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ot的复数 carry的复数形式
最近,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同事们“八仙过海”,可谓精彩纷呈。但几节课观摩下来,选择和使用教具引发了我的思考。
本文作者:汉中市城固县集灵小学教师朱小花
一位同事执教PEP英语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A部分的对话教学,需要学习两个生字carrot和tomato以及它们的复数,句型是要学习what are these? Are these... ?以及它们的答语。这位老师课前进行了精心构思、充分准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里有视频、单词图片,更有单词音频、对话视频、对话音频,等等。同时,他还准备了单词卡片,板书用的单词词条和句子的词条。除此之外,还有扮演对话的头饰和黑板上张贴的人物头像,最后还准备了一袋子西红柿的实物。
教学单词西红柿时,这位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西红柿的图片,先自己教读,然后拿出词条读,又拿出单词卡片读,最后播放课件里面的单词音频,让学生跟读,再在课件上呈现好多西红柿,学习复数,最后进行问答练习,而实物西红柿是在最后的操练环节才拿出来的,让学生指认并品尝。且不说教具呈现的先后顺序问题,光看表面,这节课好像热热闹闹,但这么多的东西要展示,弄得他手忙脚乱,学生更是眼花缭乱,只顾看热闹了,更不要说实际效果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精选教学用具。教学用具的选择,不是说多多益善,而是要学会取舍:哪种方式最直接、最有效,学生最容易接受,就用哪种方式。就拿这个单词的学习为例,有实物,当然用实物最好,最好用不透明的袋子装西红柿,可以先取出一个放在手里,让学生猜一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词以及句型“What&39;s this?”。学习了新词后,再来猜一猜:袋子里面是什么?句型“What are these?” 及答语就可以呈现得自然而然,单词复数的教学也就一气呵成。我想,一节课时间有限,能用一种方式就可以达到理解单词和句型的目的,就完全没必要再使用单词卡片以及课件上的图片了。如果我们要教学“try some”,顺手递几个西红柿让学生尝尝,学生亲身体会,印象就会更深刻,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再如,另一位同事要讲一般过去时,这是一般过去时的第一课时,主要讲动词短语的过去式。她准备了课件、词条和单词卡片。在教授这些动词短语过去式之前,她在课件上展示了动词的图片,通过提问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来复习导入,然后过渡到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转换,结果因为她的课件图片和手里的单词卡片,让课堂陷入了一个矛盾的语言情景中。因为她学习和操练句型和词组时,嘴里问的是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课件和单词卡片上呈现的图片却全部是别人在干什么,那学生到底该怎样来回答呢?是回答我在干什么,还是某某人在干什么?因为这涉及人称转换和语言情景,问题变得复杂起来,语境混乱不堪,导致学生不知所措,就算作答,也显得很尴尬很勉强。
因此,我们要学会合理使用教学用具。这节课伊始,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或单词卡片问答某某干什么,复习铺垫,出示短语词条,然后由人到己,通过词条回答问题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再到新课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因为词条没有图片,不需要转换人称,学生顺口就可以回答出来,随后可以继续利用词条来进行问答,练习和操练。这样,不仅可以让问答变得简单明了,流畅自然,词条还完全可以继续作为板书,凸显这节课的重点,教具被充分利用,一举几得。当然,如果你想再转换人称,可以在下一个环节由己到人,进行练习运用,这样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学生在运用中语言自然过渡,既学会了语言,更学会了交际。
延伸阅读:
校内赛教时的一个小小尝试改变了我的教学理念
青年教师要常有“母亲式”的反思:我烙的饼为何不好吃?
从听课走向观课,就是从侧重于“教”转向侧重于“学”
汉中市城固县集灵小学朱小花:一次课堂上犯的错丨育人故事
编辑:关中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