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是什么意思 门第的意思和含义

时间:2023-05-24 15:5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6 评论:0

这是中国人的口头禅,“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如果从哲学寓意上看,这里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的是本质和现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知,内行人看事情看方法看本质,外行人看事情看外表看热闹。

大家都明白,看不出“门道”只能看“热闹”的人,“外行”无疑;不看“热闹”直接找到“门道”抓住“关键”的人,“行家里手”无疑。那能不能从“从热闹中看出门道来”又从“从门道中看出热闹来”呢?这其实有意把“门道”和“热闹”的界限弄模糊了,让看“热闹”的看出“门道”,让看“门道”的瞧出“热闹”。“从热闹中看出门道”和“从门道中看出热闹”,是需要与众不同的境界和心态的。能从“热闹”中看出“门道”者,其眼光必然“老道”,而且辨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很强,能洞察事物的底层逻辑,否则是难以在热闹喧嚣中得悉“门道”的。“不明真相的群众”,能在看“热闹”中看出“门道”,无疑是需要些智慧的。

从“门道”中看出“热闹”也不简单,在众多“内行”头头是道述说“门道”的时候,从“严肃”中、从“整齐划一”中发现潜在的“混局乱象”,这需要高于看“门道”的思维、智慧和心态。“门道”与“热闹”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处于不同层次、不同位置的人,对二者的关注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如今社会上,每到焦点事件之后,都有“内行”专家们习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去看“门道”,“外行”老百姓则眉飞色舞地讲述着独家小道消息,图的是个热闹和乐呵。有些时候,有强大的思考能力的普通百姓也能可以在“热闹”之中看出一些“门道”,网络上的一点“热闹”观点,其分析问题的水平未必不在内行专家之上。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如何才能看出“门道”呢?如何透过“热闹”看出“门道”呢?佛教有个术语:一法通,万法通。这里指的是弄通一个法门,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那其他法门也就自然了然于胸了。中国的历史、国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一般而言,一门读通,其他的也能够能登堂入室了。金克木先生曾经写了一篇《书读完了》,那么多的书怎么能够读完呢?先生的意思是,因为中国古书就那么几十种,而经史子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结构,如果找到门,走好路径,就能一路打通了。所以,中国的学问一些大家,大多都能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随便什么题目都能写上个一二三来。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看过的萨孟武先生的三本薄薄的小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水浒传>与中国社会》《<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萨孟武先生作为学问大家,这几本书也算是打通文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范例。《<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中萨孟武说:“阅者须知本书不是以文艺的眼光,批评《西游记》;也不是以考证的方法,批评《西游记》;而是借用《西游记》的情节,借题发挥,说明政治的道理。”这毫无疑问是智慧的方法,作为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萨孟武先生扬长避短,用擅长的中国社会政治史来解读,既能揭露出情节里蕴含的社会学、政治学道理,令读者耳目一新,更有着《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妙处,谈古人而论兴亡,引故事而抨时弊,一举三得,使读者联想浮翩,增益增新。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以一本神怪小说来谈中国古代政治,乍看之下有些突兀,细思之下却匠心独运。《西游记》谈的是仙,说的是佛,但这仙与佛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天上之国和地上之国是一样的。故天庭也有皇帝,也有官僚,也有凭借身居高位的主子为非作歹的亲信,也有不忿地位而谋夺天下的逆贼。故鲁迅先生也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萨孟武在书中以孙行者大闹天宫谈权力的谋夺决定于力量,姑息政策历来无效;以玉帝的至尊地位,请如来救驾来谈古代帝王统治之道;以沙和尚打碎琉璃盏,唐太宗延寿二十年来谈中国古代法治的缺陷。《西游记》的情节都只是引子,其论述的重心都在于文史互证,对古代政治运作的利弊剖析,以故事浅入吸引读者兴趣,以学理深出令读者受教。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是以水浒故事作为由头,来谈中国古代的社会构造,阶层分布,文化心理,婚姻宗族等问题。《梁山泊的社会构造》谈的是古代三大阶级地主、流氓和士大夫在时局中的角色;《由潘金莲与西门庆谈到古代的婚姻问题》谈的是古代的婚恋观念及形成原因;《林冲的地位何以在关胜之下》谈的是以梁山排位次序谈门第观念和阶级地位。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是萨孟武写得最好的一部,有三大特质:虚构写作,入情入理,悲剧色彩。以《红楼梦》论中国旧家庭,恰如其分,一书本写尽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成败。《大家族制度的流弊》谈的是三大家族的缺陷:抬高踩低,损公肥私,帷薄不修;《贾府子弟的堕落》谈的是古代大家族的教育问题;《贾母在贾府中的地位》谈的是母权,让人想起《孔雀东南飞》的焦母;《贾家的姻戚》谈的婚姻后的家庭关系。

三本书合在一起阅读,亦可发现诸多通透之处。萨孟武先生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让读者思接千载,既有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的体察,又有行文流畅活泼和如沐春风的洞见。如果没有既看懂“门道”又喜欢看“热闹”的智慧和慈悲,是不可能有此洞若观火、豁然开朗的精气神的。

这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门道”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