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时间:2023-04-25 04:1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004 评论:0

长久以来,林则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他是晚晴道光朝的政治家,改革家,曾经先后担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地方要职,死后清廷给其谥号“文忠”。

因为他在其钦差大臣任内主持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以及积极抵抗英国的殖民侵略而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与此同时,因为其处于同西方接触打交道的最前线,又被称作“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那么,他在广东时,到底做了那些事情?又看见了什么呢?

清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1839年1月9日),钦命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由正阳门一路南下,直奔广东,受道光皇帝的指派前往查禁鸦片。

由于广东一带鸦片走私十分严重,白银的大量外流严重危害到了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同时又严重危害国人的身心健康,朝廷三令五申严令各海口查禁鸦片走私。

由于广东官员的腐败以及洋人的势力,鸦片走私猖獗不已,成为朝廷心腹大患。由于林则徐在湖广总督等任上办事谨慎认真,为官公正清廉,因此得到道光皇帝的青睐,任为钦差大臣查禁鸦片。

他本人也因此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经过两个月的舟车劳顿,历经四省到达粤省省城。林则徐秉持其一贯的认真作风,到粤不就就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鸦片的公告,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密切配合积极责成洋商呈交鸦片,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坚定地决心。

由于当时的清朝士大夫都不屑于同洋人打交道,当林则徐到达广东之后才发现这些“蛮夷之地”的洋人并不如想像中的那般不堪一击,而且极其“阴险狡诈,嗜利如命”。

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林则徐不得不放低姿态,了解这些远自西洋的敌手。尽管这被当时的士大夫口诛笔伐,视为莫大的耻辱。

第一件事便是设立翻译馆。

“中国官府完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寻求考问,故至今不如西洋”。这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于时人对外界的认识的生动描述,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因此林则徐设立译馆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以及背负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议论和压力。再加之当时并没有官方的翻译机构以及专业的英语人才。

林则徐所招募的翻译人员都是来自民间的不入流的“贩夫走卒”,不为正统所认可。林则徐便是以这样的一群人为基础搜集外文情报,进行对外政策制定甚至军事指挥的情报依据。

以此观之,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处处被动由此可见根源,然而自大的清政府并没有吸取此次教训积极地去认识外部世界,从而在二十年后遭受更大的耻辱。

林则徐在对外认识的第二件贡献便是编译西方书籍。

林则徐组织翻译馆,翻译外国报纸等主要是了解西方的军事外交动向,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对策。但是他同时也组织了一部分人去翻译了一些西方的书籍,介绍相关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加强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并且对于当时将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武器视为“奇技淫巧”,林则徐对这种自大愚昧的认识进行了批评,并积极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这些举动都极大地影响到后来兴办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

在他翻译的各种书籍中在后来影响最大的便是《四洲志》,使得天朝的人们知道除了中国及周边地区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疆域,不同的风土人情。而魏源又在《四洲志》的基础之上完成了更为详细具体的《海国图志》,引导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尽管林则徐在广州期间极力进行探求新知的活动,然而以后来者观之,他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非常之大。

1840年左右的林则徐可以说是当时清政府对外了解最多的政府官员了,但是从他上奏给道光皇帝的奏折观察,同当时其他官员描述英国的言辞别无二致,在他的心中,英国任然是处于“蛮荒之地”西洋小国,其在广东的一系列活动只是为了获得天朝更多的赏赐。

后来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林则徐在1841年6月被发往伊利,“终日萧闲,一无所事”,体弱多病。10年后病死在前往广西的路上。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人们对于林则徐的评价有些言过其实,并且还认为他在广东禁言时的一些过激举动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林则徐没有革新的思想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他在广东的可贵的睁眼看世界的事实是抹杀不掉的,由他开始,近代中国人渐渐地走向世界,谋图自强。

来稿/素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