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水泥为什么涨 水泥股票最近为啥一直跌
行情通显示,今年以来,国内水泥价格继续保持了上涨态势。截止2019年3月末,全国水泥平均价格445.38元/吨,去年同期价格为400.06元,同比增长11.33%。从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来看,今年前几个月相较去年也呈现大幅上涨态势。
另外,就在不久前,浙北区域水泥价格再度上涨20-30元/吨,调后区域大厂P.O42.5散装主流出厂465-485元/吨,水泥行情热度可谓火热。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水泥行情通
近年来,水泥价格大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各方观点普遍认为,错峰生产常态化、水泥企业合作增多、大企业默契增加等等是核心,甚至部分业内外人士将水泥价格的大幅上涨归于“垄断”。
总体而言,水泥价格上涨与上述原因不无关系,但是水泥作为一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价格变化理应受到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在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出现下滑的背景下,水泥价格大幅上涨,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
然而,供给端的受限却并不是当前水泥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水泥行业格局固化,市场调节机制缺失才是水泥价格能够逆势上涨的根源。//产能过剩带来的现实与幻象//
不可否认,产能过剩是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从根源来讲,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过剩经济。因为市场存在利润空间,所以资本才会涌入,进而带来产品的增加,但市场需求是持续的,也是变化的,同时鉴于不同生产者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不同,造成竞争力差异,因而供需基本上很难实现绝对的平衡,在市场机制下,所谓供需平衡只是相对平衡。
这也是水泥产能为何走向过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过去几十年,水泥需求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不断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水泥产能也不断扩张;另一方面由于新建生产线较老旧生产线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竞争力更强,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也促使有“信心”的水泥企业不断加码水泥产能,抢占重要市场,这是水泥产能不断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的水泥产能过剩带来了两个现象。
首先,由于水泥供需矛盾的不断激化,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在2015年左右,水泥市场需求出现下滑之后,国内水泥产能由动态过剩走向绝对过剩,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当年国内水泥行业也迎来了十年以来的最低谷,业内哀鸿遍野。
其次,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之后,部分水泥企业意识到,持续的市场竞争将对企业生存造成严重挑战。此后,区域水泥企业之间的默契渐渐形成,在错峰生产常态化等背景因素影响下,水泥行业反而出现了前无古人的“盛世局面”。
在笔者看来,产能过剩带来了一个现实和一个幻象。现实是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下,市场需求下降,去产能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重;幻象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水泥行业行情的高涨掩盖了产能过剩的“暗流涌动”。
产能过剩这颗“定时炸弹”在外部因素的制约下,并未消除,而是正在不断的积蓄能量,等待有一天能够爆发出其恐怖的破坏力。
//区域格局固化成为水泥价格高企的核心因素//
当前,业内对于去产能存在一定误区,片面的强调限制产能建设,殊不知这才是导致产能难以出清,水泥价格一路高涨的重要原因。
市场的调节作用需要靠供需变化来实现,而供给端的调节不仅仅是来自于现有生产线的变化整合,同时也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对新建产能进行限制,实际上是抬高行业准入门槛,让行业格局走向固化,在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背景下,缺少“搅局者”的挑战,在市场需求没有出现猛烈下跌的背景下,区域水泥行情日显稳定。
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从去年开始实施的产能置换新规。产能置换新规虽然提高了置换比例,这就意味着只要手中有置换产能,理论上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建设生产线。新规的出台,为新建生产线打开了一扇相对较大的窗户,但市场进入门槛依旧很高。
原因在于,产能置换的前提在于手中拥有可用于置换的水泥产能。对于手中缺少此类资源的水泥企业或“局外人”而言,要建设生产线依旧困难重重。当然,对于手中拥有低效产能资源的水泥企业而言,产能置换政策可以说是一道“春风”,为新建生产线带来的了机遇。因此,产能置换新规,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算作当前应对水泥产能过剩问题的权宜之计,虽然放宽了新建生产线的难度,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逐步固化的市场格局,水泥行业的准入门槛依旧相当的高。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泥市场竞争活力的下降,价格依旧缺少来自市场端的影响。
//水泥去产能应该两只手行动//
显然,对水泥生产线投资做出过多的限制,无疑会变相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外部参与者”形成无形的壁垒。那么,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水泥行业,应该如何去产能?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呢?
笔者认为,这需要政策和市场两只手一起行动。
政策层面,放开市场准入,严格执行能耗、环保两大标准,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
正如上文所言,产能置换新规虽然对新建生产线开了一个较以往更大的口子,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准入门槛被抬高的问题。水泥作为一个同质化产品,同时也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应该将生产线建设的主动权交还给市场,让市场决定生产线的建设以此来压迫各个区域竞争力匮乏的落后产能。在此情况下,由于“搅局者”的加入,区域水泥企业将面临选择,要么加大技术升级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迎合市场需求,赢得市场竞争,要么关停生产线,选择退出。
与此同时,将能耗、环保两大标准作为水泥企业落后产能淘汰的硬指标,不能达到要求的直接关停,如此方能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市场层面,给予市场充分的调节能力,利用优势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资本的聪明之处在于“无利不起早”,没有哪个企业是傻子,他们都会替自己的钱袋子着想。因此,对于新建生产线的选址“资本”会较为谨慎,盲目建设情况很难成为主流。对于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新建生产线放开会导致恶性竞争问题,笔者认为这是过于“担忧”。
恶性竞争是指公司运用远低于行业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或使用非商业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新建生产线在成本控制方面对落后产能具有压倒性优势,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即便产品价格低于落后产能生产成本,只要不低于己方成本就不应该被认定为恶性竞争。
关于水泥准入门槛问题,笔者自然而然想到了“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当前的水泥行业是不是也应该多放几条鲶鱼到各区域市场呢?
最后,笔者认为,当前水泥价格高涨,根本原因不在于错峰生产常态化,也不在于水泥企业在市场上的“默契”,而是在于市场参与门槛提高,行业格局固化,进而导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