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
4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发出倡议,建议规范对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管理,将教育实践作为职前教师入职中小学的必要条件,并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的职前教师培养机制。
倡议书提到,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推进工作中,新入职教师的遴选和培养应受到充分重视。目前,新教师主要由师范教育毕业生以及获得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教育毕业生构成。但是由于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不足、标准不一,高校和中小学对实践性课程的重视不够、指导不足,导致师范毕业生教育实践不足,而有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非师范生更是缺乏教育实践经历。实践的缺失,使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均难以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有效联结,缺乏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能力,不能适应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需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这一政策遵循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旨在建设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倡议规范对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管理,将教育实践作为职前教师入职中小学的必要条件,并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的职前教师培养机制,具体如下: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教师准入的实践门槛,规定中小学教师上岗前除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须有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经历;规定有意愿成为的中小学教师的高校毕业生,须向用人单位提供半年及以上的实习实践证明。对于有能力、有意愿承担职前培训任务的中小学,给予开展培训相应的资金支持,同时对这些中小学在自主招聘教师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师范类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保障职前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的时间。高校联合中小学共同构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并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课时安排为本科课程3.5+0.5(年),硕士课程2.5+0.5(年),前者主要由高校设计完成,着眼“教什么”,后者主要由中小学设计实施,着手“如何教”。
三是中小学校应充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前培训,主动接受职前教师的实习,参与职前教师实践基地的探索实践,为职前教师创设实践空间。遴选适合做、乐意做、有热情做的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为职前教师提供及时诊断。建设科学完备的实习管理制度与成绩评定制度,将实习管理的重点切实转变到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上,为职前教师规划成长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表示,“构建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的职前教师培养共同体”可以通过“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联合、共建共享、互动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为职前教师搭建起教学观摩平台、实践训练平台和能力提升平台,实现政府、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优秀教师的共同目标,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做出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