说:“放心去吧,上帝与你同在!主会保佑你的平安!”
这一度让柏特纳感到安心,可谁知刚上阵,枪还没摸热,他这个军中“菜鸟”就成了俘虏。
刘禄曾听后唏嘘不已,“你可真糊涂!在美国你犯的是小罪,在别国杀人可是大罪!孰重孰轻?你想想看,哪个朝鲜姑娘会愿意嫁给杀她们家人的仇人呢?”
“都怪自己没脑子,轻信了鬼话!”柏特纳懊恼地垂下了头,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怯怯地问:
“刘长官,你们会怎么处罚我们呢?真的会挖鼻子、割耳朵吗?”
刘禄曾听后噗呲一笑,“哪听来的?你现在不是好好地坐在这里吗?相反,我们优待俘虏。”
“真的吗?大家一路在偷偷议论,吓得我都不敢睡觉。”
“当然是真的,志愿军不会骗人的!”
这次谈话后,柏特纳精神多了,积极配合各项工作。
可没多久刘禄曾就听到抱怨,说柏特纳不听指挥,昨晚不肯下山背粮。
刘禄曾赶去一看,发现他仍蜷缩在被子里一动不动。刘禄曾上前摸了摸他的额头,发现柏特纳病了,就赶紧叫来军医为他医治。
走时还特意跟战友交待,让柏特纳多休息会,不要急着给他安排背粮任务。
柏特纳走的那天,刘禄曾跟他握手,特意送给他一个礼物,一个圆形红底上写着“和平”两字的胸针。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希望你也牢记这两个字。”
柏特纳将胸针紧紧地拽在手里,眼睛不由地湿润了。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
联合国军对志愿军阵地发起了疯狂进攻,在狂泻190多万的炮弹和5000枚炸弹后,阵地山头被硬生生地削低了2米。
可联合国军发现,总有一个说着标准英文的女声,穿针插线般地不时地在炮火停息间隙响起,“不要为了侵略战争白白送死!志愿军保证战俘安全!我们要和平!”
夜深人静的时候,山头又响起美国人熟悉的《欢乐颂》《铃儿响叮当》《友谊地久天长》等歌曲。
有时是广播志愿军的优俘政策,有时会念缴获的美军士兵家书。听到这些,不免勾起士兵们的思乡情绪。
这让美军将领大为恼火,只要广播一响起,他们就炮轰,但炮一停,广播又响起,他们也没办法。
美军士兵们却慢慢习惯了这甜美声音的陪伴,他们私底下称她为“夜莺姑娘”。甚至不少美军,在被俘时都提出想见“夜莺姑娘”的想法。
而这些精彩节目,正是刘禄曾和战友们,在空气污浊,只能靠蜡烛照明的坑道里安排的。
刘禄曾是其中唯一的女同志,她的吃、睡、工作都在三个空炮弹箱上。
坑道里只有一个简陋的茅厕,仅为坑道被封锁时以备不时之需。平时男战士们都是冒着危险到坑道外方便,刘禄曾一女同志就更难了。
她只好少喝水,白天尽量忍着,等天黑了才顶着炮火外出方便。
在这里,刘禄曾经历了九死一生。
有一次在通过必经的敌人封锁线时,突然一枚炮弹爆炸,弹片乱飞,刘禄曾应声倒在雪地里,万幸弹片只是与她擦肩而过。
1953年停战前夕,刘禄曾将停战谈判的进程实时广播给美军。
7月27日晚10点,广播再次响起,美军清楚地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停战协议已正式签署!
天亮时美军冲出山头欢呼,刘禄曾也和战士们爬出战壕,向美军告别。
美军惊讶地发现竟有一位女志愿兵。他们立刻明白,是每天用声音陪伴的“夜莺姑娘”,他们原以为喊话的是录音,没想到却是真人!更多美军涌上山头一睹其风采。
刘禄曾让志愿军齐声高喊刚教的那句英文:
“We want peace,We hate war!”
美军中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也应声高呼口号。
一时间,“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唤声在响彻山谷,久久回荡。
战后刘禄曾回到祖国,在南京军区工作,后来被调到国际旅行社南京美大部做经理。
1979年,曾经兵戎相见的中美两国,终于放下隔阂与成见,正式建立邦交。
这一年,刘禄曾陪伴我国著名教育家吴贻芳访美。没想到在参加白罗克博物馆聚会时,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这名男子激动地说:“是我,詹姆斯·柏特纳!你送过我的和平胸针,我现在还留着......”
“真没想到会再次遇到你!”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刘禄曾俏皮地说:“当年你受苦了,今天可以报仇了。”
柏特纳听后哈哈大笑,由衷地说:“不,我很感激你,做志愿军的俘虏是我的一种幸运。”
望着眼前自信挺拔的柏纳特,刘禄曾不由地感慨:“你跟之前判若两人,我都快认不出你了。”
柏特纳告诉她,自己回国后每天认真地生活,这家餐馆就是自己开的。
周围的人都为这动容的故事鼓起掌来。在悠扬的《友谊地久天长》的背景声中,大家纷纷举起酒杯,向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军人和她的国家表达敬意。
“谢谢您善待我们的士兵!”
刘禄曾也高举酒杯,“为和平干杯,为友谊干杯!”
刘禄曾不因审判官身份而高高在上,还战俘以尊严,待他们以温暖,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志愿军的优俘政策,彰显了新中国泱泱大国的气度和人道主义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是一个真正的仁义之师,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值得信赖的民族!
END
作者:丝雨阡陌
编辑: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福建媳妇”成了菲律宾副总统后,为何却高喊要与中国对抗到底?
北大博士王永强:移民美国20年不回家,母亲重病也不管,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