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资料 钱学森个人资料
钱学森遗体告别式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去世第二天,北京天降大雪,老天仿佛在诉说无尽的哀思。钱学森逝世消息传出后,举国悲伤,无数人自发前往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为他送行。
网络上无数网友更是写下了情真意切的致敬留言,在点赞量最高的留言中,有这样两条留言格外引人关注:
“钱老,你所作的贡献对于这个民族,对于这个国家都是无法用奖章来衡量的,你的人格更是不愧为‘伟大’二字。向您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钱老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全世界熟悉他的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坚韧、自信、勤奋、聪明。他老人家为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不愧为国人的骄傲!”
钱学森临终前要求葬礼从简,可他逝世后,遗体上和棺木上都覆盖着党旗,而且还是三军仪仗队给他抬棺。这是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他有资格享有这样的待遇,正如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所说的那样,“他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他这个意识非常强。更重要的是要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三军仪仗队抬棺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登船离开美国。当天码头上有不少美国记者采访他,其中一人询问钱学森会不会再回到美国,钱学森义正言辞地回答:“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长久以来,很多人只知道钱学森在美国有很高的待遇,但对于回国后他的待遇如何,就鲜为人知了。1935年7月,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随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当年9月,钱学森开启了留学生涯,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深造。
出发前,钱学森向交通大学同学、地下党员戴中孚表露了自己的心声:“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戴中孚大为称赞,相信钱学森会信守他的诺言,回国后一定有大有所为。
在麻省理工学院仅用一年时间,钱学森就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当时美国学工程的大学生,都需要去工厂里实习,钱学森本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因种族歧视被拒绝。钱学森面临一个困境,如何才能在航空工程这门课上继续深造呢?
钱学森渴望能成为一名航空理论的技术性科学家,于是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西奥多·冯·卡门。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进步飞速,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钱学森和冯·卡门(右)在一起
钱学森获得博士学位后,冯·卡门把他留在身边工作。对于这个学生,冯·卡门很欣赏,他说:“有这个很有想象力、数学资质极高的学生做自己的助手,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恩物。”钱学森跟冯·卡门很快就干了一件大事,提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公式,解决了当时航空界的一大难题,钱学森一跃成为当时世界航空理论方面的顶尖科学家。
1937年4月,钱学森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自杀小组”。钱学森当时是这个兴趣小组的数学家,他负责计算了火箭舰体和喷火口的一系列优化数字。钱学森还提出,推进剂应该在火箭尾部喷射出更瘦更窄的火焰,这样才能够在太空中稳定推进,而扩散的喷射火焰,很有可能使火箭失去控制。
这个兴趣小组就是早已誉满全球的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前身,钱学森则是创始人之一。1938年,美国军方要求加州理工学院研制火箭推进器。钱学森等人认为这是一个新方向,因冯·卡门的缘故,他也参与了美国军方多种型号火箭、导弹的研制工作。
1945年5月,钱学森跟着冯·卡门加入美国空军科学家咨询团去了欧洲,参观了德国火箭技术。众所周知,二战德国火箭技术全球第一,钱学森接触了大量机密信息。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钱学森已经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
钱学森(后排左二站立者)
同时,钱学森还是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喷气推进课程的“戈达德”教授,并出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的主任。这三个头衔,毫无疑问地表明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如果回国,就意味着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钱学森不为所动。钱学森后来回顾在美国的学习工作时说:
“我从1935年去美国,到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回国的邮轮,10月8日钱学森从香港经罗湖口岸进入大陆,10月28日钱学森全家抵达北京。对于钱学森回国后的工作安排,起初是安排他主持和领导中国科学院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钱学森在家中指导青年科学家
1956年1月16日力学所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力学所所长。不过,钱学森此前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番说辞,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钱学森回国当年年底,来到东北参观考察,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向院长陈赓大将表示,“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指火箭),我们中国一样能造得出来!我们中国人难道比外国人矮一截?”
钱学森的这一论述,引起了解放军军方高度重视。1956年2月,钱学森在周恩来的鼓励下,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建议我国重点发展火箭导弹技术。4月,在钱学森的提议下,党中央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
在《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中,钱学森对当时全国航空工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我国现在航空工业是十分薄弱的,我们在最近才从飞机修理阶段转入飞机生产阶段,有了飞机工厂和喷射式推进机厂。但是这两个工厂现在完全依靠苏联供给的图纸。自己还不能够设计新型飞机,更不能做出为设计用的工程及科学资料。至于飞弹火箭,我们是完全没有。
说到航空用的材料,我们的情况也是一样的薄弱。现在只有一个年产20000吨的铝厂。我们所必需的航空特殊金属还是要由国外进口。电子器材厂也是正在开始,还不能完全生产各种类型的零件。
至于航空研究,我们只有些主要地为教学用的风洞及其他实验设备。我们还没有专为研究用的设备,更没有大型为设计研究用的设备。所以可以说,我们完全没有航空研究可言。
《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时不我待,当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钱学森报告后,开始未雨绸缪,立即要求航空工业委员会组建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担任国防部五局第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从此刻开始,我国的火箭导弹技术和航空事业走上了正轨。
钱学森一开始就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他的具体待遇如何?四个字,高得吓人。通俗来说,待遇问题就是工资情况。钱学森有一句名言,“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毛主席非常关注钱学森。一次钱学森受邀参加国宴,请柬上写着他的座位安排在第37桌,那天他早早来到现场,可第37桌没有他的名字。就在钱学森纳闷时,毛主席来了,他远远向钱学森招手:“学森同志,请坐我旁边。”
毛主席和钱学森
钱学森快步走过去,发现1号桌毛主席座位右边赫然有写自己名字的牌子。在上海钱学森图书馆里,有三张钱学森1996年1月到3月的工资条。把需要交的党费减除,钱学森这三个月的工资分别是:2083.08元、1933.08元、1933.08元。
在美国呢?粗略统计:每月2000美元的老师工资、每月至少1600美元的研究工资、每年至少5万美元的科研奖金、能出入五角大楼、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加州理工学院终身聘用、美国国防部科学信息组成员(组长是冯?卡门)及美国绿卡等。
钱学森工资单
两方一对比,差距是不是不敢想象?可这就是真实的历史。钱学森刚刚回国时,他的月薪是多少呢?1955年,中国在实行军衔制的同时,也在全国开始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行政级从1级到24级,月工资从45元到594元不等,各党政军系统都以此作为标准参照执行。
钱学森刚回国时,他的待遇按照科学院一级教授标准,每月是335.8元,加上一些出差补助等,他的工资仅次于元帅级别。这里插一句,起初毛泽东的工资标准是一级,每月594元,他知道后很生气,主动降到三级。
毛泽东以身作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和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工资一样,每月都是404.8元。反观钱学森,到了1957年时,钱学森每月多了100元津贴,外加年底500元奖金。这意味着钱学森的工资比毛泽东的工资还要高,这足以说明国家对钱学森的重视,尽管这个工资远远不能跟在美国时相比。
当时钱学森夫妇除了抚养两个孩子外,还需要负责父亲钱均夫、岳母蒋佐梅以及蒋英奶奶的生活。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音乐教授,一家人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可生活也颇为温馨。
钱学森全家和父亲钱均夫合影
即便如此,钱学森一度还向党组织提出自己的工资过高,要求给予降薪。1963年9月,钱学森给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刚毅写信。这封信的主要意思只有一个,自己现在领的工资高了,应该降工资。
钱学森在信中写道:“现在我所正在进行级别工资的调整,我想利用这个机会也提出一个近年来留在我心中的问题。这就是:我的工资除职务上的原350元,还有作为学部常务委员的100元,每月共450元。我认为这个工资过高。”
钱学森写这封信时,正是我国国防尖端武器研制进入关键时期,此时三年自然灾害也刚刚过去,全国人民生活比较困难。为了保证一线科研人员的生活,党中央想了很多办法,聂荣臻一再表示一定要保证钱学森同志的营养。
有一次,炊事员看到钱学森工作实在太辛苦了,就悄悄给他烧了一碗红烧肉。吃饭时,钱学森看到桌上的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他立即批评道:“你知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非常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居然给我烧红烧肉?这我怎么吃得下去?”
钱学森给学生上课
钱学森除了自己一家人生活外,也时刻关心他人。1958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这本书发行量比较大,稿酬加上奖金一共有1.15万元。一次,钱学森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课,为1958级、1959级学生讲授“火箭技术概论”课程。
在上课中,钱学森发现课堂上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连最普通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他立即将这1.15万元稿费全部捐出,给科大力学系的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80年代末90年代初,“万元户”是很多人一辈子遥不可及的梦想,可钱学森早已捐出了几百万元奖金。
1994年,钱学森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有100万港元;2001年,钱学森又获得了霍英东“科学成就终身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在钱学森身边工作26年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说:“这两把奖金钱老都没有过手,他委托我将奖金全部捐给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钱学森的贡献早已家喻户晓,当时党中央更知道钱学森对刚刚起步的国防事业的意义,于是严格保证他的安全。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北京出现了特务投毒暗杀科技人员的案件。此事惊动了周恩来,他立即批示公安部要立即加强对钱学森等重要科学家的保护工作。
钱学森
在这个背景下,一名名叫段恩润的食品化验员来到了钱学森身边,由他全面负责钱学森全家的食品安全,这是一个连十大元帅也没有的待遇。段恩润早年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当过卫生员,从1959年开始成为北京一所医院里的化验员。
根据上级要求,段恩润在钱学森家不远处设立一个化验室,负责食品化验。段恩润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服务的对象就是钱学森,因为组织上有规定,不该问的一律不问,完成自己工作是第一要务。
有一次,钱学森家大扫除,段恩润前来帮忙,当天看到书房书架上有很多火箭、导弹、数学等书籍,他这才自己服务的这名首长是从事什么工作。段恩润当时接受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保卫部领导,所设立的实验室有两个房间,还安装了一部电话。
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段恩润进行食品化验所需的仪器很快到位,显微镜是从德国进口的。食品储存需要电冰箱,结果直接从苏联进口了一台。段恩润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钱学森的警卫每天将从菜市场购买的食品提前送到他这里,段恩润取样化验,确保无毒后,将化验单交给警卫。
钱学森
警卫这才把食品交给专门的炊事员烧制,当钱学森吃了后,剩余的食物还要留样,放在冰箱里24小时后无异常后才能丢弃。不仅钱学森本人所吃食物要化验,他的家庭所有成员的食物都要化验。一句话,凡是钱学森家“吃进口里的任何食物”,包括喝的饮料,都需要提前化验。
这样的待遇看起来不可思议,其实非常有必要,它更加反映了钱学森的重要性。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颁奖。
这是国家对钱学森贡献的最高承认。钱学森回国时,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去绝不是去种苹果的!”钱学森回国后,新中国的国防事业蒸蒸日上,一日千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等。
钱学森
这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钱学森的贡献,是他把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也为我们这个国家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如今的盛世,跟钱学森等第一代科学家们息息相关,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