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祖先

时间:2023-05-23 23:3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344 评论:0

维吾尔族的祖先与突厥人是仇敌,进入甘肃要比迁徙新疆早200多年

从七彩丹霞沿213省道经梨园口不久,便是肃南的地界了。

肃南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总人口数为14378人。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因此,在很多现代文学作品中,把肃南称为尧乎尔人的故乡。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鹦鸽嘴水库,在狭长的山谷里,水库的长度足有2公里,在路的左边。库水碧蓝,由于土质的原因,夹着水库的山上很少有林木与草色,是黄中带红的颜色,且给人的感觉很坚硬,与库水的蓝很难般配在一起。如此,山仿佛是被人为安装在库区的,拍的照片很像是假的。

两旁边的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屹立。这里也有一处丹霞,被称作冰沟丹霞,但要比七彩丹霞清冷许多。

前行,公路与河道并行,河道在低处,公路在高处,落差大约在2-3米,或者更多一些。河道已被加固和治理过,公路的边上也种上了小松树,一个个在落日的余晖下,多少有些憨头憨脑的样子,让人很是爱怜。不久,河道变得开阔了起来,很多的树出现在河谷里,树冠托起朵朵的绿云连在一起,挡遮了流水的样子,让人直能听到河的声音,且会把它当成树的歌唱。

河是梨园河的上游,黑河的支流。梨园河因流经梨园堡得名。上游有西岔河和摆浪河,二河均源于祁连山之野牛达坂,平行东南流,至双岔汇合后称隆畅河。隆畅河至肃白泉门与白泉河汇合,折向东北汇东、西柳沟河后,再东北经鹅鸽嘴水库、梨园堡,出祁连山区,入河西走廊。

在流水或者树的歌声里,河不仅是河,它还是路,是民族生存和迁徙的路。今天仍然通往内蒙古额济纳的黑河,在历史上就扮演过这样的角色。

居延海抵蒙古国翁金河流域一线,自古以来就是河西地区与漠北交通的要道。回鹘人沿该道从漠北南来自是情理中事。而他们沿黑河逆流而上进入今甘肃,在唐初的历史就有记载了。新旧《唐书》中说,回鹘在河西最初活动,早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就有回鹘别部——契苾部六千余家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来到沙州,被唐王朝安置在甘、凉二州。这是回鹘人最早进入甘肃的史典记载,今天我们很多专家学者都将它忽视了,要比840年回鹘汗国在黠戛斯人的攻击下土崩瓦解,开始大规模西迁至甘肃和新疆早出200多年。

回鹘能打仗,唐高宗初,回鹘首领婆闰曾助唐平定突厥叛乱,立有战功,唐由此于公元668年迁其有功部落于甘州。武则天时,东突厥复国,进攻漠北回鹘的根据地乌德鞬山,一大批回鹘人遂在其酋长的带领下南奔甘、凉之间,唐取其精骑充赤水军。这个赤水军是地名,也是军队的名字。作为地名,其在今甘肃武威城内,《元和志》中说,其本赤乌镇地,因为境内赤泉,才叫了这么个名字;作为军名,它是唐王朝南卫吐蕃、北击突厥,在河西走廊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回鹘人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也是我们今天甘肃裕固族和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他们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是古代丁零人的后裔。

丁零人公元前5世纪游牧在我国最北方的民族,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游牧于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南地带,西支游牧于今天的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匈奴人西迁后,丁零人也逐渐南移。

丁零这个民族也叫高车,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敕勒”、“铁勒”、“狄历”等。高车由六大部落组成: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

5世纪左右时,高车人迁到了土拉河及天山北部一带游牧。

公元6世纪中叶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部崛起,建立了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其疆土广阔“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这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形成一个疆域广大的帝国,其依仗的也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由于没有共同的文化、经济基础,一旦军事优势被打破后,就会迅速四分五裂。

高车人和其他民族一样,接受着突厥部落联盟的统治与压迫,但回鹘人的身上具备着很强的反抗精神。

公元605年,高车各部的首领按照惯例前往突厥朝贡,他们本应该受到好酒好肉的招待。然而,还没等他们进入汗帐,就被突厥士兵抢走了财物,数百名高车酋长被全部活埋。从噩梦中醒来,高车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强图存之路。他们各部迅速选出了新的酋长,秘密聚会共商反抗大计,部落联盟随即诞生,它的总称就是回纥(后来改名回鹘)。

回鹘部落的名称更多来自于高车袁纥氏部,他们在后来甚至帮助唐王朝灭掉了突厥汗国。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派名将李靖统军十万,分六路进攻突厥,唐军生擒东突厥颉利可汗。几年之后,唐军又击败西突厥。后来突厥人利用唐政府忙于和吐蕃之间大战,东山再起,成为一个拥有原东突厥领地的汗国,人们称之为后突厥。后突厥在游掠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击最后内部四分五裂,分别被唐王朝接管安置。

在反抗突厥的斗争中,回鹘人逐渐壮大,形成了以回鹘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主要由九个部落组成,史称九姓回鹘。他们分别是:回鹘、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拔悉蜜、葛逻禄、药罗葛等九个部落。回鹘部的首领则世袭产生于“九姓”中的“可汗姓”,即“药罗葛氏”。

回鹘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唐王朝和突厥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被突厥压迫的他们深深地明白,没有唐王朝,仅凭他们一己之力是不对付不了突厥人的,所以,唐王朝攻打突厥实际上也是在帮助他们。而唐王朝攻灭突厥,他们会成为北方草原的主宰。

这或多或少有些军事结盟的意味,但对于战后的利来说,回鹘人的收获是远远大于唐王朝的。事实也是,后来,回鹘人攻杀了突厥的最后一任可汗白眉可汗后,建立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之间的大汗国。

有个成语叫千里鹅毛,很能反映当时回鹘人对唐王朝帮他们灭掉突厥后感恩戴德的心情。

唐王朝贞观年间,回鹘汗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鹘汗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

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鹘汗国国王呢!”随从们说:“天鹅已经飞走了,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王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 ,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也是历史上回鹘汗国与唐王朝的友好见证。

通过这些,不难看出回鹘人是仇敌,但今天有一些回鹘人后代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突厥人的后裔,让历史他们那里成了不分黑白地的一个笑话。

白银蒙古族乡,距县城55千米,乡政府所在地在河谷中,河谷中树木高大,为数不多的幢楼房全都遮掩了起来。在公路上,我们依然看不到河流,而能听到流水声。山头在这里变青了,听当地的老人讲,以前这些山上是很少长草的,但现在已经变绿了。

祁连山生态整改工作展开以来,肃南县生态整治修复的同时在加快了对生态核心区牧民的搬迁工作,先后有149户牧民搬离核心区,来到山外开始了新的生活,为的就是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我们看到,由于地处河谷,人们把靠近公路一边的山体修成了台地,并在台地上盖上了民居,它们就是被搬迁而来的牧民的新家。

白银乡东南边是康乐镇,亦为肃南县下辖乡镇。以驻地康隆寺而得名,距县城46公里。解放前,系裕固东八个马家,十五个马家(大头目)、四个马家、罗儿家、杨哥家、五个部落聚居区。今天,这里居住着裕固、藏、汉、蒙古、土、回、东乡7个民族。

康乐镇山地植被较好,草原大体属草甸草场、草原草场、半荒漠草场,草原面积268万亩,可利用草原220万亩,森林面积约45万亩。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马鹿、白唇鹿、獐、熊、猞猁、豹、貂、青羊、蓝马鸡、雪鸡等,中药材有雪莲、大黄、黄莲、香茅草等。虽有风景独特的草原风光、原始森林以及丹霞地貌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为了保护生态,一些旅游的景点以及项目都被关闭和取消了。

历史上,裕固人的祖先从漠北沿黑河迁徙到这里的足迹漫长而遥远,但他们的足迹却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生态和生活。没有生态就没有生活,今天肃南的裕固族人为了生态而进行的搬迁,就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祖先的足迹就在那里,河流就是可以让人类活得更好的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是亦然。未完待续(文/路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