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什么态度
大 学 士
如何理解《大学》?如何理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众所周知,《大学》是孔夫子的弟子曾子所著。“大学”乃“大学问”的简称。《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问就是:对内认识自我,以正确的做人的学问;对外认识世界,以正确的做事的学问。正确的做人,正确的做事有两大目标,第一,是明明德。第二,是亲民。
先说说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乃明白之意。第二个明是名词,乃真真正正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体,德是用。道是根本的东西,德是对道的认识、理解、运用的程度。道是背后的、根本的,德是表面的、具体的。举例说明,电就相当于道,电之能照明,能听音乐,能看电视等功能就相当于德。宇宙当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缔造的,这个道在《道德经》中,被老子起了个名字叫“大道”。例如:宇宙形成,天体运行,万物衍生等等都是“大道”的杰作。在这个“大道”的支配下,万事万物又都有一个,决定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具体的、个性化的道。例如: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万物传承,各自衍生等等都是各自的,具体的、个性化的“道”的杰作。这里的“明明德”,指既要明白宇宙的缔造者“大道”的内涵,又要明白决定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具体的、个性化的“道”的内涵,而且,明明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是,有一个终极目标,这就是“止于至善”。
再说说亲民。亲民,就是让人民大众了解、认识、运用“大道”和“道”,并且遵循“大道”和“道”的杰作之要求工作、学习、生活。亲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拓展旳过程。但是,有一个终极目标,这就是“止于至善”。
因此,明明德和亲民都有一个最大目标、最佳状态、最高境界。这便是《大学》所言之两大目标要“止于至善&34;。
“明明德”的至善是“身修”。“亲民&34;的至善是“天下平”。
溶 纳
大学问就是对内认识自我,正确的做人,对外认识世界,正确的做事。现在就分别说说做人和做事。
第一,对内认识自己,做人方面的止于至善。是物质的身体达到“真息&34;(指连接人体的一呼一吸之间的不呼不吸的一刹那)的状态,意识的精神达到“真意&34;(指连接人的一个个意念的前念后念之间的无念的一刹那)的状态,而且,真息和真意高度融合为一,即达到了“无极&34;的状态和境界。这是一个人身心修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
第二,做事方面的止于至善。是清楚、明白、准确的把握了所研究的物之本末和事之始终。
明白了“人自身的至善”和所研究的物之本未、事之始终的“物与事的至善”后,便有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人这个高度精密的机器而言,对内认识自己,对外认识万事万物,都要经过上述同一个过程。
《大学》接着提出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4;。意在告诉人们,宇宙当中的任何物都有本有末,任何事都有始有终。明白了所研究的物的本末,明白了所研究的事的始终,就既接近了宇宙的缔造者,《道德经》所言之“大道&34;(宇宙当中的大到天体运行,小到微生物衍生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和大到天体,小到微尘之万事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大道”的杰作);又接近了决定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本与末的万物特有的“道”和决定万事运动、变化、发展的始与终的万事特有的“道”(这个“道”,是在那个“大道”的支配下,各事各物具体的、个性化的道,是“大道”功能的表现和反映)。
孕 育
《大学》接着论述了“明明德”和“亲民”两大目标的至善境界的实现方式和路径。
明明德的至善境界是“身修”,其实现方式和路径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
亲民的至善境界是“天下平”,其实现方式和路径是:家齐→国治→天下平。
《大学》总论部分最后讲:从周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对内认识自我,以正确的做人;对外认识世界,以正确的做事,首要的,第一重要的是要达到“明明德”的至善境界,这便是“修身”这个做人、做事的“大学问”的根本所在。同时,“身修”就是对内认识自我,正确的做人,对外认识世界,正确的做事的“至善”境界。
初浅认识,请方家指正。
(原创作品,禁止抄袭,版权所有,违者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作品,禁止抄袭,版权所有,违者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