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和影响

时间:2023-04-23 21:3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090 评论: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陆续在奥地利和德国实施统治。其中同盟国在1955年允许奥地利成为永久中立国家,将不会与任何政治集团有所密切交流。而同盟国则将德国领土分成数块,其中西部由西方盟国所统治、东部则由苏联所管辖。同盟国也强烈要求德国社会必须去纳粹化,同时开始起诉纳粹战犯以及前纳粹党成员进行审判,不过在政权转交给西德之后大多是安排赦免,并且尝试将这些成员重新融入社会环境中。同时德国也被要求归还自1937年战争爆发以来所占领的四分之一领土,其中位在东部地区的西利西亚、诺伊马尔克与波美拉尼亚归属波兰统辖,不过东普鲁士的领土分配则引起波兰与苏联的争执。

随后有将近900万名德国居民纷纷自归还区中撤出,同样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则有300万名德国民众也被迫搬回德国居住。根据1950年代的统计,平均5名德国民众中有一名为来自东部占领区的居民。此外苏联也分别自波兰寇松线以东地区、罗马尼亚东部、芬兰东部以及3个波罗的海国家中获得部分土地,但这也至少让近2万名波兰民众被迫远离自己的住家。

参战双方不论战胜或战败皆为战争已经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同盟国集团为了能够真正维持之后世界秩序的和平,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联合国,并在1948年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来作为各个会员国的共同标准。不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的国家在联合国获得庞大权力,其中美国、苏联、中华民国、英国和法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虽然今日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所提到的地区仍然没有改变,但实际上管辖的政权则有所变化。

其中中国席位则在1971年所通过的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中,确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华民国原席位;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则由作为苏联继承国家的俄罗斯担任常任理事国委员的职位。然而在战争结束后西方同盟国与苏联之间的结盟关系渐渐恶化,甚至德国在“事实上”很快便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国家政权。双方开始将彼此的占领区划下统治权边界,欧洲国家也纷纷被划分到西方世界或者苏联的势力范围。

其中东欧和中欧国家纷纷纳入苏联势力范围内,这使得苏联开始介入其所占国家的政权结构,并且建立以共产?党进行领导的合作政府。不过尽管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东德纷纷成为苏联的附庸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则因为坚持完全的独立而与苏联陷入紧张局势 。

很快战后世界便分成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正式的国际军事同盟,双方随即陷入长期政治紧张和军事竞争的冷战时期,同一时间也促使了军备竞赛以及代理战争概念的出现。冷战让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下,美国和欧洲盟国经常举行核战争演习,长期的军备竞赛严重影响各国经济增长,且东西方的民间交流和往来被阻隔长达半个世纪,这些情况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得以改变。

在亚洲地区方面同盟国则达成协议希望苏联能够吞并库页岛和千岛群岛,而由美国领导战后日本的发展以及统辖过去日本所占领的西太平洋岛屿。但另一方面过去由日本统治的朝鲜,则在盟军托管时期以38度线划分成苏联管辖的北部地区和美国统辖的南部地区。之后在1948年时这两个以38度线划分的地区纷纷宣布自己为朝鲜的合法政府,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在中国自1946年开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再度引发国共内战,最终由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并于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政府则于1949年时撤迁到台湾。

而在中东方面,阿拉伯国家拒绝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中将巴勒斯坦土地重新分配并建立以色列,然而以色列才刚建立随即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反而更加促使随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间的冲突。虽然欧洲殖民列强仍然试图保留其部分过去殖民帝国,然而战争期间所损失的声望与资源使得这些欧洲国家无法继续维持统治权力,最终导致亚洲与非洲的非殖民化进展。大英帝国、葡萄牙帝国等老牌欧洲殖民帝国也在这一时期逐渐瓦解。

受到战争的影响导致全球各国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其中与其他国家来讲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受到严重威胁,也进而促使战后婴儿潮的出现。而在1950年时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比其他政府还要来得高,同时美国也有更多能力来主导西方世界的经济走向。不过在1945年到1948年时,英国和美国的强烈要求德国西部工业应该响应裁军政策;然而由于国际贸易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导致欧洲经济一度停滞且让其延迟几年复苏。

一直到1948年中期西德进行货币改革政策时逐渐恢复其经济发展,同时马歇尔计划也成功促使欧洲经济政策的自由化。之后1948年西德经济的快速复兴得到“德国经济奇迹”之称,同一时间包括意大利和法国的经济也逐渐恢复正常。但与此相反的是英国则处于经济崩溃的状态,同时在这之后持续10年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尽管苏联经历了庞大的人力和物质损失,然而在战争结束后产物的制作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亚洲地区,日本经济也经历了快速增长,并在198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而中国则直到1952年才恢复为战前工业生产。

科技与战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许多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这包括有航空、船舰以及陆上武器的发展与应用改革。其中在航空武器方面,各式军机开始陆续担负侦察、战斗、轰炸以及地面支援等任务,同时随着任务角色的确定促使飞机开始专业化发展。同时对于飞机于战场的任务性质更加多元,例如开始投入运输机协助快速运输高价值性的物资、装备以及人员等,或者是针对平民区与工业区的战略轰炸来尝试瓦解对方的士气等。而随着针对地面设施的轰炸渐趋频繁,相关的防空武器也陆陆续续改进或者开发,这包括有以雷达、高射炮与面对空导弹为主的防御系统架构,或者是德军88毫米高射炮的开发等。此外喷气式机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次开发,尽管由于发明过晚而对于战局没有立即影响,但是后来喷气式引擎成为之后全世界各国空军的标准配备。

而在海上武器上,航空母舰与潜艇的运用成为之后海战的主轴。包括针对塔兰托、珍珠港与中国南海等突袭行动意味着海上航空武器开始发展,而到了珊瑚海海战后具有优势的航空母舰开始被视为战舰的继承者。而大西洋护航航空母舰的出现证实是盟军运输船队能够有效抵御德国海军的一部分,除了能够扩展四周的保护半径外,也能够有效封锁整个中大西洋海域的通行。同时由于航空母舰并不需要配备厚重的装甲防护,且攻击的主力是以较低成本的战斗机为主,这使得大量航空母舰的投入相比之下较为经济许多。

另一方面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被视为高经济利益的武器之一,双方都将相关的技术列为之后战争的重要关键之一。稍后德国海军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凭此获得一定优势,而英国则随即将以声纳为主的反潜武器与船队战术列为重点开发对象,德国则不断尝试提高技术层面来开发VII级潜舰,并且继续改进狼群战术的协同作战能力。但随着盟军陆续开发出针对潜艇交战的利式探照灯(Leigh light)、刺猬炮、乌贼(Squid)和马克24型鱼雷(Mark 24 Mine)等设备,最终同盟国逼使得德国潜艇舰队无法维持优势地位。

陆地作战方面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采取的静态前线,往往更加强调移动性能和兵种合作的战斗模式。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火力支援的坦克,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演变成为主要作战武器之一。其中从1930年代后期到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的设计相较过去更为先进许多,同盟国与轴心国不断尝试为自己的坦克改良速度、装甲和火力等重点项目。而在战争刚爆发时大多数指挥官认为遭遇具有完整配备的坦克时应该要避免作战,这除了是因为早期小型反坦克武器无法有效贯穿坦克装甲外,同时也是受到德国避免进行坦克或者反坦克直接作战的学说影响。

而在德国结合各式兵器投入战场之后,成功促使德军自波兰到法国战役中都能够以闪击战获得胜利。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包括间接打击(Indirect fire)、战车炮、自走炮或者是反坦克地雷等反坦克战术开始盛行,这使得在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情况下步兵仍然是重要元素。尽管在整个战争期间大多数步兵的配备仍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无重大差别,但是战争促使如能够便利携带的MG42通用机枪等机枪设计、以及适合城镇或丛林作战的冲锋枪类型的快速发展。而战争后期所发展的突击步枪则结合了步枪与冲锋枪的许多功能,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许多武装部队的标准武器之一。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能够获得优势,陆陆续续投入自身的科技协助作战。例如大多数主要交战国家开始不断试图破解对方复杂的密码,并且尝试透过密码本等设备强化自己的通讯安全。例如在波兰军情局密码处的技术协助下英国成功破解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ULTRA、以及日本海军所使用的通讯代码,这些经由破解获得的信号消息(Signals intelligence)成功促使盟军掌握对方动向。另外盟军也使用大量欺骗的手法来妨碍德军获得正确的军事情报,这之中包括英国策划的肉馅行动与保镖计划(Operation Bodyguard)等。

其他投入战争的工程计划还包括有Z3、巨人计算机与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等早期电脑设备、V-1导弹和V-2火箭的作战计划、发展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针对军事作战进行分析的作业研究以及协助物资运输的桑椹码头(Mulberry harbour,人工港口)与冥王作战(Operation Pluto ,英吉利海峡下的输油管道)等。青霉素是第一次大规模生产并在战争期间使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