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和伊利哪个好 蒙牛好还是伊利好
接着上一篇怎样的标的能穿越牛熊?继续聊聊乳业市场现状。笔者也不准备从详细财务报表分析以及管理层业绩对话以及投资平台答问这些方面谈,原因是毕竟这些都是公开信息,哪里都可以获,并且这内容已经被n多人咀嚼成食糜,其中营养能被吸收的都被吸收了,本人就不再多费劲了。本次就是从市场上天天接触的终端液态奶产品杂谈一二~
一、先探讨下市场上同类单品的市场单价:
伊利和蒙牛的液态奶产品线几乎是对等的,就是你家出一个单品,我家迅速跟进一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巴氏消毒奶很少,以高温快速闪蒸消毒后的保质期在45天期限内或2个月的为家庭常喝的品类,外包装和6个月期限的类似,只是包装层数要少,能降低成本。这种家庭装产品基本就是当地市场最低价位的单品。一般是45天期限的小枕,最低价格36元/箱,一箱16包,一包体积240ml(其他体积的也可能有230ml或220ml,但都不超过240ml),牛奶的密度稍高于水,500克鲜牛奶一般为486ml,为简化换算,就当为一斤体积为500ml,36/(240*16/486)=4.56元。
包头当地有家乳企业——骑士,产品也在周边盟市售卖,骑士的一包规格为226克,一箱16包,保质期60天,单价超市见过新上货为29.9元,换算500克单价为29.9/(226*16/500)=4.13元。
再说一下更平价的当地散牛奶,地标仍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当地周边散户经常会在早晨和傍晚售卖散牛奶,单价一般是3元/斤(500克)。
二、成本:
伊利股份2022年度财务报表显示:液体乳产品本期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849.26亿元,主营业务成本602.01亿元,粗估的收入成本率为602.01/849.26=70%左右。因为财报中的收入成本率是高中低端包括乳饮料的综合收入成本率,这个70%可以看成是中位数,暂且这么看待。
市场上伊利、蒙牛的产品卖价包含了渠道和经销商的利润,散户的卖价则无这些。并且,散户规模小拉高成本,但养殖标准相对低又拉低成本,相对成本拉平。而大型液态奶企业的一般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牧场)供应生鲜乳,规模优势可拉低成本,但是供乳标准高,有设备设施折旧、人工、检验检疫和饲料等花费高也拉高成本,再者国内奶牛成熟市场已然多年,养殖水平基本趋同,即使有差异由于是充分竞争市场,也会很快抹平。所以,散户和规模养殖场成本差异应该也不会太大。收入成本率相差也不会太大,可以粗略用伊利的收入成本率和散户的卖价推算生乳成本,大概是3*70%=2.1元。
因为包装液态奶售价是包含渠道经销利润的,所以4.56元、4.13元对比生产成本2.1元,中间还有2元的空间。伊利股份2022年度财务报表中,整个企业的销售成本率为67.74%(低于液体乳产品的收入成本率70%),销售毛利率为32.26%,利润率为7.59%(近几年年报基本在7至9%之间)。虽然这个利润率不完全等于液体乳产品,但伊利液体乳产品占比在2022年在69%以上,所以上下浮动不会太大。如果叠加渠道经销商的利润率,比如给个极限值12%,即厂家和渠道经销商合并利润率是20%,那么按4.56元、4.13元的售价,极限利润是0.8元多点,仍然给渠道经销商有至少1.3元成本和降价空间。液态奶临期降价时,1.3元/斤全部降价,按小枕8斤装一箱就要降价10元,这基本是降价极限,即便如此,规模效应下仍能保证厂家和渠道经销商足够的利润,但如今的市场根本见不到如此降价,即使有也会迅速被抢购,反而提高了周转率。
三、提价能力:
提价方式一般就两种,不是提高产品售价,就是降低单品容量,液体奶这两个方向都在做。
1、先说降低单品容量,记得伊利最早出产的45天利乐包装只有一种规格:大枕486ml(一斤),过了一段时间才出的243ml的小枕,而后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容量,出了240ml、230ml、220ml200ml还有100ml多的,近两年大枕486ml就再也没见过了。正常家庭装容量再低于200ml就不合理了,毕竟现在营养推荐一天至少要喝250g牛奶。
2、再看价格变化:
先看低端产品变化:最早出的大枕486ml,也就近30年前(伊利股份96年上市后),价格就30多元一箱(12包即12斤),后来涨到39元/箱维持了多年,后来提价到45元/箱,再到今天大枕基本已经消失,小枕已经是至少36元至40元/箱(16包还不到8斤)。经过20多年,价格仍然是能接受的40元左右一箱,但是容量却少了至少三分之一。
再看中高端产品变化:2006年金典出品,包装为250ml规格12包,差不多是6斤多,尽管包装层数多了,牛奶蛋白含量提升,成本提高了。但是正常售价比12斤的大枕还要贵,保质期为6个月,维持价格的时间也比45天期限的时间长,毕竟牛奶作为快消品,临期食品必须打折迅速出清存货。高端产品利润高,无需换算正常上新的斤单价了,来看一下打折后的斤单价变化。每年春节前像金典这样的液态奶礼盒都是要提前备大量的货,春节没卖完,来年春季早夏降价销售。记得20年或者21年春季,金典和特仑苏降价销售价格为104元4箱,而23年春季就是现在,99元只卖3箱了,尽管只卖3箱,算下来上述不同年份的1市斤单价分别为104/4/(250*12)/486=4.2,99/3/(250*12)/486=5.3。不说原价,就是打折出清的价格也是3年多仍在提价。相比于2.1元的成本,降价的后价格仍然给厂家和渠道商比家庭装利润要高。
另外,金典等中高端产品出现之前,在内蒙市场上时,只有45天期限的液态奶,而6个月保质期的液态奶一般都是在外地市场,6个月期限的产品本身成本相对较高,卖价又高,在之前多年消费水平不高时,内蒙地区铺货45天期限的已然足够,性价比为最佳,也能催动销量和收入。但近几年,随着消费升级,内蒙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中端产品,250ml一箱10包,一般售价29.9元,换算市斤单价:29.9/(250*10/486)=5.81元。并且是6个月期限,延长了售货期限,保障利润更大获取。
四、渗透率:
下图是全国牛奶产量变化图,从伊利上市的1996年到2022年,全国牛奶产量增长了将近6倍,平均每年都保持在5-7%的速率在增长。产量在不断增长,价格也在提价,说明产品的渗透率始终在提升。记得小时,就内蒙地区,都有过有人嘲笑青少年或成年喝奶乳臭未干,如今是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奇事。随着大家对健康的关注,以及营养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把乳品作为每天不可或缺的食物。成为刚需产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包装牛奶都是保质期的,但似乎总能卖完,正常售价期卖不完,临期一打折很快就售馨。
五、价格战?
液态奶属于快消品,必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过多年中国乳业市场竞争,市场格局相对固定,大型乳企间不同产品线都对等,都是你家出一新单品,我家马上出同一单品,同类单品价格基本也差异不大,似乎形成了默契。而且牛乳消费都有时效,刚出产品按正常定价卖,一到临期产品必然大幅降价出清。一般6个月期限的液态奶产品,一过两个月最多三个月就需要较大幅度的降价。而45天期限的液态奶产品,一超过10天也需要一定幅度的降价。上述也讲了,中国乳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量和渗透率显著提升,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奶产品已经成为刚需。所有产品距到期越近降价幅度越大,降幅越大产品出清越快,这种降价也基本等同于价格战了。
六、隐忧?
粘性:不同厂家乳制品可能有特殊的风味,周边有的说只喝伊利的奶,有的说只喝蒙牛,但本人基本喝不出,我家一个月喝四箱8斤的小枕,基本是蒙牛伊利哪个价格合理喝哪个,但是除了这两个牌子,其他牌子一般不买。这可能算一定的粘性吧。
综合以上内容,乳业的整体增长,基本可以看到是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中国健康营养标准提升,乳品渗透率持续提升,继而产量持续提升,伴随消费升级,价格也能够持续提升。乳企随着中国乳业上升发展而水涨船高,像乳业这样竞争激烈但产品又无太多独特性也无储存价值的快消品,也就是产品几乎无粘性。经过多年的发展,伊利股份跑到前面。这应该主要得异于伊利管理层的经营效率,成本控制、渠道控制和规模优势。伊利股利最早是呼和浩特的一家奶食品厂,属于集体经济,上市前后国有股份一直占比较少,管理层对企业的控制力非常强,伊利股份更像是民营企业,一直保持着类似民营企业的狼性,而其他国内大型乳企多为国有控股,人员变动快,经营不够稳定。
中国牛奶产量仍将继续增长,乳企要发展,一是消费升级,这点毋庸置疑;二是渗透率提升,就目前看,家家都在喝牛奶,再提升就是家均摄入量的提升,要不个人摄入量增加,要不就是人口增长,但这两点似乎都不太容易,渗透率几近饱和;三是,市占率提升,抢占对手市场,这是每个市场主体一直努力的方向,考验的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成效,市占率的提升需要和消费升级结合,除原有产品系扩张外,还需要不断扩展新单品新品系,比如近两年越来越火的羊奶和奶酪等乳制品,大型乳企近两年也不断出手收购,以扩大产品收入范围促进提升市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