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生结弦有女朋友吗 羽生结弦离开北京了吗

时间:2023-05-19 09:5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710 评论:0

不知不觉,冬奥会赛程已经过半。

短短八天,我们认识了无数优秀且努力的国内运动员,如果要问这段时间里大家最喜欢的国内运动员,答案或许有很多。

但我相信,如果要问大家最喜欢的国外运动员,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的答案,都会是羽生结弦。

没办法,这个27岁的小伙,实在太圈粉了。

赛场上,他是绝对实力派,是66年来首位蝉联奥运金牌的花滑男单选手,也是花样滑冰男单项目历史上第一位超级满贯获得者。

各种奖项和冠军,几乎拿到手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就连常年吝啬于赞美之词的“冰上皇帝”普鲁申科,都曾这样评价过羽生结弦:

“真正强大的选手不是只赢得一次比赛,而是可以做到连胜……但令人赞叹的是羽生却能做到这一点。”

他的存在,甚至推动并引领了花样滑冰项目的发展,把花样滑冰全面拉进“真四周跳”时代,毫不夸张地说,他对花滑所做的贡献,已经毫不逊色于乔丹之于篮球。

更要命的是,在拿到这么多荣誉之后,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反而是把输赢置之度外,在本届冬奥会上,继续冲击人类的极限——阿克塞尔四周(4A)跳跃。

如此闪耀的一颗体育之星,他本有权利睥睨花滑界,然而在冰场下的他,却又是那样谦逊有礼,温柔低调。

为了不打扰队友采访,他俯下身子,匍匐通过摄像机的拍摄地点。

看到中国队员把国旗拿反了,他热情地上去帮忙调整。

比赛结束后,他还会帮着冰童一起整理场地。

既有实力,又具人品,这样一个宝藏男孩,受到整个世界不分国家与性别的青睐,自然是情理之中。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冰上王子,在童年时期,却也不过是一个家境平凡、性格倔强的小男孩。

而如今他身上的这些优质、美好的闪光点,正是由他的家庭所培育出来的。

羽生结弦出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宫城仙台,父亲羽生秀利希望他长大后可以像弓弦一样张弛有度,因此起名为“结弦”。

父亲是学校里的教导主任兼棒球教练,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条件一般。

羽生结弦一开始接触滑冰并不是因为父母希望他掌握这门技能,而是他身体孱弱,还患有先天性的哮喘,不能去有吸烟的场所,而滑冰场就天然适合。

所以,父母安排他学滑冰,是冲着让羽生结弦增加抵抗力,强身健体去的。

开始滑冰之后,羽生结弦就展现了自己强大的天赋,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滑冰场自由地滑动起来。

但大家都知道,天赋归天赋,一旦难度上升或者重复训练,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

羽生结弦也不例外。

他的教练坦言:“我觉得有一半时间他是不情愿的。比起滑冰,跟爸爸玩棒球的时候看起来开心多了。”

滑冰这项运动的资金投入很大,他的家庭条件不好,再加上羽生结弦贪玩喜欢新奇的东西,所以他训练的时候,总是不太情愿。

有一次,他因为调皮和抱怨触怒了教练,教练发了大火,喊着:“不想练就回去!”把羽生结弦赶回了家。

闯了这么大的祸,自然瞒不过家里。父亲很快就知道了事情原貌。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这样,或许都会狠狠地教训自己的孩子一顿,觉得明明家里这么拮据了,花这么多钱送你去滑冰,你不光不领情,还要惹教练生气,真让人失望!

可是羽生结弦的父亲却没有这么做,而是让羽生结弦坐到他身边,郑重地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是真心喜欢滑冰吗?”

少年思考良久,认真回复:“有点讨厌,我不想再继续了。”

父亲听后笑了:“如果讨厌滑冰的话,放弃也是可以的啊。”

父亲同意孩子放弃,乍一看很荒唐,可仔细一想,却又无比温柔宽容。

他并没有责怪羽生结弦不体谅家里的难处,也没有严厉地批评和逼迫羽生结弦坚持,而是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即使是放弃也不会责怪他。

然而,父亲同意他放弃之后,让羽生结弦有了更多冷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机会。

没过多久,羽生结弦开始思索自己的内心,他发现自己是真正喜欢滑冰的,只是背负了太多别的东西,于是重新踏上了冰场。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里,羽生结弦曾说,如果一开始父亲逼迫他坚持的话,他可能不会喜欢上滑冰,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正是因为父子之间宽容对等的关系,给了羽生结弦更多的张弛空间,让他能够没有负担去决定自己的人生,从而看清了自己的内心。

在羽生结弦的成长路上,除了父亲的宽容,还有母亲的陪伴。

对羽生结弦的滑冰梦,母亲由美向来是无条件支持,即使没有条件,她也会拼尽全力地创造条件支持他。

家里经费紧张,母亲就手动为他缝制比赛服,直到羽生结弦在冬奥夺冠前,他的比赛服几乎全部出自母亲的手。

高中时,母亲远赴加拿大陪读陪练,制作一日三餐,只为了让吃不惯西餐的羽生每天都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刚踏入职业赛场时,羽生结弦的教练并非专属,不能每次比赛都陪他一起参赛,然而母亲却几乎从未缺席,总是会坐在场边看台的角落支持着他。

日本仙台大地震,羽生结弦的家乡被摧毁,他的家也损失严重,没有钱继续滑冰,而羽生结弦也一度觉得自己不应该继续滑冰。

最后,还是他母亲站了出来,在鼓励之余,四处辗转为他联系冰场,用60场赈灾义演换来了羽生继续练习的场地。

而且羽生的学业也没有落下,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

父母这样全力以赴的陪伴,无条件的支持和爱,造就了羽生结弦的坚韧,以及面对“不可能”时敢于挑战的勇气。

所以,即便是挑战人类极限的4A,他也没有任何负担。

虽然最后挑战失败有些遗憾,他却并没有过多的沮丧,而是笑着说:“今天被冰给讨厌了。”

对这个出身平凡的大男孩来说,被父母爱过的这一生,就是他所有的铠甲,也是他所有的武器和财富。

其实,不仅仅是羽生结弦。

在这次冬奥会的赛场上,那些我们熟知的,优秀的运动健儿们,他们背后,也都有着一群温柔地爱着他们的父母。

谷爱凌的母亲说:“你不必需要上斯坦福,你上什么学校,只要你自己特别喜欢,但是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金博洋的母亲,金博洋刚被陈秀静教练收下时,其实年龄已经有些晚了,但她推掉一切聚会旅游逛街的活动,准时做各种工作,赢得了教练的尊重,引导金博洋走上了一条更正确的路。

还有苏翊鸣的母亲,给了苏翊鸣最大程度的自由,把做童星还是练滑雪的选择权交给了苏翊鸣自己,让他自己选择想要走的路。

发现了吗?几位奥运新星或许家境不同,成长的地区也不一样,但他们的父母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爱与支持的方式。

他们的爱,是真正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

他们没有逼迫孩子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也没有用自己的辛苦付出去情感绑架孩子,而是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他们对孩子倾注的爱,就像是在教孩子骑自行车,为他们把好方向,扶起不小心摔倒的他们,一路陪伴引导,直到在越发宽阔的大路上,看着孩子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

冬奥期间,有很多家长看了羽生结弦、谷爱凌等等优秀的奥运冠军的成就之后,也对自己的孩子跃跃欲试。

可是,他们光看见了羽生结弦、谷爱凌们有多刻苦努力,却没看见,这份努力,全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爱”出来的。

很多家长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感动之中,认为自己现在做的就一定是对的,孩子将来会感谢自己。

可他们忘了,孩子更需要的是引导和不动声色的影响,而不是强制逼迫或者自我感动。

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一条热搜微博,一位母亲为自己八岁的儿子订了一个生日蛋糕。

蛋糕本来是孩子最爱的皮卡丘造型,可母亲却为了提醒儿子好好复习学业,把蛋糕改成了插满了课本和作业的造型。

她满心欢喜的把蛋糕带给儿子,想让孩子看到妈妈的苦心,可结果孩子看到了,却气得崩溃大哭起来。

这对母子的故事,其实只是很多中国式家长和子女关系的一个缩影。

很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按照固有认知去教育孩子,却不知道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

在“打击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总是拿别人家孩子对比”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道德绑架”和“自我付出式”感动中长大的孩子,先天就折断了翅膀。

你或许曾听过类似的话:

“我为你放弃牺牲了那么多,你为什么就不能再努力一点?”

“你看XX同学可以考100分,你为什么就不能?”

“你做得(考得)这么差,还想我鼓励你?你不撒泡尿照照镜子?”

心理学治疗师Susan Forward在《情感勒索》一书中,将这样的软性精神PUA,定义为了情感勒索:

也就是说,家长是在利用孩子与自己之间珍重的情感关系,去操纵孩子牺牲个人需求,以达成自己的需求。

可是,这样的勒索,情感绑架,甚至是打骂,或许不会让孩子恨你,但一定会让孩子恨自己,活成一个被内疚驱动的人。

长大之后,他们先天就失去了内驱力,总是没有自信,总是生怕自己哪里又没做好,辜负了他人的期待,甚至会产生自己是父母累赘的想法。

而那些被父母温柔且真正爱过的孩子,他们的驱动力,是带着希望和爱的红色。

他们知道前路无论是荆棘还是汪洋,父母都会在自己身后无条件支持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值得被爱,也能更大胆自信去爱别人。

所以,他们能够从容、无畏,更加骄傲地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

爱、尊重、温柔和陪伴,永远是孩子最强大的驱动力,也是孩子能从父母手中接过的,最值得珍藏的宝物。

学会正确去爱,是每对父母与孩子一辈子最应该去学习的课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