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交民巷 北京东交民巷游玩路线

时间:2023-05-22 06:4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756 评论:0

这是一组非常难得的老照片,由美国人威廉·伍德维尔·罗克希尔拍摄于一个多世纪之前。1904年,美国人打算在驻扎在北京美国兵营旁边新扩建一个大院,这些照片就是反映当时在新大院内施工的情况。

之所以称其难得,是因为在浩若烟海的清末老照片中,很难见到这种将普通百姓当做主角,并完整记录下整个劳动场面的情况。

建筑工地

这一片新建之地被称为新美国大院,位置在东交民巷美国兵营旁边。当时那里还有大片的空地。图为当时的建筑工地,正在劳动的工人和建筑设计师同框,衣衫不整的苦力和衣冠楚楚的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拉砖车

往工地上送砖的车辆是这种古老的马车, 木头轮子,轮辐也是木头的,而且很粗,看上去十分笨重。此刻,趁着工人们卸砖的功夫,两匹拉车的马正在一只簸箩里吃着饲料。

运沙土的车

建筑工地上自然少不了沙土,当时运输黄土完全依靠马车。图中的几名工人正在将黄土卸下车子。

装卸石板

运到工地的石板。这些石板很薄,如果用马车拉的话很容易碎掉,只好像图中这样用马匹驮运过来,尽管运输效率大打折扣,但是却能保证石板的完整性。这些石板被切割整齐后,将做铺设室内地板之用,不但美观,而且有很好的防潮作用。

骆驼群旁

建筑所用的石灰是这些骆驼驮运过来的。此时,建筑师手拿图纸,前来检查运来的石灰质量。照片背景为当时的美国兵营建筑。

石匠作业场

在一片空地上堆放着各种石料,石匠们正在使用传统工具切割加工石头。石头加工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曾经非常兴旺。它又是一个极度辛苦的职业,因为常年暴晒于烈日之下,每一个石匠的身体皮肤都晒得黝黑。

做工的石匠

两名工人赤膊上阵,齐心合力对付一块方石,他们一手拿凿子,一手拿锤子,非常有耐心地一下一下凿击着石块,将顽石加工成所需要的模样。

加工石条

在两位石匠的旁边,还有很多石匠在忙碌,一名工人干得累了,干脆将一条腿搭在石条上,继续干活。

打水井

从前没有自来水,而建筑工地上是不能缺少水的,如果旁边没有河流,就只能临时打一口井,供工地使用。本图反映的就是当时打井的情形,图中的这些工人正在将挖井的钻头拉起来。

倒土

沉重的钻头每一次落下拉起,都会裹带大量的泥土,两名工人正在将从井底清理上来的泥土倒在旁边,已经有了很大一堆,说明井挖得很深了。

井口之上

站在井口上的两名男子,一个控制的拉动钻头的竹索,另一个蹲在身子在向井内张望。为了作业方便,他们干脆不穿衣服,光赤着身体。

挑水工人

挑水是最古老的运输水的方式,使用扁担和水桶。图左的工人用的是旧式的木桶;图右的工人使用的是洋铁皮桶,在当时,这种东西还是洋人带来的舶来品。

挖地基

一些工人正在使用铁锹等工具挖掘地基,齐腰深的地基说明这里将要建起的不是一座平房,而是一幢楼房。

运土工

另一群工人将挖出的土运送到其他地方去。所采用的工具是麻绳、箩筐和木棍。很奇怪在这些照片当中,没有出现一辆手推车的影子,要知道,在当时独轮车可是最常用的运输工具。

抬土工人

有专门的工人装土,抬土的工人等待箩筐装满的时候。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工人的衣服非常的破烂。

筛石灰

两名工人站在石灰堆里,一名工人用铁锹将石灰铲入竹筛子里,另一名工人端着筛子摇晃将细石灰筛选出来。在呛人的石灰堆里作业,两人没使用任何防护工具。

搅拌三合土

在石灰堆旁边,工人们将石灰、黏土和细砂搅拌成三合土,然后铺在已经挖好的地基上,这种土黏性比较强,而且有很好的防水性。

砸地基

将三合土铺在地基上之后,工人们牵动拴着夯具的同心协力将之夯实。明代,有石灰、使用三合土做地基,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砌砖墙

地基打好后,便可以在上面垒砌砖墙。从前的楼房都是砖木结构的,没有钢筋和混凝土。

砌墙工特写

一名年轻的泥瓦匠正在工作中,他戴着西式的草帽,光着膀子。为了干活方便,他把长辫子在脑后窝成了一团,看上去很帅,颇有些现代文艺青年的范儿。原来过去的男子的长辫子还有这种操作,在干活的时候并不全是缠在脖子或脑袋上。

砸实地面

一群工人正在利用夯具砸实,以防止塌陷。为了步调一致,他们一边干活,一起唱着打夯的号子。在他们旁边不远的地方,蹲着一位老太太,她是来给工人们送茶水的。

美国兵营

这是民国初年在东交民巷美国兵营附近拍摄的照片,里面两栋建筑可能就是上面的那些工人所建造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