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统一了三国 最后谁统一了三国天下

时间:2023-05-15 18:5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280 评论:0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割据,魏、蜀、吴三国相继成立,最终却让司马家篡权夺位,建立晋朝的故事。

而这里面最令人惋惜的便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他多智似妖,善于用计,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为光复汉室,耗尽毕生心血,但终究没有挡下历史的车轮。

后世的的许多名人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研究,试图从中找到他为何无法统一三国原因,而毛主席曾一针见血的评论道:“他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

那么,毛主席所说的“三个致命错误”究竟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何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呢?

图片来源自网络

君臣初识,隆中三对

谈起诸葛亮这个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蜀国的丞相,一代千古名臣,却不知早在幼年时期,诸葛亮也曾差点沦为一个孤儿。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名叫诸葛珪,是东汉时期的泰山郡丞(相当于现在的省委秘书长),家族的叔伯兄弟也全是当官的,所以对于诸葛亮说什么“臣本布衣”,人家也就是谦虚谦虚,千万不要当真。

三岁那年,诸葛亮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仅仅过去五年以后,他的父亲也撒手而起,当时诸葛家的大儿子诸葛瑾才十三岁。

图片来源自网络

面对父亲的突然离世,诸葛家也陷入了一阵混乱,年少的诸葛瑾完全无法照顾这一大家子(两名幼弟和两名姐姐,还有一个继母),于是他们只能投奔到时任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家中。

叔父诸葛玄对诸葛亮兄弟三人非常好,让他们也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朝廷另派他人取代诸葛玄太守的职务,诸葛玄只能灰溜溜的跑到前往荆州落户。

八年以后,诸葛玄郁郁而终,诸葛亮倍受打击,随即便在隆中地区结庐隐居,每天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闲暇之余,诸葛亮总以管仲、乐毅自比,可是没人真的拿他当回事儿,唯独好友徐庶相信他的话,甚至经常与他交流学问,谈论国家天下大事。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当时,大汉王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袁绍、曹操等诸侯纷纷出现,南方的孙策、刘表也野心勃勃,徐庶建议诸葛亮择一明主出仕,以此来展现自身的才华。

对此,诸葛亮微笑着摇了摇头,因为在他看来天下英雄(枭雄)众多,但是能够和他达成一致理想的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诸葛亮又在草庐中度过了三年。

公元201年,皇叔刘备从北方败亡,被迫逃往荆州避难。与此同时,刘备并没有因为此次失败灰心,反而积极结交各类人才,试图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最终完成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想法。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彼时,一名叫做司马徽的荆州名士表示:“当今世上真正称得上是俊杰的人,唯有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二人,这两人都是能够了解事物大局的人。”

然而正是因为这次谈话,也彻底让刘备记住了这两个人的名字,为他与两人未来的相遇,奠定了良好的印象基础。

一年以后,乡野贤才徐庶主动投奔刘备,并得到了对方的器重,接连击败了前来进犯的曹仁、吕翔等军队。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曹操在得知刘备拜徐庶为军师以后,立即用计逼迫徐庶北上归曹,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告知说:“此人大才,只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膝至此,万望将军屈尊以相仿。”

对于接连两人推荐诸葛亮,刘备也意识到了对方的重要性,于是接连三次前往隆中草庐拜访,直到见到了闻名已久的卧龙先生。

两人初次相见,刘备便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向诸葛亮询问究竟该如何拯救汉室,完成天下的统一。

图片来源自网络

面对刘皇叔的询问,诸葛亮也没有犹豫,主动说出自己的计划:第一步是要联合东吴,对抗曹操。第二步是夺取荆益,壮大自身。第三步是分兵两路,北伐中原。

听到如此详细的计划,刘备当即大彻大悟,于是便立邀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拗不过刘备的热情相邀,只能欣然答应了下来。这一年,诸葛亮刚好27岁,刘备也47岁了。

图片来源自网络

计划突变,诸葛病逝

在得到诸葛亮相助以后,接下来的几年中,刘备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虽然最初大家还是像以前一样被曹操的大军不断追赶,但是在诸葛亮的计划下,刘备很快便与江东孙权达成了同盟,并利用自己皇叔的身份,结交了大量的贤才。

此后,在刘表之子刘琦的帮助下,刘备先是率军到了夏口,然后又让诸葛亮面见孙权,两家集中大量兵力,在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争夺天下的大战。

在这次战役中,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促使曹操的大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加上曹军内部瘟疫爆发,将士们水土不服,根本无力抵挡敌人的进攻,最终不得不引军北还。

图片来源自网络

趁着曹操回到北方,刘备也是频频出战,接连拿到了荆南四郡的地盘,随后又偶遇了大才庞统,将其招揽为军中谋士,和诸葛亮并列为军师中郎将。

公元211年,益州之主刘璋听从别驾张松的建议,请求刘备率兵入蜀,对抗汉中的张鲁大军。值此良机,诸葛亮也主动进言,要求刘备和庞统进入益州,彻底吞并掉益州。

事后,刘璋意外发觉张松私下里投靠了刘备,于是当即下令围攻刘备全军,好在刘备棋高一着,打着“蜀主无能”的旗号,轻松平定了益州诸郡,逼迫刘璋主动出城投降。

图片来源自网络

截至到这一刻,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完成了两步,只剩下最后一步的分兵两路,北伐中原。

在得到蜀地以后,刘备进入了长期的发展阶段,诸葛亮逐渐脱离军事工作,转而从事文职,安抚益州百姓,恢复当地的生产秩序。

六年以后,曹操率大军向汉中入侵,而刘备在考虑到汉中是益州门户的因素,于是便调集重兵与曹操展开了汉中争夺战。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这次大战过程中,刘备彻底改变了以往的颓势,一举战胜了北方枭雄曹操,并于当年七月,自封为汉中之王,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然而就在刘备和诸葛亮都以为,他们会完成统一国家,兴复汉室的重任时,东吴的大都督吕蒙却给了蜀汉致命一击。

公元219年冬季,吕蒙主动向孙权提出攻取荆州,占领长江以南的计划。当时,蜀汉荆州大将关羽正在北伐攻打樊城,前线战事处于僵持状态,根本无力估计后方安全。

图片来源自网络

恰逢,这个时候吕蒙率军白衣渡江,一举攻下了荆南四郡,切断了关羽等人的退路,荆州大军彻底土崩瓦解,关羽本人也死在了吕蒙手中。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隆中对”发生了重大改变,诸葛亮原本准备两路并进,北伐中原的计划也随之泡汤,但是这个还不是最严重的,接下来的一系列变故,才是蜀汉王朝的衰弱的初始。

两年以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并任命诸葛亮为丞相,紧接着刘备的三弟张飞,在筹备给二哥关羽报仇的时候,遭到了小人的暗杀。

图片来源自网络

刘备彻底为之震怒,转而亲率大军伐吴,诸葛亮苦劝未果,结果让刘备在夷陵地区遭遇惨败,蜀军十不存一,刘备退往永安,将国事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随即便驾崩了。

刘禅登基以后,诸葛亮事必躬亲,为不负刘备所托,他一面修好吴国,一面整治内政,待到国家稍微稳定一些,诸葛亮便率军南征,彻底降服了南中的蛮族,从而组建了以少数民族为首的无当飞军,建立了北伐中原的基础。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彼时,趁着魏文帝曹丕刚刚去世,继位者尚未掌握国家大局,诸葛亮开启了首次北伐之旅,结果没曾想魏国那边反映得如此即使,蜀军刚刚攻下了陇右三郡,魏国那边便由张郃领命带着五万大军打到了街亭地区,险些断掉了蜀军的退路。

此后的七年间,诸葛亮连续北伐五次,缺始终未能打下关中地区,最终在公元234年病逝在了五丈原地区。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主席评论,三大错误

时过境迁,三国早已经灰飞烟灭,但是人们对于诸葛亮的事迹却始终谈论不休,有人喜欢他的忠诚,有人喜欢他的智谋,还有人则是单纯的同情这位悲剧角色。

论足智多谋和军事能力,诸葛亮都是三国最顶尖的存在,甚至在整个华夏的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人也屈指可数。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穷其一生无法达到,统一天下的夙愿,许多人不禁开始对其进行探讨,寻找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他统一国家。

对此,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点评出,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夙愿,主要因为他犯了三大错误。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一是用人不明,临阵缺失。这一点是最明显的错误,在刘备死去以后,蜀汉并非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其中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关中的时候,陇右三郡主动归降蜀军,这说明在人民群众眼里,汉朝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愿意重新回到汉朝的回报。

但是这么好的一次机会,诸葛亮却让它轻易流失了,本来只要蜀军守住了街亭地区,魏军就无法直接逼退蜀军,待到蜀军尽取关中诸县,再集中兵力对抗魏军,到时候谁打谁就不一定了。

图片来源自网络

可是对于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诸葛亮不仅只派了一名纸上谈兵马谡驻守,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抵达前线,反而在祁山地区长期盘旋,最终导致魏将张郃大败马谡,第一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对此,毛主席曾在书籍上批注道:“初战,亮宜自临阵”。事实上,战场上的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虽然我们比较喜欢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但是真实的战争当中,作为一名将领亲临阵地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图片来源自网络

此后,诸葛亮应该也吸取了一定的经验,在之后的四次北伐过程,诸葛亮每次都亲临阵地,毛主席也在书上有批注道:“自街亭之败,每出,亮必在军中。”以此来肯定诸葛亮知错能改,积极改过的精神。

第二是放任伐吴,招致惨败。从国家的综合国力来说,刘备在夷陵地区遭遇的惨败,确实是蜀汉国力大面积衰退的主要原因,除了大量的士兵战死以外,许多的士族大臣也纷纷惨死,国家一度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图片来源自网络

针对于这一点,毛主席说:“夷陵惨败不应该发生,即便是诸葛亮无法阻止刘备伐吴,那就干脆参与其中好了,如果有诸葛亮在一旁出谋划策,即便是打了败仗,又能败到哪里去呢?何况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失败的未必会是蜀汉。”

第三是战略失误,隆中问题。关于这一点的错误指出,其实跟宋朝大诗人苏洵有一定的关系,按照苏洵的看法,他认为西蜀盆地自守尚有不足,怎么能成为北伐的基地呢?于是,苏洵提出了“诸葛亮弃荆州选蜀地,吾便知其败局已定”的观点。

图片来源自网络

对于苏洵的观点,毛主席则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升华,他认为国家与国家的作战,不应该分兵行事,毕竟蜀汉的国力本就不如曹魏,荆州和益州相隔千里,按照隆中对的计划,敌人很容易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这对蜀汉一方是极其不利的。

如果真的想要完成北伐,那就联合东吴齐头并进,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打疼曹魏,只有那样蜀汉才有统一天下的希望。而且假设荆州大军没有参与北伐,或许关羽惨死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蜀汉也不会有后来的败仗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