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纪念园 袁崇焕纪念园要收费吗
从石龙站下车,过了铁路就是石碣镇,交通特别方便,坐上公交车,不远儿就到了水南村袁崇焕纪念园。
对于袁崇焕我还是比较崇拜的,曾两次到北京拜谒袁崇焕的祠墓。一次是北京三外甥战友开车,拉着我们特意到广渠门去找。一次是专门带着我小外孙前去拜谒、参观,也算是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臣子不能没有忠诚,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北京袁崇焕祠墓。这次听说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村——袁崇焕的故里,建有袁崇焕纪念园就又跑来参观。
袁崇焕纪念园,依傍东江,遥望榴花,是在袁崇焕故居——水南村袁屋墩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刚到大门前,就见一侧大石上有金庸题写的大字:“崇焕故园”。
听说,金庸对袁崇焕也推崇备至,在《袁崇焕评传》开篇说:“在距离香港不到150公里的地区中,过去300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的袁崇焕。”
孙中山是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人,他的故乡,我曾去瞻仰拜谒过,今天又来到了袁崇焕的故里,这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的家乡咱都看看。
想着,仰头看去,大门匾额书写着:“袁崇焕纪念园”,两旁石柱上刻有:“东江胜地,莞邑明珠”,既道出了“东江、莞邑”名胜地域,又是一副鹤顶联,镶嵌着“东莞”二字。据说,东莞因在广东东面,又盛产莞草而得名。
进入大门,再回首,上方匾额:“长仰英风”,系任仲夷题写。两旁石柱:“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系刻于康有为撰书的对联。
不远处立一块长碑,一侧刻有1952年5月14日,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联合写给毛主席的书信,呼吁对北京袁崇焕祠墓要给予保护。中间刻的是毛主席5月16日回复的手书:“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如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
北京解放以后,对城市建设进行了治理和改造,特别是将市内的坟墓全部迁往郊区。照此规定,袁督师庙和墓均在迁移之列。毛主席回复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联名写信后,在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人的多方努力下,北京市政府对袁庙和墓进行了全面修葺与保存。为此,李济深还撰文、叶恭绰书丹了“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记”。
拾阶而上,屹立着高达十几米的袁崇焕石塑像。只见袁崇焕身披战袍,右手抚胸,左手按剑,背枕南天,面对北辽,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大有“还我河山”之气派。再现了袁崇焕发人深省的诗篇:“一生事业总成空,半生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真乃效国如前,不改初心,凌云壮志,雄威犹在。基座上刻有“擎天一柱”四个大字。
当袁崇焕被捕下狱时,兵部职方司主事余大成质问内阁大臣梁廷栋说:“兵临城下,而自坏万里长城,岂计乎?”后来,抗清名将、“岭南三忠” 之一的张家玉怀念袁崇焕诗曰:“长城借得先生在,肯致中原苦乱离?”康有为在评论明末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时说:“卒自坏长城,而国亦殄灭。”梁启超也说:“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可见,当时袁崇焕的作用。
到了袁崇焕故居,这里有袁崇焕父母的居所——望天居,有其兄袁崇灿的住房——任天居,有弟弟袁崇煜的住房——问天居,袁崇焕的住房——柱天居。还有“日楼”“月楼”,意寓着大明的“明”字,看来都是新近盖的,构思、想象、布局挺有意思。
柱天居,是一座翠瓦朱檐的四合院,门外有袁崇焕戎装策马扬鞭的铜像。想当年,皇太极避开袁崇焕的宁远、锦州、山海关防线,竟然绕道蒙古,由喜峰口、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长城,攻陷遵化,直指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急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驰援京师。在广渠门、左安门外,横刀跃马,身先士卒,苦战一个月,大败后金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力解京师之危。
我是唐山人,喜峰口在迁西,洪山口在遵化,都去过,知道那里的地理位置,出了关就是承德境界,外面就是内蒙古。看来皇太极狡猾狡猾的,出其不意,绕道而行,攻陷遵化,就离北京不远了。后来的清东陵,就在遵化。可想而知,袁崇焕闻讯后,怎么从山海关急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驰援京师吧!那得连续拼命地奔跑。
柱天居大门上高悬“司马第”匾额,匾额下有“袁崇焕故居”牌匾,系由孙中山副官张猛的夫人潘景晴女士题写。两旁对联是:“是为豪杰之闲士,不读黄农以下书。”院内有“听雨亭”。
据说,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袁崇焕出生在这里。因祖父、父亲在广西藤县采购木材,14岁那年,随父亲到广西藤县应考,补弟子员,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以后多次赴北京应试,落第后回此居住。特别是天启七年(1627年),受魏忠贤阉党排挤,回家小住一阵,正赶上村里三界庙重修,还撰书《重建三界庙疏》一文。
三界庙是水南村著名的古建筑。“三界者何?盖天、地、人为三界------吾乡居俗俭而朴,恂恂而为,霭霭以至,守望助而有无通,尚古道之未泯,故不为神之吐弃------天启七年腊月十八日------里人袁崇焕谨撰。”这也是袁崇焕回家居住的最好证明。
这才到了袁督师祠。袁督师祠北京有、东莞有,家乡更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袁崇焕的一生。袁崇焕是水南村人民的骄傲,也是袁氏后人祭拜的地方。大门联是:“天命有归,万里长城宜自坏;人心不死,千秋直道任公评。”大堂后门联是:“信义存今日,疏文尚古风。”
为了便于家乡与南方各界人们的祭拜,袁氏家乡人们还在纪念园内修筑了袁崇焕衣冠冢。除复制了北京“有明袁大将军墓”的碑文外,还在墓表旁塑有第一代守墓人佘义士和第十八代守墓人佘焦平的雕像。守义坊有联:“守为存古道,义节励后人”,也是个鹤顶联,镶嵌着“守义”二字。
据说,佘义士是袁崇焕的部下,广东顺德马江人,深明大义,冒着满门抄斩风险,夜窃督师首级,葬于广渠门内自家院中。临终并留下遗嘱:自己死后埋在袁大将军一侧,永远陪伴他;袁大将军无后代,佘家人要世代相传为他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为袁崇焕秘密守灵,直至乾隆年间,为袁崇焕平反,才转为公开。一直到佘家十八代人,为袁崇焕守墓近400年,忠义之心令人称赞。
袁氏后人非常有心,还在袁崇焕衣冠冢一侧,安葬有佘义士衣冠冢。袁崇焕将军回归故里,佘义士守义常伴英灵。
瞻仰之余,感慨多多,故写一诗:“一世英名故土亲,投资亿万建袁林。招魂侍奉督师祖,忠烈千秋激后昆。”
九口202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