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的欲是什么意思 欲穷千里目中千里目的意思

时间:2023-05-25 11:3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236 评论:0

《登鹳雀楼》

题注: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也是唐诗背诵榜前三甲的有力争夺者。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黄河在楼前是南北走向,不是想象中的东西走向哦,虽说故址毁于兵祸,黄河改道频繁,但大抵的楼面西、河为南北走向是不差的)。古鹳雀楼只有三层,新楼内九层外四层。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太原王氏名门望族)。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即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唐代入仕之途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门荫之制),授衡水主簿(大致是县级副职),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诗文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平水韵下平十一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括号中的字为入声字,仄音。中,可平可仄。

本诗无拗救,无出律,完美。

注解及译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即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译文:夕阳依傍着远山渐渐消失于天际,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希望。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目之所及,千里之遥,指眼界宽阔。更:再。

译文:想要看到更远的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与感悟

1.创作背景:王之涣在衡水主簿任上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被诬弃官出游,此时王之涣已39岁,经过十五年的游历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学者李希泌推测,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2.全诗使用对仗,在绝句中非常特别。对仗在绝句中的三四两句基本不用的。因为对仗通常两句的意义是并列的,三四句为转、合。绝句一共就四句,三四句用了对仗就不利于转合、收束诗意。而这首诗全诗皆对,却气势充沛,一意贯连,转承自然,寓意深远,难怪能成为千古绝唱。(这种写作手法真是独特,有机会要尝试一下)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标准的对仗,写得景象壮丽,气势磅礴。用极浅显的语言,既形象又高度概括了万里河山的空间、亘古不变源远流长的时间。让我们这些千载之后的读者,在读到这两句时,依然能身临其境,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很多学者认为这两句的视野是由西到东,故而有景物尽收眼底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由地理位置可知,鹳雀楼是在沿河而建的东岸,黄河在这里又是南北走向,所以视野最开阔的观景点就是楼的西侧,诗人面西而望,夕阳就在正前方的远处山峦西沉,河水从右往左奔流而去,并不存在什么从西望到东的视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得的三四句对仗,把道理与景物、情感融合的天衣无缝,不但不影响诗意收束,还与上两句承接自然。由外界辽阔雄浑的场景,转入气象万千的心胸格局,再不着痕迹的表达出奋发进取的哲理感悟,才是这首诗千百年来震撼人心的精神内核。

4.夕阳西下,河水奔流,面对天地万物,面对时间长河,人生不过一瞬而已,怕是连一朵小浪花都算不上。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惟有不断开拓进取,不断的“更上一层楼”,才不断的欣赏到更美好的风景。用积极乐观的精神去看待人生风景,这或许是王之涣要告诉后人的人生感悟吧。

搜索创作挑战赛?

秋日生活打卡季?

唐诗?天天古诗词?

文章评论