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拼音 20个元素周期表及拼音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这有没有让你想起上初中化学课,背读《元素周期表》的痛苦?
那你又是否知道,里面很多元素的中文命名,居然来自一份皇室家谱,而且还暗合了中国古代“按辈分取名”的传统。
最新版《元素周期表》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并制成了第一代元素周期表,不久便引起中国清代著名科学家徐寿的关注。
在此之前,徐寿就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负责翻译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技书籍。比如他和别人合译的《化学鉴原》,就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西方化学著作。
徐寿
在那个年代,翻译《元素周期表》,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
因为表里的元素符号都是以生僻的拉丁字母来表述,再加上中西方如鸿沟般的文化差异,要想把元素周期表准确地翻译成中文,简直比登天还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寿在图书馆中发现了一份《明史·诸王世系表》,里面记载着20多首五言诗以及明代亲王、郡王的世系后代,原来它是明朝皇室的家谱。
徐寿发现,这份家谱所记录的朱家子孙,很多人名字都是金字旁的生僻字(如钠、钾、钙、镍),甚至有些是没见过的新字(如汞、钋、镧),它们非常适合用于化学元素的中文命名。
所以徐寿据此创造出独特的“音译命名法”,即将元素周期表中的固体金属元素一律使用“金”字偏旁,其中文发音则取自与该元素原音近似的汉字。再加上他自创“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最终顺利解决了元素周期表的翻译难题。
时至今日,我们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之所以见到“氯、溴、碘、锌”等字样,就能一眼识别出元素的读音、状态,这归功于徐寿科学的译名原则,他也由此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真是想不到,一份随王朝灭亡而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皇室家谱,多年后居然还能派上用场,为中国化学发展做出贡献。
说到这,肯定有人好奇:在明代皇室的家谱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生僻的名字?
这就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众所周知,他是贫苦农民家出生,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原本属于大字不识的文盲。但长大后,从出家当和尚、到当上起义军将领、再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直坚持自我学习,在文化修养这块比较严格。
所以在子孙的名字上面,朱元璋专门制定了一套要求——从孙子辈开始,朱姓后裔男丁在取名时,名中第一字要按照辈分对应五言诗中字的排序,第二个字则要带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并遵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循环顺序。
比如懿文太子(朱标)家的五言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家的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所以你会看到,继承朱元璋帝位的孙子叫朱允炆,“允”字辈、“火”字旁。当燕王朱棣抢了皇位后,他子孙同样得按要求取名,比如儿子叫朱高炽、孙子叫朱瞻基、重孙叫朱祁镇。
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想着亲手打下来的天下,会像五行相生一样,传到千秋万代。
奈何他没想到朱家后代的繁衍,像自己一样实在太强大(朱元璋有26个儿子),到了明朝末期其后代竟然高达一百万人。而从明朝中期开始,带有五行偏旁的常见字就不够用了,朱家后代们就只能翻阅各种古籍,寻找生僻字、通假字,甚至需要自己造字起名。
所以才有“朱在钠、朱成钴、朱恩铈、朱寘镧、朱效锂、朱弥镉”这样奇怪的名字,出现在《明史·诸王世系表》。
也正是因为这近百万皇室宗亲,不仅不用耕作干活,反而像吸血鬼一样剥削百姓,最终加速了大明王朝灭亡——仅仅传了16个皇帝,共计276年。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如果朱元璋看到这样的结局,还会给子孙后代订立如此严格的命名规则吗?
不过朱元璋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这种按字辈命名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对中国宗族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比如被称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子世家谱》,其正式确定后代字辈正是在明朝——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特赐孔姓8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孔氏后人起名使用。
后来当辈字用完,在位的衍圣公便会报请当朝皇帝或政府再赐字,目前的孔家辈字可以用到第一百零五代。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人必有家,家必有谱。
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有家谱还在延续,中华文明便还在延续。
就像明朝皇室家谱,并不会因朝代更替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反而会被慧眼识珠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激发出它的余热,继续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