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欲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的意思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网络图片)
这首唐诗已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爱动脑筋的学生会疑惑不解:“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是夕阳吗?
某天,我在手机上无意中刷到一个老师讲语文的视频:学生家长问她:“老师,我的孩子问我‘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是不是夕阳?我也不知道呀,老师你说呢?”
老师很自信地说:“你的孩子真聪明,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爱动脑筋。不过,我告诉你,‘白日’不是夕阳,大家都知道夕阳是红色的,夕阳红嘛。白日就是白天或白天的太阳。杜甫不是有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吗,说的就是白天。”
这位老师犯了两个概念错误:一是夕阳不都是红色的,有时也可能是白色的、黄色的;二是白日多指白天或白天的太阳,也指白色的太阳,与红日相对。
网上还有这么一则段子,有点嘲笑小学语文老师的味道。说课堂上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太阳落山时,都是红红的,这首诗为什么写‘白日依山尽’而不是‘红日依山尽’呢?”老师也没弄明白,有点尴尬,只能以势压人,瞪着眼睛对学生吼道:“谁叫你提问了?想捣乱吗?王之涣还不如你?他能乱写吗!”
有位叫蓝丁的作者写了一篇《怎样理解“白日依山尽”》发在网上。他的观点是:“‘白日’就是太阳,早晨的朝阳、正午的骄阳、傍晚的夕阳,都是‘白日’。 这首诗中的‘白日’就是指‘落日’,‘白日依山尽’就是太阳快要落山了。”他的理解是对的,但说法不是很准确。“早晨的朝阳和傍晚的夕阳”不能说“都是‘白日’”。“早晨的朝阳”是红太阳的多,“傍晚的夕阳”也经常是夕阳红。朝夕虽然有白日,但不多见。他在文中着重解释“白日”是落日,而且在王之涣之前早就有人这样写了。但他没解释夕阳为什么会出现白日。
那么,夕阳为什么会出现白日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夕阳”的概念。百度解释:“夕阳指傍晚的太阳,也指山的西面,另外还用以比喻晚年。由于接近黄昏时,夕阳通常是橙红色的。”那么,按原诗“依山尽”的意境,肯定说的是傍晚的太阳,而不是半空中的太阳,也不是山的西面,更不是比喻晚年。所以要知道,夕阳通常是橙红色的,但不都是橙红色。
其次,夕阳在什么情况下是白色的?仔细研读原诗“欲穷千里目”就知道了。“欲穷千里目”的意思:站在鹳雀楼极目远望,快要看不见眼前的景色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极目远望?下雨天,下雪天,大雾天,肯定不行,看不远;寒冷的冬春季节,估计也没有那种心情。
“欲穷千里目”应该是夏秋季节,秋高气爽的时候,一望无际。“白日”——白色的夕阳不是黄昏,但接近黄昏——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如果是黄昏,那是“已穷千里目”,天色渐渐黑暗了,即使“更上一层楼”也看不远了。所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情画意与季节、天气、时间点有关,不是经常能看到的。
其三,王之涣也不一定就选准了时间节点去登鹳雀楼,也许是为了写诗合律,而用“白日”对“黄河”。如果用“红日”对“黄河”,则“红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可以说得通,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不合情形,讲不通了。
黄河壶口
所以,从整首诗来分析,王之涣选择合适的时间登鹳雀楼是可以看到“白日依山尽”的。那怕向西瞭望没有看到真正的山,那也是日落西山。“黄河入海流”是常识,他早就应该知道黄河东拐流向大海。鹳雀楼位于黄河东岸,西望八百里秦川正合“欲穷千里目”的情形。“更上一层楼”则是登高远望,必须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才合情合理。
一首千古流传的诗,别说他的艺术、哲理和格律,起码要情景交融,源于生活,合乎自然,不是凭空捏造的。
“白日”也是夕阳,是夕阳的特殊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