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经济危机 3次著名的经济危机

时间:2023-04-24 20:5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818 评论:0

在人类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发生过经济危机。按说人们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经历一次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应当早已习惯,然而发生在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却被人们冠以“大萧条”这一特定称谓。由此可见这场危机破坏力之大、波及范围之广。这场危机让全世界明白了在和平的状态下也可以迎来一场社会浩劫:几年之内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4%,失业率在30~50%的高位徘徊,损失了超过2500亿美元。

这场经济危机发源于1929年美国纽约华尔街爆发的股灾。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当时的人都以为这种繁荣会一直延续下去,然而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惨淡的“黑色星期四”:从上午11点后纽约证券市场就出现了恐慌性的抛盘,以致于行情跌到连计价器都跟不上速度。短短半天之内道琼斯指数狂跌了33点。当天晚上整个国家一夜无眠,因为无数家庭多年来的积蓄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第二天美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挤兑:人们纷纷来到银行门口兑换现金。另一方面股市则继续一泻千里、抛售成风。一时间全国上下有五千多家银行在挤兑狂潮冲击下被迫倒闭,而这些银行的倒闭又进而导致了更多的企业破产。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的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的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这一天后来被人们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

事实上这一天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因为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已愈演愈烈:1929-1933年美国累计破产工业企业14万家、银行1万家。在此期间处于完全失业状态的美国人高达1300万,即使还在工作的人中很多也只是临时性的兼职。一些经济下滑严重的城市税收系统已崩溃,因此也就无力再为民众提供社会救济和市政服务。光是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拖欠教师工资高达2000万美元。

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学校大量关门,以致于1932年的纽约出现了30多万贫困失学儿童。在依然还能上学的儿童中有20%左右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到1933年美国教育部估计全美有1500所高等院校破产关闭。这导致大学入学人数破天荒下降到25万人以下。填饱肚子成为了这一时期人们最基本的诉求。当时一些人甚至开始主动在垃圾箱中翻找可以吃的东西。

1932年一位调查芝加哥贫民窟生活的人描绘了这样一幕:一辆卡车卸下垃圾后大约35个男女老幼蜂拥而上冲向垃圾堆。有的人用棍子扒垃圾堆,有的人则直接用手挖,甚至有人为争抢这些被丢弃的垃圾而大打出手。当时的《纽约时报》曾这样形容道:午夜敲开你家门向你讨要三明治的可怜人可能是报纸的专栏记者,也有可能是几个月前慷慨给你批下贷款的银行经理。

这一时期很多昔日的白领为了维持面子仍每天穿得衣冠楚楚去“上班”,可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去挨家挨户推销一些小商品,甚至有些人直接走过几个街区把衣服一脱就化身乞丐沿街乞讨了。连昔日相对风光的白领阶层尚且如此,那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就更艰难了。那时美国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曾反复保证不会让任何人饿死。

然而在1933年的纽约州至少有29人被明确登记是饿死的,而在全国各地的报告中出现了110个这样的死亡案例。这还仅仅只是被明确登记为直接死于饥饿的人,而间接死于由饥饿诱发的疾病、意外的人则根本无法统计。从1928年到1932年费城的公共卫生机构诊断的营养不良病例增长了60%。这一时期美国儿童中患坏血病、佝偻病等病症的病例明显增长。

大萧条期间缺吃少穿造成的营养不良在整整一代美国青少年身上留下了永远的印迹。二战爆发后美国根据义务兵役法进行征兵。可1940年到1941年200名接受兵役体检的登记者中有一半体检不合格,而这些人在大萧条期间大多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年龄。发源于美国华尔街股灾的大萧条很快就波及全球。从1929年到1933年光是英国破产的工商企业达32000多户、失业人数接近300万。

大萧条开始后的一年内英国的国际贸易从700亿美元下降到了550亿美元,到了1933年英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只剩下240亿美元左右了。1931年英国的远洋航运收入约为1.05亿英镑,然而仅仅一年后就少了2500万英镑。大萧条期间英国的钢铁生产下降了46%、生铁产量下降了52.9%、船舶制造业的生产下降了91%......在1931年以前英镑和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一样是直接与黄金挂钩的。

那时国际金融界形成了分别由美、英、法三国主导的美元集团、英镑集团、黄金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1931年9月21日英国不得不在黄金储备枯竭这一现实背景下宣布停止实施金本位法规中的相关规定。从此英格兰银行不再按固定价格出售黄金,同时还规定严禁向外出口黄金。英镑从此成为浮动货币:它的价值从此由市场决定,而不再是固定于黄金价值之上的不变值。

大萧条期间英国人的工资收入普遍大幅降低:英国王室每年领取的财政专款减少了5万英镑;皇家海军官兵的工资被砍去了1/4。减薪甚至引发了皇家海军士兵的一场骚乱。至于那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更为艰难了。当时的利物浦有数千户失业人家拥挤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这些人通常都不吃晚餐,而是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因为这样他们也就不会感觉到饿了。

当1929年美、英两国陷入经济萧条之中时法国的财政预算基本平衡,与此同时法兰西银行的黄金储备也颇为雄厚。1928年法郎的大幅贬值使法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增强。1929年、1930年法国绝大多数经济部门持续发展:煤、铁、铝的产量都创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最高纪录。1929年5月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290亿法郎,到了1930年5月已增加到550亿法郎。

这一切使法国当局自信满满地以为法国不会像美、英等国一样陷入经济萧条状态。直到1930年11月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宣告破产揭开了法国经济危机的序幕:接下来大批银行与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一时间生产下降、物价暴涨、失业人数激增、资本输出锐减、对外贸易萎缩......1931年法国的经济危机已波及到整个工业部门,从而导致法国工业倒退回了1911年的水平。

危机也沉重打击了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中的法国农业:农产品大量过剩导致价格暴跌。法国经济上的危机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下降,进而引发了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的政治危机:这一时期法国内阁因此频繁更迭。法国经济危机相比美、英两国在时间上要晚两年爆发,然而法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美、英两国,而且法国的经济危机比美、英两国延续得更久。

德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比美、英、法等国更大: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背负了高达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不含利息)。1922年以后德国实际上就已处于一种慢性通胀的状态,到了1929年德国还没得及从本国的通胀中缓过劲来就又遇上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长期的滥发纸币导致德国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通胀最严重的时候一个面包的售价高达一万亿马克。

当时的德国足足有600多万人失业。大人再也不给孩子们买玩具了,孩子们会自己用钱堆积木玩,因为像这样直接玩钱比用钱买玩具划算多了。德国如此糟糕的状态给一些对现状不满的野心家提供了绝好的上位机会。1923年阿道夫·希特勒发动了一场未遂的啤酒馆政变。那时他在人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激进政客。出狱后的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对凡尔赛体系的厌恶大肆鼓吹。

那时德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对内摆脱经济危机、改善生活状况;对外解除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希特勒在宣传鼓动时就有针对性地向德国民众许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可想而知这样的宣传口号在当时对人们会有何等的吸引力。1928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选举中只有2.6%的支持率,然而到了1930年9月纳粹党以18.3%的支持率成为议会第二大党。

1932年7月纳粹党斩获37.2%选票和230个席位的纳粹党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这一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一年后兴登堡总统的去世使希特勒成为了德国至高无上的元首。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希特勒所推动的一系列扩军备战的举动终于使德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转型成为列强之一的过程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封建残余制度。日本经济的发展长期受到资源匮乏、国内市场有限、封建残余束缚等因素的制约。二战前日本的工业水平同欧美国家比起来属于二流,因此被欧美列强讥讽为“贫穷帝国主义”。早在1929年国际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前日本国内经济就已不断爆发危机。

1918年日本爆发了全国性的抢米风潮。1920年东京、大阪等地的股市发生暴跌。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整个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济实际上就处于一种慢性萧条的状态。当1929年源于美国华尔街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后当局开始试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转嫁本国的危机。其实日本历史上素来有通过对外侵略转嫁内部危机的传统。

1931年9月18日晚10点左右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河本末守中尉指挥数名部下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事后日本关东军造谣称此事系中国军队所为,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随即以此为由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就这样在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下逐渐形成。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缩减了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在此期间全球失业工人总数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与金融危机和工业危机相伴随的是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产品大量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暴跌。光是在美国就有成吨的牛奶被倒进密西西比河,还有大量小麦、玉米代替煤炭作为燃料,与此同时广大的失业者群体却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经济危机迅速在各国引发了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危机期间全美劳动力人口的1/4处于失业状态;英国劳动力人口的1/5至1/4处于失业状态;德国约1/5的劳动者完全没工作,另有1/5的人只有临时性工作......一时间各国都遍布着排队领取救济面包和找工作的人。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充满了焦虑情绪。1931年5月美国率先通过法案对890种商品提高税额。

美国首先筑起关税壁垒后立刻引起了连锁反应:33个国家很快起来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当然各国并不是团结一致报复美国的关税壁垒政策,而是彼此之间也空前激烈竞争着:法国就对英国进口小汽车增税60%。大萧条期间各国之间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空前激烈,与此同时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则试图通过武力扩张的方式转嫁内部危机。

这样一种空前激烈的竞争博弈背景最终间接诱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这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叙述更多侧重于罗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化等内容。至于这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更多被认为是间接诱发了日本侵华战争,但这场危机本身对我国的影响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没怎么提。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成分仍占主要比重,而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仍相对比较有限。

因此中国在这场危机中所受到的直接冲击确实不及美、英、日、德等国。当然也不能说这场危机对中国毫无影响:一战后中国的民族资本民族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战到二战之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烟草、鸡蛋、猪鬃、桐油、茶叶等农产品需求量一直在稳步上升。大萧条期间美、英、日、德等国面对严峻的危机纷纷减少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

1929年中国的生丝、茶叶、猪鬃、桐油对外出口价格分别为每担320元、27.8元、100.7元、234元,到了1931年分别跌至145.3元、16.2元、54.2元、182元。即使降价到如此地步都不见得卖得出去。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的残破、农业的凋敝、农民的困苦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此有关。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也加剧了底层困苦人民与富裕阶层的阶级对立情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