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乐器 哈萨克乐器

时间:2023-05-24 20:5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34 评论:0

在五彩斑斓的天空下,在四季流转的旷野上,在每次转场的路途中,每一次的演奏与聆听,每一个自由且美丽的灵魂,无不因传统乐器的陪伴而升华。

▲乐器陪伴哈萨克牧民行进于转场路途 源自公众号“图说新疆沈乔”

央视播出的一档民歌文艺晚会中,婉转深沉的哈萨克族经典歌谣被巧妙地称作“通天之声”。

如果说骏马与歌谣是哈萨克民族的一双翅膀,那么,承载了“通天之声”的传统乐器不失为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伴侣”。

历史交替的舞台上,时光深处的音符里,它们正款款走来,次第出场……

家喻户晓“大明星”——冬不拉(dombura)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最负盛名的冬不拉。

其名称来自哈萨克语“dombura(也有dombira、dombyra等写法)”,大意为“给乐器定弦后弹奏出来的声音”。

冬不拉不仅分布于我国新疆,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也可听到冬不拉的歌声。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朋相会,抑或是山花烂漫之际,欢快热烈的阿肯弹唱会上,能歌善舞的男女老少手中,无处不见冬不拉的身影。

▲用冬不拉抒写着生活的苦辣酸甜 源自公众号 文旅海淀、最后一公里

郭沫若曾在《白鹭》中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乐器冬不拉亦宛如一首精巧的诗——悦耳的音色,美丽的外形,无不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在新疆,民间传统的冬不拉根据其音箱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两种, “阿拜冬不拉”和“江布尔冬不拉”(也译作“加布冬不拉”)。

这两种冬不拉的名字源自于两个名人,阿拜冬不拉是以近代诗人阿拜的名字命名的。

▲阿拜与阿拜冬不拉

江布尔冬不拉是以即兴吟唱艺术家江布尔的名字命名的。

▲江布尔与江布尔冬不拉

用两个名人的名字给两种冬不拉命名,既起到区分的作用,也是对他们崇高的敬意和纪念。

▲江布尔(加布)冬不拉和阿拜冬不拉 图源 《世界民族乐器》

阿拜冬不拉的琴箱略微有棱角,呈现出线条感,中部较宽,上部和下部较窄,近似五边形。江布尔冬不拉的琴箱呈椭圆形。

音量较小的阿拜冬不拉适合用来自弹自唱,音量较大的江布尔冬不拉适合用来演奏乐曲。

视频中,哈萨克音乐大师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正在用江布尔冬不拉演奏经典名曲《白哈巴河的波涛》(Ak kabanin tolkini)。

于“轻拢慢捻抹复挑”间,音符像白哈巴河里的朵朵浪花,拂着我们的耳膜,抚着我们的心房,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很难不感叹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

情深义重“歌唱家”——节特根(Jetigen)

冬不拉不负众望的表演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嗓音洪亮”,音域宽广的“歌唱家”节特根。

哈萨克语中“Jetigen(节特根)”由词根“Jeti”和构词词缀“-gen”构成,意思就是七弦乐器。

节特根也称节特曼、节特康,属于齐特类(zither)乐器。汉族的传统乐器古筝和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卡龙等都属于此类。

▲古筝

▲卡龙琴

节特根是一种卧式弹奏乐器,琴身长一米左右,呈长方形,木盆状音室脱胎于整块木头,使其具有大音量、宽音域的特点。

节特根无松紧琴弦的琴轴,用马尾丝固定的7根弦下,由7枚髀(bì)石(羊或其他动物后腿膝关节的骨头)作为琴码,通过来回移动作为琴码的髀石,来调节音调的高低。

这种古老且美妙的乐器是一朵于苦难中开出的花,因为它的起源,伴随着忧伤的传说。

一对老夫妇的七个孩子相继去世,悲痛万分的老人没有条件祭奠逝去的孩子,只好将干枯的树木雕凿成乐器。

每当逝去一个孩子,老人就会在这个乐器上增加一根鬃毛弦,然后用孩子们的玩具髀石作为琴码,弹奏忧伤的乐曲,以表达对孩子们的思念。

老人分别为七个孩子创作了七首乐曲,即

《qara??m(哈拉格木)》我的挚爱

《qanats?nar(哈那提斯那尔)》折翼

《qumar?m (库马热木)》迷恋

《ots?ner(沃提索涅尔)》熄灭的火焰

《baq?tk??ti(巴合提阔什特)》不幸

《kyntut?ld?(昆吐特勒德)》日食

《qusabold?(库萨波勒德)》心痛

后来,人们称这种乐器为“节特根”,即“七弦乐器”。

悠扬温暖的琴声让我们沉醉其中,对亲人的真挚感情让我们为之动容……

才貌兼备“俏佳人”——斯尔那依(Sernay)

节特根的跌宕起伏刚刚画上圆满的句号,

随着声声柔和的低语,“窈窕淑女”——斯尔那依(Sernay)的身影由远及近。

斯尔那依(“通过吹奏发出声音”的乐器一般会被称作Sernay),它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两种。

泥土制成的斯尔那依,称为萨孜(saz,意思类似于“泥土、沙土”之类的)斯尔那依,类似于汉族的传统乐器“埙”。当然,也有用芦苇制成的斯尔那依。

▲埙

▲萨孜斯尔那依

私语般的美妙之音如同说不尽的知心话,徐徐流淌进我们心中。

非同凡响“小天鹅”——库布孜(Kobyz)

阔别“少女”斯尔那依,“天鹅”库布孜(Kobyz)“拍一拍翅膀”,悦耳动听的乐声就是它在天空飞过的印迹。

库布孜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部分地区,状如天鹅。因此,库布孜在十分珍视天鹅的哈萨克族人民的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库布孜的琴身是木制的,琴杆装有指板,整个琴的上端向内弯曲,仿佛颀长美丽的脖颈,琴腹呈勺形,完美的弧度就像强健有力的翅膀,让人不禁脑补出演奏者一松手,这只“天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上天去的画面。

关于库布孜的起源,人们普遍赞同库布孜是哈萨克族著名的民间艺人、被尊称为“哈萨克族音乐之父”的霍尔赫特创造的。

库布孜的分类方法不拘一格,众说纷纭。查阅相关资料,其中说法最多的是,按照音域的不同,库布孜可以分为高音库布孜、中音库布孜和低音库布孜等;

按类型不同,可分为古典库布孜与现代库布孜;而古典库布孜根据共鸣箱及音量的大小又分为“克勒(或禾勒)库布孜”( kyl kobyz,意思是 “用马鬃之类的材质做的库布孜”)和“纳尔库布孜”(Nar kobyz)。

▲克勒库布孜 图源:Kyl Kobyz - Raushan Orazbaeva - Kyl Kobiz (raushan-orazbaeva.com)

那么问题来了,“纳尔库布孜”(Nar kobyz)中的“nar”在哈萨克语中是“单峰驼”的意思,所以直译过来,“Nar kobyz”是“单峰驼库布孜”,但是鄙人在官方资料中,并没有查到库布孜和单峰驼,或者骆驼,存在直接关系的相关文字说明。

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有“霍尔赫特用骆驼的皮做库布孜”这一说法,在往期文章中有相关内容,但是没有特别提到是用单峰驼的皮制作的。

结合坊间流传的说法,“纳尔库布孜是‘比较大的库布孜’ ”,所以不排除因为此类库布孜比较大就把它叫做“单峰驼库布孜”的可能。而且在骆驼家族中,论体型大小,单峰驼确实更胜一筹。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书写错误,并且错误的写法沿用了下来。

查阅相关网站可知,哈萨克语中有一个形容“大的”单词,和“单峰驼”这个单词,虽然读音不尽相同,但是相对而言,写法是相近的。

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纪念邮票上的库布孜和骆驼,似乎暗示着二者之间可能真的存在一定的联系,等着我们去发现。

思考过后,我们来听一下库布孜深沉、细腻、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吧。

P.S.现代库布孜类目下的“小提琴式”面板库布孜与西洋乐器小提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的琴身、弓子的形状和小提琴相同。

如此看来,这只“天鹅”不一般——它确实是一位优秀的“跨界艺人”。

告一段落“休止符”——所谓的尾声

除了上述“登台”的“几位”,“灵魂伴侣”还有低数着历史年轮的达布勒;其声如呦呦鹿鸣的“心笛”斯布孜额等,

这些传统乐器像一首首悠远的民歌,似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唱不尽,说不完,绘就了哈萨克族这一古老民族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

我国是?个极具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各民族音乐特色鲜明,乐器纷繁多样。

少数民族乐器的存在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世界文明的长河里,中华文化是灿烂的一颗星。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它们同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一道,装点着人类文明休戚与共的历史舞台。

▲《冬不拉曲圣——胡尔曼哈孜》斯尔哈孜·巴依居玛油画作品,图源:小红书

想要挖掘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的内核,更深入地钻研和考证是不可或缺的。这次所谓的小科普只是为了抛砖引玉,如有疏漏,敬请谅解。欢迎批评指正,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