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的下一句 学而不思则匿下一句

时间:2023-04-24 22:1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152 评论:0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先生说:“学习并且经常的实践,不觉得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不值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

论语第一段话可以说是孔子人生观的综合反映,透过平实的话语所反映出的是对人生深深的思考。这一段话可以概括为几句话:学而不厌、知己难得、求道孤独。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就是学过之后要经常实践的意思,也就是实践出真知。这里所指并不是学完了要反复练习,勤学苦练固然可取,但不一定能愉快,只能算一种艰苦的磨练。关键在于经常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会所学的知识,掌握知识要领,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所以说:学习+实践=学而不厌。

我们都能做到学而不厌吗?可以说中国人很少有这种感觉,中国的老百姓或多或少总有些厌学的情绪。为什么?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模式大多是:学习+考试=学而无用。

年轻人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各种学习班塞满,到中学为应付中考高考更是点灯熬夜、寒窗苦读,一心一意就想考上个好学校,似乎那就是人生的分水岭。上了大学本该是迈入知识的伟大殿堂、开始进一步深造提升的时候,反而很多人又彻底玩疯了,混混学分就等毕业了。因为他已经受够了十几年的艰苦学习,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可以放飞自己了。

本该自由自在,放飞心灵,认知世界的童年,很多人都被日复一日的束缚在房间里做着不感兴趣的事。身体被限制,头脑被灌输,心灵被压抑。于是内在的压力与自由的渴望让人一旦解套就赶紧释放自己,不想再进入学习+考试的状态。

考试与实践完全是两码事,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让人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得真实的体验,同时从体验中得到乐趣。而不是应付考试、纸上谈兵,基本上这样学来的东西考完试就还给老师了。

这里所讲的学习不只是读书和听课。行住坐卧皆是禅,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探索生活中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领域,这都是学习。

既然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世界那么大,为何不多出去看看?还有哪些美食没有品味过,为什么不去尝尝,再试着亲手去做呢?想要学习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试着多跟人交流呢?难道这样的学习和实践不令人愉快吗?

知己难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有好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就更好了,而且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虽然不在一处,还能跨越千山万水,漂洋过海来看你,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这里要澄清一个误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只是说要热情好客。“远方的朋友来做客,就要快快乐乐。”不只是这样。遥想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缺少交通工具,缺少通讯设备,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或寻仙访道、慕名而来,谁会跋山涉水、不畏艰险来看你?和现在坐几个小时高铁找老同学叙叙旧不是一个概念。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条件,所以有朋自远方来,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且来的一定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细细品味,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那种对知己的渴求,对同道中人的珍视,把酒言欢、互诉衷肠的快乐。而不只是大家来聚个会,喝酒吃肉,发发牢骚吹吹牛的消遣。

求道孤独

刚才讲的是有朋友,接下来讲没有朋友。人不知,没人懂。真的很多时候因为你的追求,你的言论主张和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差别太大,而让你没有朋友。怎么办?做孤独的求道者。

一个真正的大师在街上行走,没有人会认出来。大隐隐于市,没有人了解你的想法,没有人理解你的胸怀,不要紧,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所以说这句话是孔子有感而发的。作为普通人来说,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是用不着生气的,这叫修养,君子气度。对于一个求道者来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别人不明白你,不用生气、不用伤心、不用气馁、不用彷徨,如果那的确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就去做吧。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自然文化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