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简介 兵马俑为什么不能看两次

时间:2023-05-20 10:0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020 评论:0

文物,是现代人探寻历史的重要根据,而皇陵,则是大批珍贵文物的保存场所。

历史文物不仅本身具备极高的价值,其象征的文化、民族、科技也为我们展现了几百上千年前祖先时代的样貌。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从来不乏伟大的皇帝出现,这些人当中的不少陵寝,直到今天都尚未被发掘,因为技术不够成熟,生怕毁坏了珍贵的文物。

而被尊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正在其中,那浩浩荡荡的秦国铁骑曾踏破六国的每一寸土地,第一次使天下归为一统,而庞大帝国所留下的全部秘密,似乎都藏在那个嬴政以巨额人力物力打造的骊山皇陵当中。

相信很多人从小就听说过,那浩大的墓室内有用水银打造出的星辰挂在穹顶,有水银如大河一般围绕着主棺终年流淌,没有人不想进入其中一探究竟,但这座皇陵的意义重大,所以直到今天,只是在外围发掘了很小一部分。

在这很小的一部分中,有一大批铸造成士兵、战马样式的陶俑,这些仅用来陪葬的物品,就直接被列入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震惊中外,我们将其命名为兵马俑。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批近万件的陶俑,居然每一个造型都有着细微的不同,仿佛是将当初活人活马的样子完全保留了下来,不过它们的颜色、衣着都是基本相同的。

可是在1999年对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又发现了一尊脸部完全呈绿色的兵马俑,它独此一件,和别的所有陶俑都不同,被称为“跪射绿面俑”。

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解答,而秦始皇陵的秘密太多太多,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范围......

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大一统皇帝,嬴政在华夏子民心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对于他的陵墓,政府也同样大力保护,在勘探过程中,由于发现地下结构复杂,所以始终没有动手,保持着抢救性发掘的原则。

直到1974年的3月,千年古都西安临潼一个小村子里的农民,正在村子附近想要打一口井,他所在的位置离考察出的皇陵相隔将近两千米,但他在挖掘的过程中忽然挖出了一些碎石块。

这个农民很疑惑,便开始清理周围的土坑,结果竟然挖出了几个和真人大小相仿的人偶来。

这种事在西安屡见不鲜,这个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赶紧向上面反映了此事,考古队很快便赶到了当地,他们一看到那几具“石头人”,就辨别出这是陶俑,并分析出这可能是秦陵内的陪葬物,于是很快申请挖掘,就此,震惊世界的兵马俑重见天日。

其实俑并不稀奇,在历朝历代的墓穴中都有发现,为何兵马俑如何让人不可思议呢?因为它们的数量庞大、造型之多、工艺之精巧、保存之完好。

经过长期的发掘,到现在为止,工作者们一共挖出了四个坑室,可能是因为秦朝末年天下动荡,所以四号坑里什么都没有,其他三个坑中共计八千多件人俑,即便这是活人组成的军队,数量也已经不少,更何况是一支“陪葬军团”。

不仅如此,这些俑真的如活人一样,脸型、身材、甚至于眼睛眉毛都各有不同,绝不可能是批量制作出来的,而且有些是站着的,有些呈跪射状,有些是驾车的,还有栩栩如生的马匹和战车,基本完全还原了当年秦国军队的真容。

秦朝是一个距现在很久远的朝代,那个时期工艺尚不发达,可兵马俑的制作却巧夺天工,匠人不仅把人俑的盔甲打造得精妙,连发丝都雕刻得纤毫毕露,更夸张的连鞋底的针脚都一点不差还原了出来。

如今,这里已经建起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来自全国全世界的游客们都能够自由瞻仰这几千年前的伟大奇观,不过并不是所有人俑我们都能看见。

八千多具兵马俑中,只有一个是最特别的,其实这只是一尊普通的跪射俑,它单膝跪地,一只手放在身侧,另一只手放在腿上,身也只穿着普通的盔甲,脸型、发型都不奇怪。

但它的整张脸都是绿色的。

其实兵马俑们在刚出土的时候都是色彩鲜艳的,只是由于接触空气发生反应,才迅速蜕变成了土黄色,所有的人俑颜色都是完全一样的,除了这尊“绿脸俑”。

它被发现后,再次引起了轰动,全世界的各种专家都纷纷开始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它成了兵马俑中最珍惜的一件,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只被公开展示过4次,十几年前,这尊“绿面俑”的投报价就已经高达一亿一千万人民币,说是价值连城一点也不为过。

但从1999年起直到如今,也没有人能搞清楚其中蕴藏的奥秘,即便有很多种说法,但也没人能证实自己的猜测。

最主流的说法是“傩人”,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巫文化很盛行,当时的人们很迷信,甚至军队中也有专门负责驱鬼、祭祀的巫师。

这就是“傩文化”,而以前甚至有一种傩人战法,就是在开战前让一群特殊的人在阵前一通作法,跳舞、跪拜,然后他们会一起自杀,作为祭品,据说这样会让军队实力大增。

无论如何,秦国的傩文化是比较兴盛的,这一点从很多文物中都能看到,所以这尊“绿面俑”很有可能就是军队中的傩人祭司。

还有说的是少数民族,因为根据记载,当初秦国的领土最早在甘肃一带,所以他们的国民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秦国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也是一视同仁,不仅毫无排斥,还向他们学习、吸收了很多优秀的文化。

所以“绿面俑”代表少数民族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

还有人推测制作“绿面俑”的那位工匠可能是一个色盲,所以他无法分辨色彩,从而导致出现了这种失误,但这种说法可能性很小,别说完工后要经过严格查验,如果是色盲,恐怕本身也很难称为工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工匠们的失误,或者是刻意的呢?这不才是最合理的解释吗?

那就不得不说到秦国的立国之本——秦法了。

在经过商鞅的伟大变革之后,秦国完全转换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逐渐蜕变成为战争机器,是什么推动着大秦帝国战无不胜呢?是秦始皇的能力?是士兵的勇敢?其实是法律的强大。

西方人嘴里常常说的自由民主,其实秦朝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有人会表示反对,修长城、打仗、修骊山陵墓死了多少人?

但其实,在封建制度下,无论哪个朝代,百姓都必须服从统治者,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平民是永远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命运的,甚至连子孙后代也一样。

但在变法后,秦国直接向天下所有人开出了条件,并且明码标价,因为当时正是秦国大肆扩张的巅峰时期,所以一切以战功为准,也就是说,任何人,别说平民,哪怕是乞丐、囚犯,只要去打仗,拿了战功,就可以不断地升官发财,如果能一直不死,在理论上甚至可以成为一方诸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达到了非常公平的境界,而皇帝给出的一共二十级爵位,从最低的公士、上造,到最高的关内侯、彻侯,几乎是一条通天大道。

更离谱的是,如果士兵死在了战场上,他们的这些爵位还能够被家人所继承,这实在没法不让人为国家拼死卖力,毕竟自己的家人都在后方,自己没死,就能带着爵位回家荣华富贵,自己死了,家人也可以衣食无忧。

那三个坑室中的八千多尊兵马俑,其实就是当初这些悍不畏死士兵的真实写照。

当然,秦法可远不止这么点,1970年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在兵马俑的坑室里又挖出了一批陪葬品,这是几十把古剑,看起来似乎很正常。

不过这些剑上都有着不少刻上去的铭文,铭文的内容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又让我们大吃一惊。

因为这种雕刻并不是什么装饰,而叫“物勒工名”,竟然是一种法律制度。

打仗,兵器肯定是最重要的东西,为了确保在前线的将士们绝不会被武器拖累,必然要对后方的兵工厂分外严格。

物勒工名,就是说在一件刚造出来的兵器上,要刻上亲手打造它的工匠的名字,就像售后一样,如果以后东西出了什么问题,是要找你追究的。

但那么多个工匠,说不定还有重名的,怎么找得到呢?

很显然,我们能想到的,商鞅都想到了,秦法中规定,一件兵器上起码要刻四个名字,也就是工匠本人、他的上司、上司的上司,一直到最高的领导,有的时候丞相的名字都会出现在上面,如果有问题,所有人一并追究。

这就是秦法,严苛、残酷、一丝不苟。

也正是因为如此,专家们才会判定,“绿面俑”的出现基本不可能是工匠失误或者刻意为之,那个时候的匠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就丢了性命,怎么会把整张人脸的颜色都搞错呢。

而除了“绿面俑”,在秦始皇陵已经发掘出的遗迹中,还有着很多历史性的发现。

说起秦朝,很多人都会提及同时期欧洲鼎盛的罗马帝国,总免不了将始皇帝和亚历山大作对比,希望大秦铁骑能会一会马其顿方阵,看看究竟孰强孰弱,但是在1974年,马其顿方阵却在兵马俑的坑室中被“挖”了出来,

亚历山大大帝和马其顿方阵都是传说中的东西,至今都没有实际出土的文物能够佐证,而据说这种阵法,是一群步兵举着近七米的长矛,队列整齐地发起冲锋,攻势惊人、一往无前。

可是一段6米多长的残缺矛柄,却在秦朝兵马俑坑中被挖了出来,如果士兵拿着这么长的矛,根本无法独自行动,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方阵。

而由于爵位的诱惑,这些秦国士兵绝对可以不惧生死地冲向地方,从而发挥出这种战术的最大威力,再想一想亚历山大的传说,实在耐人寻味。

此外,文物中还有铜车马,它的车轴装置内已经使用了润滑油技术,领先世界,兵马俑们身上也涂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材料,来保证防锈功能,在秦朝以后就失传了。

这就是现代的镀铬技术,直到1937年才被在德国重新研究出来,而中国早在两千年前早已掌握。

其他的青铜弩箭、几毫米的金属钻孔雕刻等等技术数不胜数,这些技术要么就是领先世界,有些干脆以现代科技都还无法搞清楚。

或许“绿面俑”也是一样,和秦始皇陵里的那无数秘密一样,或许要再过很多年,真相才会被人们研究出来,而真正秦陵的主陵墓仍然静静地留在那里,可能等到哪一天我们将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打开的时候,会发现更多完全无法想象的东西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