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孙子兵法简介及作者

时间:2023-05-16 00:5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738 评论:0

一、

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摆脱紧张的情绪,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情有十足的把握,而一个人没有对于失败的恐惧,是因为他有必胜的决心。

所以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宗旨并不是针对于问题的本身,而是能够提前谋划胜利的先决条件。

就像《孙子兵法》之中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就是说: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和敌人作战,而侥幸希望在作战中取胜。

善于谋事的人总是首先谋划条件,在条件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有十足胜利的把握,而不是总将心思放在侥幸取胜的状态上,这样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具备胜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去除内心对于失败的恐惧。

在《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怨恨产生于一个人不肯赦免小的过失,而祸患就产生于做事之前不经过仔细的谋划。

人必须要有长远见识的睿智,否则必定会为眼前的事情所担忧,所有的事情都要以仔细谋划为前提才有必胜的把握,如果贸然去实行,事先没有安排,事到临头的时候没有准备就很难成功,到那时也会因为突然出现的问题而手忙脚乱。

这是失败的常见根源,所以说在事情出现之前提前准备,充分谋划好足够多的条件,事情就容易办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退回北方,当时作为胜利者,孙、刘两家都在积极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曹操这个时候总结历史经验,知道如果想要重新开战并且取得胜利,就需要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上,甚至人才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行。

而曹操也知道,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都是在得到贤才之后才能夺取天下的,而得到贤才是一切重要条件的基础。

于是,曹操先后颁布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唯才是举”的重要策略。

古人将贤才称之为“国之大宝”,真正有志于天下,诚心爱才的当权者不但求贤若渴,而且一旦得到旷世奇才的时候,都不惜钱财,都给予丰厚的待遇,因为凡是开明的君主都知道贤才是所有事业的基础,并且以此当成谋划事业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就像当初的孟尝君一样,供养三千食客,里面有学公鸡打鸣的和学狗翻墙偷盗的,孟尝君都没有任何鄙夷和嫌弃的态度,而是全都热情而又恭敬的对待。

后来孟尝君遇到灾难之后,那个学狗翻墙偷东西的人盗取了秦国的狐皮大衣,而学公鸡打鸣的人在函谷关下学公鸡打鸣,让城门提前打开,才使孟尝君免于灾难,得以保全性命回到本国,而这一切都是得益于提前谋划条件,供养贤人而得到的结果。

二、

《菜根谭》之中说: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如果想在遇到变故的时候没有惊慌失措,平时就要多多思虑,培养沉着镇定的性格;如果想要在临死的时候没有留恋牵挂,就要在平时无事时把所有事情都看清,要拥有超脱的情怀。

处变不惊,遇事沉稳的人生态度,都是得益于平时对生活的提前谋划而得到的自然结果,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足够有自信,事到临头的时候自然不会惊慌失措。

在问题出现之前思考各种可能会出现的状况,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麻烦,并且想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做好心理准备,胸有成竹,才能在遇事时而不慌忙。

不仅对人生谋事时应当如此,对人生的任何事情都应该以此作为警示,就像对待生死的问题,如果能在平时生活时对人生事态看得透彻,保持一颗淡然之心,即便遇到生死问题时,也会从容安然,无牵无挂。

这是一个看似很艰难的境界,但是这种状态对人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意义是极大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事到临头”的那些危机时刻,而人生越是在关键时刻越体现出自身的涵养与能力。

因为在关键时刻,自身的态度对于事情本身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越是慌乱,事情反而越是糟糕,反而不利于事情本身的发展。

所以,沉稳的处事态度不仅仅是人生最恰当的谋略,也是对人生最好的优待。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