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是男的还是女的 白一辰是男还是女
文|李克用
编辑|风信子
提起白俄罗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总统卢卡申科身旁的那位面若冠玉的小公子,以及该国与俄罗斯之间紧密的关系。
作为一个在90年代才独立的内陆国家,白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可以说并不乐观,除了木材之外,其他战略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钢铁都要从国外进口。
但是该国却拥有另一种羡煞旁人的特殊资源——美女。近些年来,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白俄罗斯也面临着人口流失的风险,但不同的是,白俄罗斯的人口流失主要集中在美女上。
无论是在西欧、俄罗斯,还是在东亚的中国和日本,都能见到白俄罗斯女模特的影子,随着美女外流现象日趋严重。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下达了总统令,禁止美女外嫁和“出口”。
白俄罗斯美女
然而总统的禁令并没有起太大的成效,每年还是有超过1万名女性通过各种方式离开白俄罗斯。
那么为什么白俄罗斯女性会不顾违法的风险也要离开养育她们的故土呢?
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国家
根据近年来的一项统计显示,在白俄罗斯全国所有的学校中,只有13%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白俄罗斯语教育。
而在基层的幼儿园和小学,教授白俄罗斯语的学生用一只手就能数完,即使接受了本土语言的教育,他们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卢卡申科
对于白俄罗人而言,本土语言是一种奢侈的玩意儿,只有居住在首都明斯克的上流人士才有机会接触到白俄罗斯语,在其他城市和乡村中,俄语的普及率要远远高于本土语言。
白俄罗斯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和他们的领导人卢卡申科关系密切。自从1994年担任该国总统后,卢卡申科一直在推动白俄一体化,并自诩为苏联的接班人。
在白俄罗斯境内,你能看到很多苏联时代的文化图腾,也正因为这种战略思想,卢卡申科对白俄罗斯本土的文化传承并不重视,他自己甚至都不大会讲白俄罗斯语。
因此,卢卡申科在白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眼里,是名副其实的俄罗斯人,反对卢卡申科的声音一直存在,民族主义者频频向白俄罗斯政府施压。
起初,卢卡申科还能用铁腕和法律消除社会上的反对声音,但随着白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的愈发强大,再加上愈演愈烈的乌克兰危机,让卢卡申科不得不重视民族主义者的诉求。
白俄一体化的推动者之一普京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卢卡申科勉强将“振兴本国民族文化”列为国家战略目标,以安抚本国的反对浪潮。
但是,白俄罗斯民族文化到底是什么,恐怕连这群民族主义者自己也搞不明白。
在白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的集会游行队伍中,总能见到白骑士会长旗帜。红色的盾牌里,一名骑着白马的白色铠甲骑士举起佩剑,向左边砍去。
不明就里的朋友们可能认为这是白俄罗斯历史上的国旗或者图腾,但实际上这是立陶宛大公国的徽章。
那么白俄的民族主义者为什么要用邻国的历史,来彰显自己的本土文化呢?
立陶宛大公国
在混乱的中世纪,立陶宛大公国是一个绕不开的重点,彼时西欧和中欧已经成了天主教的天下,巴尔干半岛和南欧等地也因为拜占庭的帝国的影响,纷纷皈依到东正教的旗帜下。
但是,基督教的势力并没有覆盖东欧,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广袤土地上,当地政权并没有过渡到封建社会,仍保留着传统的氏族制,而在宗教信仰上,他们大都是自然宗教的拥趸者。
彼时,受天主教庇佑的西欧和中欧国家,热衷于发起针对异教的圣战,最著名的就是十字军东征等。
在浓郁的宗教环境中,一些狂热的、武艺高强的信徒会加入到骑士团中,成为宗教圣战中的主力。
对于他们而言,在欧洲土地上却信仰异教的东欧人无疑是要被烧死的异端,在“主”的感召下,他们发起了对东欧的征服。
公元12世纪,大名鼎鼎的条顿骑士团和佩剑骑士团发起了对东欧的征服战争,但事与愿违,在军事科技上和组织上都占据优势的骑士团并没有将福音传到东欧,反而被斯拉夫人杀了个大败。
条顿骑士团
在战争出了大力的立陶宛在波罗的海趁机崛起,并联合了东部的斯拉夫部落击退了来犯的蒙古帝国势力。取得了今天属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大片土地,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国家。
尽管立陶宛是以一个异教国家的身份崛起,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传统的自然宗教已经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统治者亟需一款崭新的宗教工具,而这个工具就是昔日他们的敌人——天主教。
此时的白俄罗斯是立陶宛公国统治下的一个邦,他们虽然信奉天主教,但在宗教仪式上却向东正教靠拢。
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新流派——东仪天主教,并形成了新的语言,也就是后来的白俄罗斯语。
而在白俄罗斯土地上生活的贵族士绅,在文化和思想上高度靠拢立陶宛,在语言上则选择波兰语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白俄罗斯语只是他们日常交流中的小工具。
从上述历史的沿革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片土地上并没有出现完全独立的民族文化,本质上是斯拉夫人中的一部分。
波兰翼骑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不可一世的立陶宛公国成了明日黄花,即便找上了隔壁波兰入伙,成立了联合王国。
也没能躲过覆灭的命运,沙俄和普鲁士的崛起意味着立陶宛波兰联合王国注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分赃结束后,白俄罗斯被划分到了沙俄治下,正统东正教的传入消除了天主教对当地的影响,大部分白俄罗斯人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少数人则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的反俄道路。
自从18世纪白俄罗斯被沙俄吞并后,白俄的民族主义者耗费了两百来年光景,都没能让这土地从俄罗斯的手中挣脱。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片土地才出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但是白俄罗斯并没有完整的独立文化,就连国名的中文翻译也具有强烈的俄罗斯背景。
白俄罗斯一隅
缺少完全独立的自身文化,又是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习俗上又和俄罗斯趋同。这就导致白俄罗斯在国家发展上高度依赖于俄罗斯。
而为了能讨好俄罗斯,白俄当局自然要稀释境内具有民族色彩的东西,长久以往,民族意识本就不太强烈的白俄罗斯人形成了特殊的观念。
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不强,他们有的甚至自认为是俄罗斯人,即便是民族主义者,也热衷于立陶宛波兰时代的历史图腾。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白俄人口流失问题严重,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白罗斯美女的流失。
性别失调
白俄罗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女多男少的国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白俄罗斯的悲惨过往离不开干系。
翻开白俄罗斯国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块土地简直就是欧洲灾难的化身,一马平川的土地上没有任何自然屏障,不论何时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德意志帝国和沙俄联合占领的波兰成功独立,新上台的波兰军政府野心勃勃,试图恢复波兰王国昔日的荣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0年,波兰政府的实际控制者毕苏斯基发出了全国动员令,率领军队踏上了征服白俄罗斯的道路,并与新生的苏俄政权发生了冲突。
彼时苏俄虽然刚刚成立,但在重工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其军事生产能力要远远超过波兰,在与红军的冲突中,波兰派遣军败下阵来。两国于第二年达成了协议,共同瓜分了白俄罗斯的土地。
这场短暂的战争,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显眼的印记,人们只知道有大量的白俄男青年在战争中丧命,土地四分五裂,民族精神进一步被稀释。
毕苏斯基
遗憾的是,这场苦难对于白俄罗斯而言,只是后续更大灾难的预热。
1941年,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一柄名为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利刃扎进了白俄罗斯土地。
纳粹军队进入白俄罗斯境内后,不仅屠杀居住在这里的犹太人,同时也将屠刀对准了白俄罗斯人。
为了消灭以敌占区为据点的苏联游击队,纳粹德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执行焦土政策,在焚烧白俄罗斯村庄的同时,纳粹德国还将居住在里面的百姓迁徙到城市之中。
在纳粹德国的指导纲领中,斯拉夫人的血统是恶劣的,他们在恶心人的程度上仅次于犹太人。
党卫军经常骑着摩托车,出没在白俄罗斯大街上的各个角落,心情稍微有些不如意,就对无辜百姓展开屠杀。
据可靠数据记载,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总共有超过100万白俄罗斯人死于战火和屠杀中,这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要知道如今白俄罗斯的总人口才只有1000万出头。
纳粹德国
几乎每一个白俄罗斯家庭都卫国战争时期的死难者,这就导致了在白俄罗斯,纪念二战的胜利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即便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卢卡申科已然举行大阅兵,丝毫不顾忌人员聚集造成的影响。
卫国战争带走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而在上世纪末,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露又让白俄罗斯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核辐射的扩散让白俄罗斯失去了南部肥沃的土地,大量男性也因为灾难丧失了生育能力,让白俄罗斯的人口问题进一步雪上加霜,也就造成了白俄罗斯性别不平衡的今天。
模糊的归属感和男女比例的失调,是导致白俄罗斯女性外流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个导致白俄女性外流的原因,是该国独特的经济问题和女性处境。
和大多数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白俄罗斯的工业水平比较发达,同时又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但是以服务业和文化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基本上处在起步阶段。
在这样一个以农业和工业为支柱的传统国家,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更要命的是,白俄罗斯女性的高等学校入学率相当恐怖。
大量女性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选择前往欧洲或者东亚,从事模特等工作。这些好不容易出国的白俄女人,在国外就好比天堂!
故而有着总统禁令,也依旧抵挡不出白俄女人出国的强烈愿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俄罗斯也逐渐陷入了所谓的“美女危机”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白俄罗斯美女外流的现象和该国历史离不开关系,从中世纪开始,白俄罗斯就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
不少白俄罗斯人对自己的身份存疑,对故土没有什么太大的归属感和情感,选择移民和出走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除了这一原因外,白俄罗斯的性别比例失调,女多男少也是导致女性出走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本国特有的。
具有苏联时代的经济体系,让女性在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进一步导致了“美女”这一资源的流失。
所以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下,卢卡申科的“美女出口”禁令就好比鲧的治水,只是用泥沙堵住缺口。
并不能起到什么长久的效果,白俄罗斯若想真正摆脱人口外流的窘境,对经济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美女之国——白俄罗斯 敬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