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理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出自《论语?雍也》。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
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人快乐了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孔子开创了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非常注意根据弟子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引导。
虽然如今因材施教一般被看作教育通用方法,但在先秦时期,因材施教其实还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比如孔子在和学生们讨论,何为仁道的时候。
他给不同学生的答案,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所成就。
这既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孔子重视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佐证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孔子还非常重视使用多种教学方式
比如他经常和学生们在天气好的时候游玩,来调动同学们的情绪,他也会利用一些生动的小例子,来解释高深的道理。
这种对于教学环境的重视,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除了选择宜人的学习环境之外,孔子还喜欢在讲课的时候弹奏乐器,在开心的时候也会引吭高歌。
这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思维也更加活跃,这才为我们留下了《论语》中那些经典的故事。
不过,随着教育被等同于科举应试,孔子的快乐教育也就逐渐被淘汰了,变成了类似现代的应试教育。
现在孩子都说难管,学校管不好家长管不听,一个原因是因为忽略孩子的天性。教育容易变成教训,而教训多了就会慢慢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期就容易爆发出来。
学生的心理问题现象现在已经越来越多,是因为在平时没有给孩子释放天性的机会。孩子是有很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在孩子释放天性的时候,家长要多注意引导,从小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育本身的重点应该是引导,而非教训。
因此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其实是打破教育概念的桎梏,不再将应试教育等同于教育的全部。
只有这样才能让快乐教育的传统重获生机,孩子们也能够在更小的压力下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