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廉者不食下一句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一边养娃,一边在13楼努力工作的“80后”三胎准妈妈柚子,也是一名有10年教学经验的老师。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也是李老师教学生涯里最无力、最遗憾的一个故事。
这个孩子叫赵锦言,他是我目前教过的孩子当中,最饱读诗书的一个。国内外的名著,他几乎读了个遍,而且,对每本书都能讲出自己的见解。
他尤其喜欢古汉语,那些经典名篇,他不仅倒背如流,还时常自己动笔用古文写作,用词与文采让我这个语文老师也自叹不如。
开学的第一篇作文,他夹叙夹议,引经据典,整个行文都透着一份与年龄不符的成熟深邃。
我拿给教研组其他老师看,大家都说:“这是个天才。”
然而,天才很快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另一面。
课堂上,他永远是发言最为积极的那一个。
但如果老师几次没有叫到他,他就会变得恼怒,要么抢答,要么在别人回答问题时,非常不礼貌地奚落人家:“你不会是个傻子吧,这种问题都答不上来。”
为此,我和其他科的老师都很严肃地批评过他。
每次批评他,他都很不服气:“明明我会,凭什么不问我?”
老师教的不止他一人,这个简单的道理,无论怎样跟他讲,好像都讲不通。
来源:全景视觉
有一天放学后,赵锦言爸爸在学校门口等我,这是我们初次见面。
简单寒暄后,锦言爸爸直奔主题,拿出手机给我看赵锦言当天中午用电话手表发给他的微信:“课堂上,明明我一再举手,但老师就是不提问我,我被针对了,我不想上学了。”
锦言爸爸跟我说:“老师,锦言这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关于上课回答问题的事,困扰他很长时间了,所以,我今天想跟您面谈一次。”
我把客观情况跟锦言爸爸说明了一下,班里50多个孩子,我们老师能够做的,就是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同时,倾听别人回答问题,参考别人的思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
我本以为这样的道理,孩子不理解,家长是能够接受的。
可是,锦言爸爸跟我说:“锦言跟普通孩子不太一样,他早慧,3岁独立看绘本,5岁涉猎世界名著,7岁就能把《出师表》倒背如流,无师自通地把整篇文章说得头头是道,所以,对他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然后,整个见面,锦言爸爸没给我多少发言机会,一直向我科普他们家的育儿经。
于是我了解到,锦言爸爸是全国综合排名前五院校的经济学博士,在一家知名的公司当首席财务官,锦言妈妈普通二本院校毕业,是一名会计。
平时,妈妈管锦言的生活,爸爸主抓教育。
“在我们家,完全实行赏识教育,我从来没有批评打骂过他,凡事都跟他讲道理。只要是合理要求,我都会满足,所以,他博学有主见,同时也因为早慧难免被妒忌。”
也是那天,锦言爸爸跟我交了底,小学期间,锦言转过两次学。
他给出的原因都是学校的教育、老师同学的素质满足不了锦言的要求,孩子过得很压抑,所以,为了孩子,他“孟母三迁”。
他说:“老师,我对学校教育没有过高要求,也没寄希望于流水线式的教育可以对锦言有什么帮助,我唯一的诉求就是这种教育别伤害到他就行了。”
一番谈话下来,我感受到了锦言爸爸教育自信与教育优越感。
我也很坦白地跟他说:“孩子需要集体生活,这是必需品,也是学校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就因为老师不能每次提问自己而感到困扰和受伤,那么,我觉得我也好,你作为家长也好,还是要在这方面给孩子明确一个认知,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他的成长并不是好事。”
“天才都是孤独的,牛顿、爱因斯坦如果天天想着怎么合群,如何讨好别人,他们也不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这是锦言爸爸的回答。
我无言以对。
锦言爸爸有他坚持的三观,他来找我,其实目的很明显:我儿子是个天才,请你别埋没和伤害了他。
这场谈话,说不上不欢而散,只能说,话不投机。
来源:全景视觉
接下来的日子,赵锦言的麻烦越来越大。
我们的教室在三楼,每天中午,都需要两个男同学轮班去另一栋楼抬饭箱。
别的孩子都抬得好好的,到了赵锦言这里,出了问题。
他先是跟我说抬不动,我说男子汉加油!
他又问我,女生凭什么不用抬?
我跟他掰了个手腕,他不费吹灰之力把我打败,我借机跟他说:“老师是个成年人,力气都没你大。所以,你要知道,男女生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力气有大小之分,绅士点,谁让造物主给了你这一把子力气呢。”
赢了的他,开开心心地跟另一个男孩去抬饭箱了。
可是,十分钟后,他空着手回来了。
气急败坏地跟我说:“那饭箱太沉了,而且,孙学坤还欺负我,上台阶的时候让我走在前面,这样全得靠我一个人使劲……”
过了一会儿,孙学坤一个人搬着饭箱,气喘吁吁地回来了。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
孙学坤一边擦汗,一边跟我说:“老师,我俩走的是侧楼梯,很窄,没法平行抬饭箱,我就跟他说咱俩轮流走前面。结果,轮到他走前面时,他就不干了,直接撂挑子走人,太过分了。”
说完,孙学坤看向赵锦言:“今天的饭你有脸吃吗?”
赵锦言满脸通红地回答:“不吃就不吃,什么破饭,我早就吃够了。”
那天中午,他真的没有吃饭。
我让他好好吃饭,这样下午才有精力好好上课,但他大声回答:“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当天晚上,我跟锦言爸爸通了电话,还原了白天发生的事情。
锦言爸爸的关注点是:“既然饭不是自己抬回来的,那他也没吃,这是很有骨气的,我一直都跟他说,做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
而对于我说的孩子在集体生活,就应该融入集体,参加必要的校园劳动这样的话,锦言爸爸的回答是:“术业有专攻,这世界本来就分劳心者和劳力者,锦言还是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业上,而不应该在这些小事上纠缠。”
令我更加没想到的是,为了奖励锦言的“不受嗟来之食”,从那天之后,锦言每天上学自己带饭。
而这样,他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必再承担抬饭箱任务了。
初中课业紧张,有时中午时间也会被老师占用做题,所以,好多男孩争着抢着取送饭箱,获得片刻的放松。
锦言看在眼里,每次都会嘟囔一句:“伞兵。”
我刚开始没听懂,直到有一次,一个男生当场跟他翻脸,让他再重复一遍,我才知道“伞兵”是一句粗口。
我当堂批评了锦言。
结果有同学跟我投诉,这是他的口头禅,上课别人问题回答错了,或者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他都会这样说。
面对同学的投诉,锦言情绪突然失控:“你们都跟我作对,你们都妒忌我,老师也跟你们是一伙的。”
他越说越激动,还顺手把同桌的书全部推到了地上…...
最终,我将他带离教室,准备去办公室跟他谈谈。
结果,他无比戒备地跟我说:“我爸说了,我不能单独跟你们大人待在一个房间。”
我被气笑了:“别的老师也在。”他这才放心跟我去了办公室。
在办公室,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学着他家里的方式,凡事先表扬:“锦言,你读的书多,有思想,这一点老师和同学有目共睹。”
听了这话,他稍微放松下来,我话锋一转:“但老师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你的作文里经常出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不想被别人粗口对待,那为什么要对别人粗口呢?难道骂人的同时,不是在降低自己的水准吗?”
锦言一时语塞。
我趁热打铁地跟他说:“再优秀的人,也离不开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都是你的书本,做人要有向别人学习的空杯心态。重要的是,学会与人为善,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创造一个平顺美好的环境……”
“嗯,老师,你说得很对。”大概过了五秒钟,锦言慢条斯理地说。
然后,他问我:“老师,那我该怎么做?”
我微笑着看向他,向他伸出一个大拇指:“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做得不对,那就真诚地跟你骂过的同学说声对不起。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不出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老师这样用这句话对吗?”
显然,他很开心且如释重负:“很准确,老师,我懂了,我一会儿就去跟那几个同学道歉。”
那天,看着锦言回到教室里,言出必行地跟他曾经骂过的同学说“对不起”时,我心里特别欣慰。
他腹有诗书,敏感可教,多多与同学、环境磨合,才能磨掉自我、自私的一面,成为内外和谐统一的优秀孩子。
我想,慢慢来吧。
来源:全景视觉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大课间时,锦言趁着班里同学都下楼,磨磨蹭蹭走在最后。
然后,见四下无人,他问我:“老师,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我说出了我毕业的那所师范学校。
结果,锦言说了一句:“那我还是信我爸的吧。毕竟,他是985大学的博士,我爸说,通常都是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才考师范学院。”
很显然,昨天回家后,锦言跟他爸说了学校里发生的事。
也很显然,我的学历被鄙视了。
而最重要的是,我昨天说给锦言的道理也被推翻了。
“我爸说,欲成大树,莫与草争。我昨天跟他们说对不起,不是觉得自己做错了,而是不想再跟他们一般见识了。”
说完,锦言跑去上课间操,留我在风中凌乱。
我凌乱的,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家长,拒绝与老师合作,用截然不同的三观来拉扯孩子。
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可怜的。
我能够想象他内心是多么百转千回,而这,不是一个少年应该承受的。
但,我能够跟他爸说什么呢?
在那一刻,我内心有了某种无力感。
来源:全景视觉
接下来的初中生活,锦言过得很坎坷。
锦言爸爸对他的教育一直是“你是精英”“你鹤立鸡群”,而这样的孩子,抗挫能力往往极差。
他因为1000米跑不下来,开始拒绝上体育课。
我跟他爸沟通,建议锦言要适当多锻炼身体,更何况,中考是有体育加试的。
但看到锦言的确对体育课有了畏难情绪后,锦言爸爸的做法是给他开了一纸医学证明,让他以后可以不用上体育课。
至于中考的体育加试,他跟我说:“和孩子的信心比起来,体育落下的那几分可以忽略不计。”
体育课遇挫,爸爸选择让他可以不上体育课,而人际上受挫呢?
有一次,班里几个男孩子在打羽毛球。锦言想加入,结果别人不带他。
他哪里受得了这种拒绝,一把抢过其中一个男生的羽毛球拍,当场摔断,然后还不解气,又去抢另外一只羽毛球拍。
最终,三个男生彻底被惹怒,和他发生了肢体冲突。
锦言1000米跑不及格,可是,打起人来真的是凶狠可怕,他拿着羽毛球拍,以一打三,三个男孩不同程度受伤不说,就连闻讯赶来的保安也被失控的锦言打伤了。
这件事情,影响很恶劣。
而锦言爸爸赶到时,非常愤怒,声称自己孩子从小到大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伤,说那三个男孩以三打一,还说他的孩子就是因为太优秀了,走到哪里都被排挤。
其中一个受伤最严重的男孩妈妈被他的话激怒了:“你孩子优秀在哪?不吃学校的饭,开假病假条不上体育课就是优秀吗?别人不带他玩,就动手打人,这是哪门子的优秀?你是不是有什么精英幻想症啊!”
结果,锦言爸爸差点跟那个男孩妈妈当场打起来,场面一时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那件事,最终以其中一位家长报警,通过调解解决了。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锦言再也不肯来学校了。他声称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死也不肯上学了。而锦言爸爸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开始为他联系新的学校。
说实话,我很担心锦言,如果他不改变,他的人生能转到哪里去呢?
那些日子,他不来上学,但我每天还是会把作业发到他爸爸的微信上。
但他从来没有回复我。
三天后,放学时,我在校门口看到了锦言妈妈。
见到我,这位妈妈哭了,她握着我的手说:“老师,你帮帮锦言吧。”
那天,锦言妈妈跟我聊了许多。
在他们家,因为锦言爸爸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所以,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他一人说了算。
他成长在一个父亲极端严厉,哪怕他再出色,也从没给过他任何赏识的环境。
只要他跟别人有冲突,父亲从来不问青红皂白,永远当众责罚让他长记性。
物极必反,所以自己当了爸爸之后,他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儿子身上。
对儿子,他从不吝啬陪伴表扬,而且永远有求必应。
在他的理念中:“只有赏识才能给孩子绝对的自尊心和优越感。我的儿子必须超越我,成为真正的精英。”
所以,他一边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所有要求,一边试图替他摆平成长路上所有的障碍。
锦言妈妈曾试着跟他争论,却被锦言爸爸直接拒绝:“我看了那么多教育心理学的书,我自己有那么痛的成长经历,我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你别插手。”
说这些时,锦言妈妈一直在落泪。
她恳求我:“李老师,救救锦言吧。他不能再转学了,再转,他就真的无学可上了,什么环境都适应不了的孩子,将来怎么生存?”
那天,我答应锦言妈妈,会找锦言爸爸好好聊聊。可是,我失败了。
那个周末,我们约在一家咖啡厅。
结果,全程都是锦言爸爸大谈特谈他的育儿经,他的精英理论,以及在他心里,锦言就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他不允许周遭的环境把他毁掉。
当我很直接地告诉他:“以我的教学经验和对孩子的了解,锦言的确很有天赋,但他的抗挫能力很差。老师没提问他,同学不跟他玩,体育测试不及格,都可以让他无法接受。恕我直言,这样下去,任何一个小事件都会成为压垮他的稻草……”
听了这话,锦言爸爸大手一挥:“李老师,感谢你对锦言的关心。坦白说,你是他所遇到的老师里,唯一一个对他负责的。但我的孩子我了解,我不可能让他带着心理阴影去上学。”
来源:全景视觉
半个月后,锦言转到了一所私立中学,同样是高开低走。
最荒谬的是,锦言后来喜欢上班级里的一个女生,每天都会给那个女生写情书,且全是用古文写的。
但女生拒绝了他,并且跟他说以后别写了。
可是,锦言依然会每天写好情书,放在女孩的书桌上。
最终,女孩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
老师找锦言谈话后,恼羞成怒的锦言回到班级对女生大打出手。
那件事之后,他再次拒绝上学……
而他其中一篇仿写《岳阳楼记》的情书不知怎么泄露了出去,一时间成为大家微信里疯狂转发的热门。
也有人转给我了。
震撼还是从前的震撼,可是,得知事情原委后,我内心五味杂陈,但也无能为力。
最近听到锦言的消息,是一天夜里,突然接到锦言妈妈的电话,那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妈妈向我发出的求救。
此时的锦言马上面临中考,可是,他不肯上学。
即便是在家里,他的状态也越来越差,常常一睡就是一天,脸不洗,牙不刷,甚至饭也不吃。
而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跟父母说:“对面楼有人监视我,他们要暗杀我……”
锦言妈妈觉得儿子的心理已经出现问题,想带他去求医。
可是,锦言爸爸不肯。
他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天才本来就是神经质的。”
锦言妈妈在电话里问我:“李老师,我该怎么办?”
我突然就觉得心里像被塞进厚厚的一团棉花,整个人呼吸都困难。
过了很久很久,我才跟锦言妈妈说:“无论如何,带孩子去医院,锦言爸爸也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作为妈妈,你不可以再软弱让步了。”
后来,锦言去了医院,被确诊为神经官能症。
而且,状态一直不稳定,常常心悸、出汗、眩晕、恶心,且记忆力严重衰退。
那个曾经可以把《长恨歌》一字不落背下来的少年,如今连自己午饭吃没吃都记不住了。
儿子的状态给了锦言爸爸致命的打击,面对这个事与愿违的情况,他对外宣称儿子出国了。
锦言每个月都要去医院住上十天半个月,锦言爸爸从不陪同,都是锦言妈妈在管。
对于锦言妈妈提出让他也去看心理医生的提议,他火冒三丈。
从前他有多积极,现在,他就有多逃避。
没想到,锦言转学后,我居然跟他妈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一直在给她打气,告诉她需要我做什么随时开口。
我很想去看望一下锦言,可是,妈妈说他现在不想见任何人。
就连楼道里传来路人讲话的声音,他也会莫名紧张。
听到这些,我心里那团棉花塞得更紧了。
我的办公桌里,至今还保留着锦言入学时写的那篇作文。
今天给大家讲这个沉重的故事,也想说说作为老师的无力。
教育需要三向奔赴。
老师、家长和孩子,本应该是一股绳,形成合力,否则,任何拉锯与自以为是,都是一场对孩子的撕裂。
希望锦言可以早日回归正常孩子的状态,希望重新站起来的他,先接受普通,然后,再力所能及地去出众。
孩子,别掉队!
作者:刘小念,一个写故事的手艺人,也是一个二胎妈妈,著有作品《二胎时代》《煮妇炼爱记》《创业情侣》等,开设公众号:写故事的刘小念(ID:xgsdlxn),回复“目录”,可阅读所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