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在近代史上,清朝为了抵御外敌可以说是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都与多个国家交战,但是,其中最悲惨的一战可以说是甲午中日战争,此一战,可以说是将清王朝筹备多年的海上军队一举摧毁,不仅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且打击了清王朝抗击日军的积极性,使日军更加的猖狂,无所畏惧,进犯我国领土。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那时我国会创建海上军队?又为什么我军会败得如此惨烈?甲午中日战争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于这几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惨烈的中日甲午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当时的中国还是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中,但是此时的清王朝已经不再以“天朝”自居了,一是因为他们已经经历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对外战争,血淋淋的事实已经打醒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清王朝,于是清王朝内部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皇帝刚刚登基,尚无大权,且慈禧太后在背后持政,使得改革始终没有统一,每当触碰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系列人的利益,改革都会受到强烈的反抗,这也成为清王朝最终并未因改革而拯救自身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清王朝的自我拯救,改革当中还是有几次是有效果的,为我国的各方面发展做出了铺垫,为我国之后的崛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在甲午战争发生之际,清王朝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他们此时所践行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筹建舰队,制造大炮,大力发展海上军队,成立水师,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北洋水师,号称清王朝的第一水师。
而就在我国大力改革之时,与我国隔岸相望的日本也正在进行一场改变全国的变革。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两次工业革命在日本交叉进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国内在社会转型期有各种矛盾,因此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急于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
此时的日本人发现,原来在他们的对岸,就充满了丰富的资源。于是,他们开始策划了属于他们的侵略计划。 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了大陆政策,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州,称霸世界。
而此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而官场大员还在执着于内斗,国防军事外强中干,丝毫不知有一只猛虎已经盯上了他们。因此,对于这场战争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始与结束
根据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我们得知日本有侵略中国的野心,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与中国触发一场战争。因此,在利益的碰撞之下,甲午中日战争终于迸发了。日军分别在海上和陆上开辟了两处战场。陆战上,率先在朝鲜境内展开,主要是指平壤会战,这是近代以来中日陆军的首次正面大规模作战。
这场战役自7月21日开始,清军四路援军先后赶赴平壤,原本准备与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夹攻汉城日军。由于叶志超、聂士成部的溃退,清军集中各部兵力约15000余人固守平壤。9月15日,14000名日军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平壤会战在三个地方同时打响。
虽然日军的进攻异常猛烈,但是,清军与日军的对战可以说是有胜有负,清军手上依然握有战争的主动权。 这时令人诧异的事情发生了,清军统帅叶志超决定挂出降旗,率军弃城而逃,中途被日军重兵阻击,伤亡逾1500人。
21日,清军残部一路狂奔500公里狼狈逃回中国境内。平壤会战失利的原因主要是领导者缺乏斗志,作出了决策的失误。此役之后,清军士气更加低落,日军气焰更加嚣张。而之后的鸭绿江战役的败北,更是直接使日军的炮火直接打到了我国的领土,从10月26日起,日军开始在花园口登陆,开始进攻金州,接下来就是进攻旅顺,于是令全中国痛恨的旅顺大屠杀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使我们不敢忘记这场耻辱。
之后的日军继续北上,占领海域,直到此刻,清政府意识到战争的严峻性,但为时已晚,不管清政府派出几倍与日军的兵力,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败北,这当中不可否认有日军武器先进的原因,但是清政府的错误指挥,以及清军的一年一年的消极待战更是有着不可忽略的原因。另一方面的海战,原本对于北洋海军而言,应该坚守黄海的海权的,但是清政府将朝鲜失守,保卫渤海变成了首要任务,因此对于黄海海战的胜负至今依旧有争议,双方互有损失,但基本没有一方占据了明显优势,之后退回威海卫将黄海制海权拱手相让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伴随着旅顺失陷,北洋水师失去重要母港,而在陆上的日军配合着日本联合舰队,日军在黄海渤海海面更是优势明显,因此此时的北洋水师只能暂避锋芒,在威海卫保存实力,毕竟北洋水师是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部队,具有战略意义,是当时洋务派的最为自豪的产物,只要存在就会对日本构成威胁,在失去旅顺的情况下盲目出海只能自取灭亡。日军的动向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取得辽东半岛优势后日军停在了海城一线,并没有继续北上,一方面是要休养生息,另一方面继续进攻没有陆上军队的支持,怕是孤立无援。
因此日军从山东荣成登陆,从陆地上进攻威海卫,目标直指亚洲第一水师,清军在陆上的战场一直处于败方,结果可想而知,日军在中国腹地竟然如入无人之地,顺利的将威海卫的炮台夺取,在如此情势下北洋水师在含恨中灭亡,甚至是近代中国不可磨灭的伤痛。可见,北洋水师的覆灭,有着陆上的战局败北的原因,并且是主要原因。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自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清政府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是从军事上,还有经济上,更重要的是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此时连“工具”都算不上了,只能成为当时名义上的当政者,毫无实权,只是当时的傀儡政府罢了。经历了这次战败,清政府不得不面临天价的赔款,对于此时国库已经空虚许久的清政府,又再次想到了压榨中国人,因此原本生活不好过的中国人,再一次的雪上加霜,对于日本和清政府怨恨又一步加深。
并且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要求割地台湾,至此,台湾又一次脱离我国疆土,虽然最后国民政府将台湾收回,但是时隔五十年,日军文化的入侵,为日后的台独做出了重要的铺垫。对于日本来说,此一战大大鼓舞了气势,对于侵华的野心进一步膨胀。而在这场战争中,日军收获了大量的资金。 这场战争使日本快速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并且取得了与英国联盟制约俄国的机会,实现了他们资本化的理想,并且为日后的日俄之战埋下了伏笔,同时增加了日本侵略全球的野心。
但是,战败对于中国来说,不只有坏的影响,同样也有好的一面,可以说,本次战争的失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次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意识到仅仅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是走不通的,必须另谋出路,积极进行变革。因此中国人尤其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意识到了亡国大祸迫在眉睫,变法维新的呼声高涨起来,至此,洋务运动彻底落下帷幕,之后兴起的便是维新变法,至此我们就不必多说。
总的来说,这次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得以激发, 同时把原本就一直存在的、处在朦胧状态下的帝后(皇帝和太后)矛盾一次性打得公开化、透明化、白热化!为日后的帝后之争埋下伏笔。
四.结语
甲午中日战争的悲惨结果使我们为那些保卫我国疆土的将士们感到敬佩,同时为他们感到默哀,但是谭嗣同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所以这些将领们也可以说是间接为变法而流血牺牲吧。今天的我们,要感谢他们,要是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后世伟人积极变法,为国寻求出路,就没有后世的胜利,也就没有后世的繁华,如今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您可以安息,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